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种由商品房、城中村、经济适用房之间的相互混搭的近郊复合型建设模式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模式。本文以山水人家小区为例,提出了这种建设模式下的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协调与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绿化景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居住区的品质和特征。因此,居住区绿化应从其功能出发遵循一定的规划原则,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根本,创造自然、舒适、健康、宜人的绿色空间。本文结合银沙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谈谈居住区绿地景观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植物品种选择上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3.
叶伟华  赵勇伟 《规划师》2010,26(3):59-65
在编制阶段,大梅沙片区城市设计采用整体城市设计的探索与确立、局部城市设计的深化与优化,以及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弹性调整等步骤;在实施运作管理阶段,大梅沙片区城市设计采用多元触媒的联动发展及具体地块的精细化实施管理运作模式,形成了整体控制、局部优化,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循序渐进、全程导控的城市设计实施运作机制,有效加强了城市设计运作的实效,又较好地顺应了各种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宋敏  梅耀林  张琳 《华中建筑》2009,27(6):111-116
针对新兴的城市中心化地区在更新建设中面临公共功能组织与定位、空间特色提升等问题,反思此类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法及过程。以济南市泺口片区城市设计为例,提出引入区域分析方法、建立自身空间模式、构筑城市意象认知体系等策略,旨在从更广阔的层面、更深远的层次完善和补充当前类似地区城市设计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郑其聪  赵献荣 《福建建筑》2014,(5):36-38,29
中国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针对老年人的住宅相对匮乏。本文以老年人住宅的交流空间为出发点,以重庆十八梯片区老年人公寓课题研究为例,论述了交往空间对于老年人生活的重要性。并从公共性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和私密性空间三个层面对交往空间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感知度最高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城市产业结构和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滨水区面临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本文总结了北美滨水城市匹兹堡的城市更新改造策略,提出滨水区用地功能的更新,应利用片区生态与历史文化特色,结合自身条件探求激发片区活力。并以武汉市二七桥片区为例,结合该片区的滨水空间特点和用地布局,针对该片区滨水传统工业的转移、用地功能的置换、临江景观的打造进行了更新策略的研究,为片区相关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探索,指导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许多城市为了防止色彩污染都相继进行了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基于宏观层面的规划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本文借攀枝花城市色彩规划为例从微观角度探讨片区色彩设计的意义,通过调研当地自然气候、环境色彩、建筑色彩以及问卷等方法,从可操作层面对城市片区进行色彩设计,使城市色彩规划工作更合理、更易实施。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有形”和“无形”空间的界定,对屈子祠古片区具象空间序列进行展示,对古片区选址意识、生活形态、民俗活动等抽象空间进行介绍,将屈子祠古片区的物质和精神画卷徐徐展开,剖析屈子祠古片区空间保护中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让屈子祠古片区乃至整个汨罗城焕发生机,对促进楚地文化、爱国文化具有深刻意义,同时对具有历史内涵的片区空间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文意  张鲲 《建筑与文化》2023,(11):119-121
文章以成都市少城片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总结归纳相关文献,运用空间句法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少城片区的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研究,选取整合度、协同度、选择度、商业POI等4个参数,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少城片区呈现出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层次分明,特殊的鱼骨形路网具有较高的向心性和聚合性,展现出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吸引力,商业业态分布与人群的聚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以期为今后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片区综合开发已成为当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开发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建设作为片区开发的引领,强调设施配置经济性、弹性和适用性的新要求.本次研究在国家居住区规范体系下通过对德阳市中心区及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的数据分析研究,强化千人指标及设施居住区覆盖率的指标双控,突出片区内主导...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户 籍、企业门槛、自身特点等因素的限制,农民 工从事的工作始终游离于正规就业市场之 外。以城镇化转型为契机,以呼和浩特市非 正规就业集聚点——桥头市场空间现象为 研究对象,选取两个典型桥头市场进行实态 调研。从人群生产活动、周边环境要素、物 质空间构成三个方面剖析总结非正规就业 集聚点的形成要素,从规划角度关注弱势群 体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6个居住小区绿地利用状况的实地踏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现有居住区绿地利用状况的特性和规律,总结出科学、客观、合理的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行为场所理论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抽象关系,城市设计师的任务是将这些抽象关系具体.化,即用空间与实体的元素清晰、具体的表现出来,并且赋予不同的场所以不同的建筑环境特征.文中通过分析玉屏侗族自治县火车站片区城市设计中场所理论的应用,探讨实现这种具体化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林瑛 《住宅科技》2012,32(1):4-7
城市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第一场所,渡过了居者求其房的初级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居住区的绿地景观和居住环境以无锡万科魅力之城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的绿化景观场所,真正使居者拥有强烈的归属感与社区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郭吉  蒋继儒 《城市建筑》2024,(1):116-121
近年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的需求,常州经济开发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省庄片区作为经开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却存在规划定位不明晰、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问题,使其在发展中陷入困境。文章在构建战略空间规划设计的技术框架基础上,以省庄片区规划实践为例,提出经开区转型下战略空间的规划分析思路、发展策略及空间布局方案,以期为类似空间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片区的改造更新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面临的崭新课题.如何满足城市片区改造要求,如何突出以人为本,解决片区改造出现的各种问题,合理利用原有资产、提升片区品质并延续原有城市脉络和特色,已成为片区改造的工作重点.作为建筑师,主要从技术角度来回答片区改造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基于此,...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城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近些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大型城市过渡到中小型城市之中,传统的历史片区被城镇化发展所冲刷,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片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精神,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城市来说,历史片区一直作为城市的中心,聚集着城市的记忆,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中小型城市拥有相较于大城市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综合考察现有的实践和有关论述,以青岛市崂山生态片区为例,对城市重点生态空间保护性规划进行探索.基于崂山生态区域的发展现状,对崂山生态片区从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3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其中生态方面重点考虑崂山地区沿海的固滩防护,保护乡土景观风貌,营造和谐的田园景观;生产方面总结区域的优势特色资源,确定其发展定位,根据优势特色资源,拓展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引导各类产业合理布局;而生活方面从水体、农田、林草地、村落4个方面进行引导,并提出相应的环境提升策略.最后提出在崂山生态片区通过修建多功能调蓄公园、借助海岸线区域修建人工湿地、污染源头构建"过滤海绵"、收集利用雨水资源的措施来进行生态修复,以期为更多城市的生态空间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梦兰 《福建建材》2014,(11):29-32
本文以瑞都山水御园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从山地居住区地形特征、地形处理、景观空间营造、绿化环境设计等方面,对山地居住区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分析,以实现空间多样化、人居环境舒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