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曙光油田杜239块油藏投入开发二十余年,油井平均吞吐已达12个周期,处于"两高两低"的开发阶段,现开发方式难以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结合油藏地质特点,从开发特点、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入手,提出了适合油藏自身特点的蒸汽驱开发方案,可有效提高区块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杜239块1990年正大投入开发,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本文总结了杜239块开发10年来在油藏工程中一些成功经验,对同类油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杜229块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采出程度达到22.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96.3%,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针对该油藏地质特点及开发现状,开展转蒸汽驱方式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适合蒸汽驱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5%。综合研究后确定,在该块中部选取4个井组开展蒸汽驱先导试验,并对井组注采参数进行优选。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先导试验井组已进入蒸汽驱驱替阶段,瞬时油汽比达到0.16,井组年综合递减率下降10%,蒸汽驱见到初步效果。该研究对于区块下步转换开发方式及稳产起到了保障作用,对同类型油藏转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分析了杜229块兴Ⅳ、Ⅴ组油层吞吐后期地下油藏的地质特征,应用筛选标准进行转驱方式筛选,并通过物模、数模等手段分析,研究认为采注比大于1.0、井底蒸汽干度大于50%是实现蒸汽驱开发的重要保证,明确了杜229块兴Ⅳ、Ⅴ组油层蒸汽吞吐后期进行蒸汽驱试验的可行性.现场试验表明,杜229块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转蒸汽驱可以大幅度提高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注水开发稠油油藏转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远明 《河南石油》2000,14(5):22-24
分析了水驱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水驱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开采机理,水驱转蒸汽驱时机及注汽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阐明了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驱开采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水驱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水驱开发过程中原油性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的开采机理、水驱转蒸汽驱时机及注汽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阐明了稠油油藏水驱后期转蒸汽驱开采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齐40块蒸汽吞吐后转蒸汽驱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40块莲花油藏1987年投入蒸汽吞吐开发,截至2005年底,采出程度已经高达30.3%,区块年递减率达到13.3%,转换开发方式势在必行。针对齐40块油藏特点,开展了转蒸汽驱方式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齐40块油藏适合进行蒸汽驱开发,可提高采收率24.58~26.9个百分点(理论值);根据油藏工程研究结果,可以利用现有井网,在主体部位分莲Ⅰ、莲Ⅱ2套层系,边部采取1套层系进行蒸汽驱开发,并对汽驱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共部署汽驱井组139个,预测阶段采出程度22.93%,全块蒸汽吞吐+汽驱采收率51.9%。2006年底在齐40块转蒸汽驱65个井组,已经见到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9.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针对高轮次蒸汽吞吐后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蒸汽吞吐后在室内进行了蒸汽驱实验,将耐高温的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随蒸汽注入,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蒸汽的比例太大(3: 1),蒸汽降粘效果不能达到最佳,较单纯蒸汽驱提高采收率0.55%;表面活性剂与蒸汽的比例太小(0.25: 1),起不到降低界面张力和改变润湿性的作用,较单纯的蒸汽驱提高采收率5.43%;表面活性剂和蒸汽比例为0.5: 1时,能达到最好的驱油效果,较单纯的蒸汽驱提高采收率9.61%.研究了一个长型油滴在毛细管中的运动,当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油滴的前后压差和毛细管准数的1/3次方成正比,油滴受到的驱动压力将提高2个数量级,能够很好地保证油滴的运移.  相似文献   

10.
杜229块超稠油蒸汽驱先导试验区井组,自转驱以来出现了部分井蒸汽突破、部分井受效弱或不受效,油层层内、层间纵向动用程度差异大,泵效低,套坏或出砂被迫关井等一系列开发矛盾,影响了蒸汽驱替效果。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研究应用了吞吐引效,控制套压,对生产井调剖,调整抽吸参数,完善井网,双管分注,化学调驱,加深泵挂,树脂防砂等技术手段,进行动态调控,达到了井组区域平面蒸汽均衡推进、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藏有效驱动半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由于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如何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来确定低渗透油藏的有效驱动半径,是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应用一源一汇的产量公式推导出低渗透油藏的有效驱动半径计算公式,可以确定在一定的注采条件下有效驱动半径与地层物性的变化关系.实例应用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的有效驱动半径与压差、油藏厚度成正比,与启动压力梯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2.
对稠油油藏而言,注蒸汽热采已成为勘探阶段的主要试油方式和开发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准噶尔盆地通过注蒸汽开采的稠油已占年度石油总产量的1/3以上.通过剖析准噶尔盆地已投入开发的部分典型稠油油藏,研究探讨稠油油藏的经济极限油汽比(储量起算标准)、初步建立了不同埋深、不同开采方式、不同油价的工业油汽比标准,在稠油油藏储量计算中得到成功应用,对稠油油藏的评价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武汉800kt/a乙烯工程第一循环水场的循环水泵驱动的汽轮机系统设计为例,介绍了汽轮机的工艺参数、性能指标及主要的设计要求和安装方式;对比了背压式和凝汽式两种汽轮机的优劣;提出了利用小功率单级背压式汽轮机取代传统电机驱动,节省了装置用电,降低了工厂的综合能耗。  相似文献   

14.
周运恒 《钻采工艺》2008,31(3):75-77
蒸汽驱如何提高井组产液量,使采注比≥1.2是成功的关键,对深层稠油油田蒸汽驱而言更为重要。文章以高升油田蒸汽驱先导性试验为例,蒸汽驱后,油层温度大幅度提高,生产井井底温度高达200℃~300℃,引发出一系列新问题为背景,阐述其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蒸汽驱采油工艺上的难点和出现的主要问题,开展了相关配套技术研究及部分研究成果试验应用,进而提出了一套适合深层稠油蒸汽驱提高排液能力的方式与方法,为下一步深层稠油蒸汽驱采油工艺技术配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稠油蒸汽吞吐有关几个技术经济边际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研究确定了稠没开发单井吞吐累计油汽比界限、周期油汽比界限、周期废弃产量界限等经济政策,为改善稠油开发效益,提高决策科学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蒸汽驱开发采收率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利用热采数值模拟手段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油层厚度、原油粘度、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变异系数、油层净决厚度比 油藏埋深等主要油藏参数对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并且得到了蒸汽驱开发采收率与诸油藏参数之间的关系式,作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不同稠油油藏汽驱采收率预测公式。通过国内外几个蒸汽驱先导试验的实例证明了所得预测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边底水稠油油藏蒸汽驱的开采特点及改善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边底水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动态的分析,得出这类型油茂的主要开采特点及认识,进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进一步提高蒸汽驱开采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注汽速度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对前人有关注汽速度方面的室内研究工作进行了重新分析后,发现试验获得的最佳注汽速度均大于120t/d。国个36个蒸汽驱现场试验结果统计规律表明,蒸汽驱油汽比不仅与地质参数有关,而且与注汽速度密切相关。15个注汽速度小于110t/d的蒸汽驱现场试验有10个是失败的(以油汽比为0.15为标准),只有5个是成功的,另外21个注汽速度大于120t/d的蒸汽驱现场试验都是成功的,并且是现出注汽速度愈大油汽经  相似文献   

19.
确定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基于我国6大油区150个区砂岩油藏的资料,建立了确定采收率的相关经验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预测新发现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Several very favourable areas were defined in the Orinoco Oil Belt, after intensiv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1970 and 1982.
The Cerro Negro project area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to be investigated. Subsequently, a small part of this area, covering 5.9 hectares (14.5 acres), and containing about 159,000 cu. m (1 MM** brl) STOIIP of 8 to 11° API, in the objective sand, was chosen in which to initiate the Cerro Negro Steam Injection Project (PIVCN), which is now under development. The Early Miocene Oficina Formation, whose sands constitute the reservoir rock, show a fluvial to deltaic sequence at the base (Morichal Member), a transgressive sequence in the middle section (Yabo-Jobo Member), and finally a closing prograding sequence (Pilón Member) at the top.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the sedimentary section indicate optimum textural, mineralogical and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which determined the final configuration of a sequence with excellent reservoi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how the best petmphysical parameters †, (φ35%, φSo:* 30%, Sw: 5%, Vsh:* 6%, K: 50,000md). These values yield an oil content of 2,300 STB/acre-ft. in the objective sand, namely unit 0–15 of the Morichal Member. Oil entrapment is primarily stratigraphic, and no oil/water contacts or gas cap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IVCN project or in the whole of the much larger Cerro Negro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