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检测原料乳的理化指标和放置不同时间后的微生物指标,再将放置不同时间后的原料乳加工制成酸奶,测定酸奶的析水和黏度变化情况,并进行感官品尝,分析原料乳放置时间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详细分析和研究了无线射频技术在原料乳收购和计价过程中对原料乳品质控制的应用过程,提出和设计了基于无线射频和云计算技术的原料乳质量控制的平台构架和原料乳品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无线射频系统、中继服务器和云服务器端对原料乳来源和品质信息进行识别、读取、保存和共享,乳品企业可以方便的对原料乳的收购和计价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超高温灭菌乳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对影响超高温灭菌乳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原料乳的质量和超高温灭菌过程的几个重要方面。对超高温生产过程中的杀菌温度和保温时间,脱气和均质,无菌输送,无菌包装和无菌灌装阶段工艺设备进行分析,参照应用设备结构工艺特点,找出各阶段中影响超高温灭菌乳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对影响超高温灭菌乳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原料乳质量,根据乳的特性及采用的加工方法,提出控制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对苯甲酸对人体的危害、在原料乳中的主要来源以及原料乳的卫生质量、马尿酸的质量分数和人为添加等因素对原料乳中苯甲酸质量分数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对提高原料乳的卫生质量、安全无毒的防腐措施和快速高效的检测手段等控制原料乳中苯甲酸质量分数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原料乳中掺假的现状,建立了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掺假原料乳的分析方法。收集正常原料乳和掺假乳样品,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定标识别模型,并通过不同搀假乳的红外光谱检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原料乳中是否掺假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6.
原料乳中硫氰酸钠掺假定性检测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研究了原料乳中硫氰酸钠掺假快速定性检测方法,通过向原料乳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盐溶液,乳样与铁盐溶液接触面的颜色变化与硫氰酸钠掺入量有关,通过显色判定乳样中是否掺有硫氰酸钾。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检测原料乳中硫氰酸钾质量分数在0.01%以上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同时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用于乳品企业进行原料乳质量验收检验。  相似文献   

7.
原料乳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追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原料乳微生物污染的来源,2011-2012年间,研究者对北京市原料乳产地的牛乳、牛体涂抹、挤乳设备涂抹等及生活用水、卧床土壤、饲料等进行了大量采样分析和调查,并针对采集样品中分离出的目的菌株进行了生化鉴定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原料乳中的特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后期加工乳品质影响较大的微生物种类为嗜冷菌和芽孢杆菌属.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原料乳和其他来源样品中的这三种菌利用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目的菌株来源系统发育树,以此来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定了原料乳中这三种菌的主要来源,为有效减少和控制该地区原料乳污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原料乳中嗜冷菌及其主要热稳定性酶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料乳中的嗜冷菌及其热稳定性胞外酶是引起液态乳制品多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阐述了嗜冷菌及其热稳定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概念及特性,对嗜冷菌在原料乳中的控制提出了自己建议,并对嗜冷菌、蛋白酶、脂肪酶的检测方法及理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向原料乳中人为添加定量铵盐测试试剂,研究原料乳中铵盐掺假物质定性检测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检测原料乳中铵盐质量分数在0.025%以上,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同时方法操作简单,结果便于观察,适用于在养殖、收购、乳制品企业等进行原料乳质量验收检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介绍原料乳主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及操作步骤,从而对原料乳主要微生物检验操作的关键要点进行分析,进而为原料乳主要微生物的检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UHT乳质量异常问题的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提高UHT乳的乳质量,减少因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超高温杀菌乳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出发.分析了影响乳成分稳定性的因素,并通过感官评定的方法及过滤、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方法分析了超高温杀菌乳在生产及贮存中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控制措施。结果表明,UHT乳质量与加工、贮存及原料乳的新鲜度密切相关,优质的原料乳和良好的生产规范生产出优质的UHT乳。  相似文献   

12.
蒋珍菊  王雁  王玺 《食品科技》2012,(7):288-291
对原料乳中氢化植物油和植脂末掺假进行监测。通过GC测定正常原料乳甲酯化脂肪酸,建立正常原料乳甲酯化脂肪酸数据库,用Bayes分类模型建立原料乳和氢化植物油和植脂末掺假奶的判别模型,模型所需估计的参数少、算法简单、对缺失数据不太敏感,可在SAS软件的DISCRIM过程中进行快速自动识别。建立了Bayes分类模型用于原料乳中氢化植物油和植脂末掺假奶掺假监测,得出概率判别公式为通过验证,该公式对氢化植物油和植脂末判别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8%和0.1%。基于Bayes分类的原料乳中植物奶油掺假监测简单可行,成本低,速度快。  相似文献   

13.
原料乳危害及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原料乳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针对各种危害的来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原料乳HACCP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原料乳中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来源,通过杯碟法检测原料乳中的β-内酰胺酶,并鉴定出原料乳中有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随后,通过对原料乳产地的空气、牛体臀部、牛体腹部、牛体乳房、榨乳罩杯、输乳管路外侧、盛装原料奶的空贮罐等进行了大量细菌采集和分离,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technology,MALDI-TOF-MS)技术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牛体乳房5号菌与原料乳中检测出的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相似,均为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由此推断原料乳中的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可能来源于牛体乳房。  相似文献   

15.
高压脉冲电场非热杀菌技术对原料乳的预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国内原料乳质量低下这一问题,运用高压脉冲电场非热杀菌技术对原料乳进行预处理。发现原料乳的细菌总数随电场强度、脉冲数、初始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流速的增加而升高。当出口温度为常温20℃,电场强度E=50kv/cm,脉冲频率为1000Hz,流速为20ml/min时,能使其菌落总数降低2.6个数量级,从四级原料乳提升至一级原料乳,且不改变其营养结构和风味。  相似文献   

16.
对榨乳过程进行了采样分析,确定了原料奶中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分析了原料奶在不同温度储存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酸奶发酵和冷藏过程中的存活情况。研究发现,酸奶的低酸性环境并不能有效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所以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要对奶牛的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进行有效防治,并严格控制榨乳的卫生条件及原料奶的储存温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为的向原料乳中添加一定量的蔗糖进行测试,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的测定出掺假乳,同时操作简单,结果便于观察,适用于养殖、收购、乳制品企业等进行原料乳质量验收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原料乳中血乳的检测方法,样品通过离心机离心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比重关系改变使的血乳下沉,通过目视判定是否含血乳.方法检出限为0.02mg/kg,且此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用于乳品企业进行原料乳中血乳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原料乳生产中空气源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及 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原料乳中微生物的来源、种类;空气中微生物的采集方法、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原料乳中微生物。原料乳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乳制品的安全,乳中微生物指标成为制约原料乳卫生指标的关键因素,因此该指标一直倍受乳品厂家及消费者的关注。保证原料乳的安全是保证乳品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及消费者对化妆品等个人保护用品安全性能的更高要求,化妆品界尽力开发具有天然再生性能的酯类原料。其中乳甘油酯、蔗糖酯及脂肪酸酯类原料,不断应用干化妆品及洗涤用品中,这类原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和人体与环保的安全性能。一、多功能乳甘油酯乳甘油酯是甘油单酯、双酯和三酯的混合物,但90%以上的是以甘油三酯形式存在,由于其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易发生腐败,故对其进行双键的羟基化,使其成为高稳定性的多功能的化妆品添加剂。这种羟基化的乳甘油酯是白色半柔软固体,溶点与肤温相近,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