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更全面的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相关概念、结构特性及整体发展进行认知,本文通过对大量科研论文进行研究,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类型特点、基本构成、控制原理、助力特性等角度出发,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进行较为全面的诠释,并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阐明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未来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希望本研究对我国汽车转向系统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汽车转向系统性能要求出发,简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控制电路,并详细介绍了其控制算法。通过试验证明,该方案易于实现,同时又能保证转向系统较高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分析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非线性、时变特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智能决策-基础控制的控制模式,研究了EPS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实现逻辑,讨论了电机控制目标电流的给定方式,针对系统特定时变参数,实现了实用的在线辨识算法。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态模型,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设计方法.基于建立的EPS动态模型,采用助力特性曲线,在Matlab环境下建立EPS的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微控制器的选择,各控制电路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控制策略,包括电机目标转矩的获得及其电流控制,并介绍了软件的流程。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控制策略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引起的易漏油、结构复杂、拆卸困难等问题,以一种轻型车为试验样车,将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应用到试验样车的转向系统中,从而替换原有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以试验样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原车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与电动助力系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参考原车液压助力转向曲线,并通过分析计算地面最大阻力矩、最大助力转矩等实车参数,建立了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曲线,并确定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电动机、减速机构、控制器、扭矩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主要参数;将关键部件组装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对实验样车做了改装,对改装后的样车进行了蛇形路面试验,并采集了试验过程中的助力电流与入手转矩的对应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改装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实现随速助力,并有一定的路感,转矩脉动小,具有较好的转向平顺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介绍了助力特性曲线的确定方法和模拟PID控制的基本原理.为便于ECU控制,通过离散法把模拟P1D控制转换为增量式PID控制方法,再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PID仿真模型来分析增量式PID控制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某轻型载货汽车的驾驶员工作环境,对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了开发研究。系统采用结合PID控制的新型的助力方法进行控制器设计,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器的CATIA三维模型,并利用试制的样机进行实车原地转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助力转向时的最大力矩为28 N·m,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够满足轻型载货汽车的助力需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完善了基于PID控制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转矩信息和基于PID控制策略的电机控制信息的融合方法,解决了在控制过程中系统内部信息融合和优化问题,提高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采用MATLAB进行了模型仿真,初步获得了较好的仿真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型的控制策略,在不同的车速情况下有效的改善了方向盘转矩输出,增加了转向过程中的灵巧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外研究及应用水平,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有关软件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在给出了转向系统正逆动力学定义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PD控制器,建立了转向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和整车的转向模型,进行了汽车转向动力学的仿真研究:设计并研制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试验台,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仿真和试验的结果都表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是合理的,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提高汽车的转向轻便性和灵敏性。  相似文献   

12.
电动转向控制系统跟踪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电动转向系统依靠助力电动机实现转向助力,控制系统的跟踪性能是影响电动转向系统助力性能的重要因素,较差的跟踪性能将会产生转向助力滞后现象,使驾驶路感变差。助力转矩偏差直接影响到转向系统的跟踪性能,影响助力转矩偏差的因素有转向盘输入转矩和转向轴转矩测量噪声,抑制转向盘输入转矩和转向轴转矩测量噪声引起的电动机助力转矩偏差是提高电动转向系统跟踪性能的有效手段。将H_∞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动转向控制系统跟踪性能的研究,建立了电动转向系统数学模型,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设计了最优H_∞控制器,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根据最优H_∞控制器编制了电动转向系统控制程序,进行了台架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动转向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液力机械变速箱耐久性试验台计算机自动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及其主要性能;推证了J.I.Soliman提出的柴油机的数学模型,导出了这种数学模型的模型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较高精度的液力变矩器工程实用数学模型。设计的具有模型参数自适应补偿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实时地适应试验台工况的变化,自动整定其模型参数,使其转速调节过程仍然具有较好的静、动态指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研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干扰抑制的汽车转向与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侧向风作用下的汽车整车横向和垂向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到随机路面输入和侧向风干扰,利用L2增益干扰抑制的方法设计出电动助力转向(EPS)与主动悬架系统(ASS)的非线性输出反馈H控制器。在Matlab环境下对驾驶员—汽车—道路闭环系统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有效抑制路面随机输入和较大的侧向风干扰,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转向轻便性和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15.
汽车四轮转向运动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建立了汽车四轮转向非线性运动模型。首次运用现代非线性动力学运动稳定性理论,分析了汽车的转向稳定性及其限制条件,并给出了描述汽车四轮转向稳定性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6.
变量泵源阀控系统的前馈自适应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量泵源导致系统开环增益下降和动态变化,传统的反馈控制和串联校正很难使此类系统跟踪精度达到要求应用复合控制方法,可以对开环增益变化进行有效补偿,提高跟踪控制精度。运用MCS-96系列单片机技术、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原理,开发设计了数字控制器,实现了对系统的前馈自适应数字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前馈自适应控制是实现变量泵源阀控系统高精度跟踪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协调运动的自适应控制与鲁棒控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讨论了载体姿态受控、位置不受控制的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协调运动的控制问题。借助于虚拟扩展系统的控制输入与输出 ,克服了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控制方程关于惯性参数呈非线性函数关系的难点 ,保持了控制方程关于惯性参数的线性函数关系。以此为基础 ,针对末端抓手所持载荷参数是未知及不确定的两种情况 ,分别设计了载体姿态及末端抓手惯性空间轨迹协调运动的自适应控制方案与鲁棒控制方案。仿真运算证实了上述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ONTHEADAPTIVECONTROLOFDRILLINGPROCESSZhangFeihu;YuanZhejunYaoYingxue;ChenShuodo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Abstrac...  相似文献   

19.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柴油机辅助功率单元(APU)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非线性系统,为便于控制器的设计,提出一种简单的面向控制的APU模型鲁棒辨识方法。该方法基于非线性变增益控制的原理,把APU系统看成一个线性变参数系统,并将参数区域进行网格离散化,在每一工作点采用基于模型不确定性建模的方法进行模型辨识,其结果表示为名义模型及其不确定性区域。最后在APU试验台架上进行了辨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不可预测扰动和可预测扰动对智能控制系统鲁棒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智能控制系统鲁棒性的相应策略,并用遗传算法对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在数控机床液压油温智能控制系统和数控机床加工误差补偿系统中获得了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