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水平。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2组,分别观察2组得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水平。结果脑卒中患者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在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水平上均出现不同能够程度的差异。其中,脑出血组的血压显著高于脑梗死组,不管是SBP还是DBP,二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血糖方面,脑出血组略高于脑梗死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不显著(P>0.05);血脂方面各指标表现不同情况的差异,其中总甘油三酯(TG)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而总胆固醇则是脑出血组低于脑梗死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同样表现出不同的趋势。结论脑卒中病因比较复杂,与脑卒中相关的因素也比较多,表现在血压、血糖以及血脂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CT和MR诊断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6例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和MR进行检查及诊断。结果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均要好于CT,尤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效果更具优势,经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在急性期脑出血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的优势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45例依据康复进行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125例,常规组120例;2组病例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法评定。结果经统计学分析,2组评价内容治疗前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2组评价内容治疗治疗后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明显改善肢体功能,降低残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35名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两次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al指数,肌张力采用Ashwarth评分法进行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常规组康复前后Barthal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康复前后肌张力比较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康复前后肌张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康复前肌张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康复后肌张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障碍,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急性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会在存活患者中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导致永久性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使脑卒中残疾率降低,使患者早日康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越早,病人恢复越好,大医院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多经验,但在基层二级医院中康复治疗工作早期开展比较少。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7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抽取血清测定CRP水平,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FD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行CT或MRI检查,在出院时对预后进行评定。结果CRP异常组脑梗死28例,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13例;CRP异常组患者CNFDS评分较高,中位数为17(5~34),且预后不良。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反映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急性期的护理非常重要,笔者在回顾了我院2009年至2010年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后,对护理以后能够达到的结果比较满意,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痊愈67例,部分恢复15例,死亡8例。所以笔者认为做好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人死亡率,并将护理措施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经对105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治愈率48%,总有效率97%,疗效满意,经与有关文献报道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用西药。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意外后认知功能障碍(CFT)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以神呆思钝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健忘、呆痴、郁证等范畴。临床观察发现,CFI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且认知功能康复对捉高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因此,发现和认识各种CFI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制订康复治疗日标、计划和方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治疗方法日前主要包括药物干预,认知功能训练,针刺治疗。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传统体针法、头部围针法、靳三针法和醒脑开窍针刺法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早期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结果早期康复组入院4周和出院4月时,Barthel指数和Fe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脑卒中患者临床发生认知障碍的状况及程度。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10例进行了认知障碍程度的评估。结果脑卒中认知障碍发生率为32.6%,同时通过对患者是否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影响因素的分析,三者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0.3%、40.2%、48.9%,此3类伴发疾病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均具备显著相关性。结论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应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同时神经科医师能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概念、检查方法、诊断、治疗等有更为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在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进程中的的具体效果。方法通过对本院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和跟踪治疗,分析中医综合护理在促进偏瘫患者康复方面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3%,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显著的促进康复效果,能够加速身体机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MRS)分析技术,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前额、颞叶、基底节区的MRS的变化特征。方法将48例PSD患者组、27例卒中后无抑郁组(no-PSD组)和15例正常对照组(NC)予以MRS检查,分析其变化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MRS检查显示:PSD组双侧额叶、基底节区ROI的NAA/Cr比值低于no-PSD、NC组;Cho/Cr的比值高于no-PSD、NC组(P<0.05),PSD组双侧颞叶ROI的比值低于NC组,Cho/Cr的比值高于no-PSD、NC组(P<0.05),而双侧颞叶ROI的NAA/Cr比值与no-P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组、no-PSD组的NAA/Cr比值左侧较右侧高(P>0.05),Cho/Cr比值的无明显差异。结论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等部位的脑血管病导致的神经化学的改变可能构成神经生物学基础,也说明了额叶、颞叶、基底节区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甲基强的松龙抑制病毒所引致的自体免疫系统过敏反应,从而减低炎症对肺部细胞的损害,并有效退烧;胺非林可以使支气管扩张,能对抗腺嘌呤等对呼吸道的收缩作用,增强膈肌收缩力,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两者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疗效显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风偏瘫以其高发率、高致残率,日益引起人们载视,偏瘫后的恢复成为世界康复学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中风后偏瘫的治疗,现代医学的方式是药物、手术和功能训练;中医中药针灸的疗效己经得到普遍认同。目前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方法包括传统针灸及现代针灸。传统针灸包括体针、头针、固定取穴(醒脑升窍、华佗夹脊穴等)、透刺、腹针等,现代针灸有电针、分期取穴以及现代CT、MRI定位取穴法等。此外,针灸结合其它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的临床、实验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推拿以及现代医学的功能训练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