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水具有灾害和资源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洪水可能会带来危害,造成淹没、冲刷、侵蚀等灾害;另一方面洪水又是重要的淡水、生态、肥力、动力资源。当今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管理和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根据目前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及可利用量,开展流域洪水资源管理及利用策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水除了具有破坏性之外,还具有淡水资源的属性,如将其合理储积、利用,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洪水资源化是减轻洪涝灾害、增加可用水资源量,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效措施。文章在对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洪水资源化的实现途径及其洪水资源化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出洪水资源化今后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风 《中国水利》1999,(5):37-38
水资源具有比较显著的经济特性,它们是从水资源的自然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社会属性、环境属性、资源属性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是从经济角度考评研讨水资源的理论支点。水资源的经济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稀缺性 作为自然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其第一大经济特性就是稀缺性。 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指相对于消费需求来说可供数量有限的意思。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分成两类: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并不  相似文献   

4.
洪水具有利害两重属性,并可以相互转化。莱芜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但仍有较大开发潜力,本文结合莱芜市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工程措施、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优化调度等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以提高经济、社会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洪水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将洪水资源化对缓解水资源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黄河中游洪水特性的基础上,采用P-Ⅲ型曲线法对黄河中游发生洪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水库可以充分利用汛期洪水特点分期运用,小浪底水库以9月10日作为汛期分期点、故县和陆浑水库以8月20日作为汛期分期点,既能防御洪水又能起到汛末蓄水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兴利效益。  相似文献   

6.
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潜力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评价洪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是开展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进而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首要工作。本文认为流域洪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洪水调控利用能力的函数,对应任何洪水调控利用能力的洪水资源均可划分为可利用量和不可利用量两部分;采用极限分析理论,推理分析流域洪水资源现状利用潜力、理论利用潜力和流域洪水资源现状可利用量、理论可利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完善和统一了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概念体系和评价方法。作为实例,评价了南四湖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得出现状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为16.29~18.08亿m3、20.50~21.55亿m3,现状和理论利用潜力分别为2.66~3.86亿m3和6.78~7.33亿m3,指出现状洪水资源利用的阈值空间和未来挖掘方向,对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石家庄市为例,从水资源昕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出发,充分考虑影响水资源价值的各种因素或指标,建立模糊层次数学模型,对区域水资源价值进行模糊综合评判,为提高水价、合理确定水价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28日,国际水文科学协会PUB研究计划“洪水预报和水资源评价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本次会议研究全球水利界共同关心的资料短缺地区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水资源评价新方法、流域一体化管理等问题,探讨未来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新模式,这对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防洪减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具有量和质2个方面的内涵,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体,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它的实现必须建立新的考核指标体系,遵循5个基本控制原理,从规划、管理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存在许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光雄 《人民长江》1997,28(1):15-17
长江两岸分别有中国重要的工业城镇和粮,棉,油生产基地,对长江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在合理的管理体制的保证下,做好水规划管理,江务防汛管理,水资源保护管理,水土保持管理和取水许可管理,长江水资源物目标是:保障本流域和西北,华北可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有效地控制洪水灾害,开发水力资源;发展长江干支流动航运;发展水利灌溉;搞好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存续的根本自然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主要依靠地下水资源来满足,研究水资源的属性,对于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开发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通过在同环境条件下利用同位素测量方式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属性探测的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属性与水资源问题强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既有自然资源共有的特征,又有着区别于其他自然资源之特性,具有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社会性、流动性、基础性、时限性、两重性等,表现为"复杂"的自然属性和"公共"的社会属性。现实中日趋严重的水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污染、浪费,生态环境恶化)与水资源属性强相关,应运用复合系统观念和方法解决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显维 《水资源研究》2006,27(4):24-26,39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资源和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和定义。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定义基本涵盖了社会与经济条件、生态需水、工程措施、洪水、水权和回归水等要素,国内外在此问题上的区别则在于是否考虑回归水、是否考虑无法控制利用的洪水以及是否充分考虑水权等。对应于定义上的区别,国内外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方面也存在差异,着重介绍了国内常用的扣损法和美国德克萨斯洲的WAM模型。  相似文献   

14.
洪水属于水资源的范畴,具有资源、灾害双重属性,在保障防洪安全同时,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做好洪水资源化调度关键是汛期时间划分.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资产与现代水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浩  甘泓  武博庆 《中国水利》2002,(10):151-153
水资源是国家所有资源资产,在现代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其作为资源资产的属性目前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也还有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水资源资产的属性,特点,以及在现代水利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出了初步观点和相应的建议,以期在水利现代化发展中引起对水资源资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从水资源、防洪和水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四口水系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洞庭湖四口水系地区洪水资源的利用思路,初步分析其综合治理对水资源利用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湖泊水系水体污染加剧、洪水和内涝渍灾依然严重。提出了建闸控制、水系优化、河道整治、设施改造、调蓄水源等方面的治理方案和思路,初步分析了四口水系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面向水问题的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恒  张海仑 《中国水利》2002,(10):69-71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基本支持条件,当前突出的洪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去几十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问题的危险程度并未根本缓解,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提高,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洪水相处,减轻人对水的侵害成为当前的重要话题。新的治水思路强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管理对策方面探索解决水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 87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 773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的99%,现状水资源利用水平约800亿m3,水资源特别是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开发潜力巨大。控制流域面积97%的大通站的洪水资源潜力约4 749亿m3,洪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 147亿m3。针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策略,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洪水不单具有灾害属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资源属性,即具有水害和水利双重特性。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要求必须研究探索洪水的水利特性。本文根据对洪水资源化的理解,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现状,分析了黄河洪水资源化在该地区的几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乌海市洪水资源及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海市水资源日益紧缺,而洪水资源不仅不被利用,还往往以灾害处之,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双重浪费,文中就洪水资源的利用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