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 世纪见证了反思性技术哲学的诞生,反思性技术哲学试图理解技术及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到了21 世纪,我们的焦点应当是建构性技术哲学,建构性技术哲学积极努力改变技术及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建构性技术哲学不仅将理解技术作为基本任务,而且对负责技术开发、控制和使用的社会中的行动者做出积极的哲学引导和支持.本文对建构性进路进行阐述,并尝试勾勒出这种进路的框架.建构性进路目前越来越有影响力,而且在未来可能会更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王芳 《工程研究》2014,(2):190-204
在概述德国V-2 火箭研制历程的基础上,考察了苏联人通过与德国专家合作,修复德国已有的火箭工厂和技术资料,复原V-2 火箭的设计制造,逐步掌握火箭整体、发动机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组装、测试与发射准备等技术,并最终在苏联本土实现火箭成功发射的过程.笔者认为,苏联采取在德国就地复原德国火箭技术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苏联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德国的人才、技术与工业基础,实现了火箭技术的全面复原,不仅包括有形的火箭产品,还包括无形的技术知识.V-2 火箭技术复原工作的成功显著提升了苏联火箭技术的起点,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各方面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巨型技术虽然重要,但不再是未来的主导技术.本文探讨了强调小型化和电子过程的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IT 与ICT 技术,特别是已经变革了科学的成像技术;论述了数字化、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无所不在的通信技术,如手机;指出新技术在社会政治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挑战,影响着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技术哲学是实践性和实验性的,未来的技术哲学必须适应并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使其具有适应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解决“人类纪”的复杂性是一项艰巨的智力任务.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将会经历戏剧性转变,不仅就其与技术的关系而言是如此,而且就其本身的自我理解一作为现代性产生以来的四百年中确立起来的关键社会建制的自我认同一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什么是利害攸关的事情,复杂性便成为了一个关键词.本文首先对这个“人类纪”时代中科学复杂性的四个重要特征进行点评,而后重点分析了我们这个“人类纪”时代的挑战性迷宫,进而提出,只有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科学才会在当前危险的文明转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本文的贡献是为有待于“认知共同体”中的众多学者一道进行的理论探索进行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5.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工程(Engineering)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但不完全是上下游关系。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技术在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只是对石料进行了人为的加工,成为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器皿或武器;到了青铜器时代才有了人工合成的材料(青铜是铜与锡共熔的合金)。即使我国古代对世界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四大发明,也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这些技术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愈来愈快。  相似文献   

6.
首先,简要介绍技术哲学在西方经历的三代的发展:1)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普和马克思等,他们着重于探讨技术如何将人类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2)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埃吕尔等,他们呼吁人类要注意技术创造出新的约束方式;3)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尤纳斯、伊德、伯格曼、芬伯格、西拉德一弗莱切特等,他们试图在解放与约束之间找到新的方向.然后,考察当代哲学与技术研究所呈现出的四个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所蕴含的第四代技术哲学的发展方向:荷兰技术哲学日益增加影响力,工程哲学兴起,政策转向,以及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     
2013年7月,笔者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参加第18届哲学与技术学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SPT)会议(SPT-2013).这个系列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际技术哲学界学者聚会交流的主要平台.工程哲学兴起后,从2009年开始,会议开始设置有关工程哲学的专题讨论组.此次年会的主题是“信息时代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融合传统工程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迫切需求。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和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为理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建设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技术的特性显著影响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进而直接影响采纳行为;而技术复杂性虽对感知有用性影响不显著,但明显增加了感知易用性的难度。在环境方面,外部环境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感知易用性影响较弱,同时也直接影响采纳行为。组织层面上,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充分准备能显著提升员工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并促进采纳行为,而领导层的支持则主要增强员工的感知易用性,进而推动其采纳行为。这表明,工程建设企业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时,应综合考虑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的关键因素,以制定更有效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黄振羽 《工程研究》2021,13(1):18-26
通过梳理中国大科学装置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技术可供性演变情况,指出不同的行动者与大科学装置发生互动,使得大科学装置持续发生了"为自然科学探索提供极限研究条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举措"和"支撑区域性创新体系建设"等三种技术可供性演变.进一步地,指出建构大科学装置特定技术可供性的行动者共同体应当成为治理对象.  相似文献   

10.
最近,政治经济学家给互联网描绘了一幅相当负面的图像,称它是一种以高级形式推销免费情感劳动的场所.他们谴责Facebook 和其他社交网站用户的“商品化”.本文从对马克思的另一种解读出发,挑战了这些对互联网的批评.这一批判建构主义解读是对来自马克思的四条方法论原则的普遍推广.马克思将这四条原则应用于工厂-他那个时代技术中介的主要场所.如今,技术已经成为更大范围的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中介.因此,这些原则必须被推广,以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两个特别有趣和急迫的技术哲学思考方向:一个关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所展现出来的社会政治含义;另一个关乎人类社会赖以存续的物质基础一能源危机和气候模式的变化.就前者而言,必须防范日益扩展的信息技术系统对人类自由的潜在威胁,哲学家们应该积极更新他们关于网络社会之政治属性及其蕴含的公众生活质量的思辨与论断;就后者而言,能源危机和气候崩溃很可能会造成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及社会、文化和政治模式的长久破坏.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技术哲学必须以某种方式应对我们现在还毫无准备的各种极端的、终究是物质性的断裂,必须再一次开始“思所不可思者”.  相似文献   

12.
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一五"时期苏联重点援助钢铁项目之一,由苏联黑色冶金设计院完成初步设计方案,从选址到1号高炉出铁,都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基于档案等文献资料对苏联专家从1953年参与包钢筹建到撤走的七年时间所做的具体工作进行了梳理,认为苏联专家援建包钢是包钢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对于苏联钢铁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景宇  张卫  王前 《工程研究》2024,(2):180-188
现代消费主义起源于20世纪美国工业设计时期,其标志是“有计划报废制”的形成与消费者工程学的确立。虽然消费主义促进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但作为一种企业营销手段,也带来了诸多技术设计的伦理问题。有关工业设计师的道德思考在消费主义中的切入与反省变得逐渐困难,进而对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应对消费主义导向的技术设计带来的伦理问题,通过辩证分析帕帕奈克的技术设计伦理观,提取其中合理的思想成分,包括重新定位技术设计的本质、区分需求与欲求以及责任设计与责任伦理并重,实现理论层面对技术设计伦理问题的反思与超越,并利用3R技术设计方法中的“减少”“再用”与“循环”的设计核心理念来促进实践层面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在头型、车体气密性、弓网动态受流、转向架等许多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高铁的发展是由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保证的,国内市场的刚性需求、国内外的技术推力、国家的规划和扶持、企业自我发展的追求等构成了高铁的动力机制,技术学习过程、员工队伍建设、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构成了高铁的运行机制。中国高铁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关注:自身的技术储备、人才和氛围的培育以及技术、需求、产业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栾恩杰 《工程研究》2014,(4):323-331
从工程与科学技术辩证关系的角度,在四个方面讨论了工程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从劳动与劳动工具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入手,讨论了工程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处于“无首尾逻辑”的不断循环的融合体状态,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推动,而工程直接联系着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基础,在这一循环中起着“扳机”和载体的作用.以中国航天经历仿制阶段、自主研制阶段、跟踪发展阶段以及开始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期的58 年发展历程为例,论述了以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对我国来说是一条成功之路.提出在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坚持通过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要将基础科研按其本身的特点并吸纳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制定发展规划.讨论了工程成果对于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提出工程成果不仅是现代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手段和基础,还牵引着诸多基础学科的生成,完善和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工程设施所提供的成果,既是设计成果、验证结果,也是运营的伴行装置;既是对象的物理表现,也是模型化认识的基础科学.对工程师的使命强调了三点认识:一是要依据系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指导工程实践,一项重大工程系统在其运行中,必然要包括“非拥护性评审”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权衡;二是系统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工程需求论证,而复杂工程系统的需求论证必须是全域性的,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否则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三是科技进步将人类社会推到高科技时代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为科技进步和工程建设而付出的各种代价之中,工程师要与科学家携手,通过“科学一技术一工程”无首尾逻辑的综合运用,共同解决当代民生难点课题,这是工程师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电子管在中国的首次试制,以及技术本土化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电子管制造的起步过程,总结了战时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特点,分析了中国在电子工业开端时期所做的努力。笔者表明,由于近代中国工业落后,电子管技术引进后,没能尽快实现完全自主制造,致使技术本土化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哲学中罕见的直言技术来源的观点之一。“形”范畴作为人参“象”悟“道”、制“器”造“物”的关节点,却未得到更为深入的探究。20世纪初,在人-外部世界界面——这个技术的缘起之地——出现了“可供性”范畴,可供性作为环境中蕴含的行动可能性,表明了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彰显了“形”范畴的深刻内涵。将“形”作为研究技术起源的逻辑起点,展开对技术本体的哲学追问,不仅可以开辟新的技术哲学追问之路,也将有可能就此开启中西方关于技术的更广泛的、超越各种思维传统的思考与对话。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工程规则的知识论研究,在哲学层面上分析了规则的理性原则、价值诉求和规范性来源,叙述了规则与秩序的关系。从工程理性与工程价值方面探讨了工程规则的意义,指出工程规则是工程主体在基于理性原则下遵守和服从的行为规范,为工程主体提供工程应当(或禁止)怎么做以及如何去做的知识。阐明了工程规则的意涵与技术规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工程规则的技术规定性旨在实现工程理性与工程价值。结合工程实践,从坚固、实用和美观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工程规则的意涵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煤燃烧过程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丞  徐立军  曹章 《工程研究》2009,1(2):111-118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首位,其燃烧过程的监测与诊断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煤燃烧过程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指出了现存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煤燃烧过程的监测与诊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半导体微电子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是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重要组成,西方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对我国始终进行着全方位的封锁。其中,微米级微电子技术的突破,是我国能够独立开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的重要因素;此外,这一突破还触发了微电子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基于对原始档案、当事人口述访谈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再现了我国微米级微电子技术封锁的突破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化的历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殊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