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去年12月11日我国的成品油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我们还将迎来明年底批发市场的开放,这是我国政府对“入世”后的承诺。我国参加签署的《东京议定书》业已在全世界生效,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已被世人所共识,等等这些都体现出我国逐渐融入世界.置身于全球经济。届时,必将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局面。目前,按新配方生产低硫,低烯烃.低芳烃的清洁汽油是炼油行业面临的主要任务。如何从黑色的石油中生产出更多的清洁燃料?本刊特约通讯员陈伟立近日围绕汽油出厂前最后一道关键工序,亦是汽油质量把关的工序-调合这一话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教授。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炼油厂将汽油调合由原来的罐-罐调合工艺改为管道在线调合工艺.该项目应用国外公司先进的汽油调合优化控制软件--离线多牌号多周期调合优化软件(MBO)及在线多流路调合优化控制软件(Blend),采用化验室分析数据,并结合该厂汽油调合的现状,对原调合流程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在线分析仪、调合头、流量测量仪表和控制阀等,开发出适合锦西石化公司的汽油在线调合系统.该系统投用后,可将产品汽油辛烷值过剩降至0.1~0.2,同时减少了调合泵的动力消耗,提高了储罐的利用率,其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清洁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汽油调合模型发展历史,对国内外清洁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我国应建立适合国内汽油特点的在线优化调合模型,强调了在线调合规则的核心地位,它是整个在线调合系统准确运行的根本保障。同时提出,必须从全厂设备、原料、运行的实际出发,使在线优化调合系统模块与其他优化模块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炼油企业整体集成优化。 相似文献
4.
5.
YOKOGAWA汽油在线调合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YOKOGAWA汽油在线调合技术在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情况。针对汽油在线调合系统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措施和保证其长周期运行的建议。与传统的罐-罐凋合工艺相比,该技术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
到2007年10月10日,仅仅10多天时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汽油在线自动优化调合系统,已成功调合出93号乙醇组分汽油30kt多,其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一次调合合格率达100%,系统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8.
9.
10.
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共同承担的开发项目“汽油管道调合工艺成套技术的开发及工业应用”已通过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美、法等国为了生产新配方汽油,以符合环保部门对新配方汽油在环境污染方面的严格规定,而分别开发的近红外(NIR)在线分析仪成功地应用于多组分汽油优化调合控制中的实例及经济效益。同时亦介绍了NIR的分析原理和在线NIR系统的主要构成及其一系列优点。最后建议我国积极研制、开发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油在线优化调合系统利用先进的优化调合软件保证优化控制成品油质量指标合格,系统的在线近红外分析仪(NIR)具有分析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分析计算每一组分的参数,并与目标给定值比较,反馈系统对偏差进行调节,调合精度较高。中国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和北京中自诚毅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汽油在线调合项目的调合组分包括催化汽油、重整汽油、MTBE、MMT、烷基化油等,目前主要调合90#和93#成品汽油,系统运行平稳,一次调合成功率达到100%,辛烷值富裕量均能控制在0.3 以内,其他指标检测和控制精度均达到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简述汽油近红外在线自动调合系统在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投用前后的运行情况,分析系统投用前后的优缺点,着重对投运BRC、 BPC后产生的几个典型的调合偏差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实践表明,措施落实后,调合偏差明显减少,极大地节约了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正>本文介绍了汽油在线调合系统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的应用情况,介绍了系统的构成、软件系统、自动控制及汽油在线调和的实际实施效果,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燕山分公司“回收炼油厂乙烯资源成套工业化技术”已通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项目鉴定。据悉,该技术由北京燕山分公司、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联合开发,采用二段法变压吸附浓缩催化裂化干气中的乙烯等组分。该技术与深冷法及油吸收法比较,具有投资少、消耗低、对现有乙烯装置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