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勇生 《天津冶金》2011,(3):15-18,64
阐述了天铁管线钢的研制开发过程,包括微合金化成分设计、管线钢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和关键工序的控制内容等,最终使产品性能符合标准和使用要求。天铁研制开发的管线钢系列产品性能优良,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多条油气管线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包括加热工艺、控轧制度和控冷工艺在内的经济型X80管线钢工艺技术。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加热温度不超过1180℃,奥氏体晶粒尺寸可控制在80μm以内。通过提高粗轧阶段最后1个道次的压下率,使其达到20%以上,可使钢板心部奥氏体晶粒得到充分细化;通过降低终冷温度和提高冷却速率等工艺参数,可得到细小的板条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组织;采用JCOE工艺制管后,X80屈服强度提高,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供了可能。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无钼经济型X80管线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天铁热轧板公司X70管线钢的研制开发过程,阐述了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控轧控冷工艺对钢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天铁热轧生产的X70管线钢具有优良的微观组织、稳定的力学性能,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及优异的焊接性能,满足了西气东输二线输气管道工程用X70热轧板卷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白志杰 《甘肃冶金》2009,31(2):10-11
为了满足稳步增长的管线钢市场需求,酒钢在研制开发9.53minX60管线钢中厚板的过程中,对其成分采取了低碳、高锰、微合金化元素的设计,在冶炼和轧制中采用精心设计的工艺制度,确保了实物质量。开发结果表明,酒钢生产的X60管线钢中厚板的性能达到了标准和用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采用低碳成分设计和TMCP工艺开发X80钢级石油输送管用热轧卷板的关键控制技术和工艺路线。通过低碳多合金强化等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控制钢水的纯净度和板坯的偏析,采用合理的两阶段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工艺,可以得到针状铁素体+贝氏体组织。检测指标表明:强度指标和低温韧性等各项力学性能良好,满足中石油"西二线"管道工程用热轧卷板技术条件,制管后管体取样各项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俄油气管道技术协议要求以及南钢5 000 mm宽厚板生产线工艺装备特点,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轧制工艺优化,成功开发出30 mm厚低温管线钢板。分析结果表明:钢板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针状铁素体、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轧制工艺和冷却速率在内的低成本L485M管线钢组织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长大,当加热温度≤1 200℃时,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可控制在50μm以内;通过增加中间坯厚度,使其精轧阶段累计压下量增加,可显著细化钢板心部组织,同时增加析出相密度;通过提高轧后钢板的冷却速率,既抑制了先共析铁素体的转变,也促进了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形成。当冷却速率为25℃/s时,可得到有利于试验钢性能的由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为主的复相组织,钢板的强韧性得到显著改善;生产的L485M级管线钢满足技术条件要求,可实现L485M级别管线钢降低成本生产。目前,鞍钢已可以实现无Mo低成本薄规格L485M管线钢稳定化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8.
中亚天然气X70管线钢对钢材的强度、低温冲击韧性和落锤撕裂试验的要求很高,因此冶炼的钢水必须同时具有很低的硫、磷、氮含量及比较低的碳含量。为此,首秦钢铁公司采用"铁水脱硫-顶底复吹转炉—LF炉—RH精炼—板坯连铸"流程,通过冶炼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成功地开发了X70管线钢,钢中硫、磷、氮等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S 15×10-6,P 70×10-6,N 39.2×10-6,同时钢中碳的质量分数也稳定在0.055%左右。并对X70管线钢冶炼过程中上述元素的控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舞钢研制X70级海底管线钢板的成分设计思路、工艺控制及产品实物性能。通过低碳、铌钛微合金化、复合添加镍钼等合金元素的成分设计以及合理的TMCP工艺控制,得到比例合理的软相多边形铁素体和硬相贝氏体组织,生产出屈强比控制在0.85以下的30.8 mm厚度X70级海底管线钢板。钢板经过卷制、焊接、检测,完全符合深海天然气输送用管线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高级别管线钢中碳磷硫对钢材质量的影响,通过对钢液中[C]、[P]和[Fe]选择性氧化的热力学理论分析,计算出转炉终点温度在1 640℃时,当碳低于0.06%时,继续供氧,氧气将优先与[P]反应生成(P2O5),能够实现熔池的深脱磷;但当碳低于0.04%时,继续供氧,氧气将直接与[Fe]反应为主,造成钢水过氧化,甚至发生回磷现象。通过优化拉碳工艺、优化铁水预处理脱硫工艺、控制转炉回硫、LF渣系等,实现了高级别管线钢成品w[C]≤0.05%,w[P]≤0.012%,w[S]≤0.001 5%的稳定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1.
<正>加入适量铜,可以显著改善管线钢抗HIC的能力。随着铜含量的增加,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氢原子渗入钢中,平均裂纹长度明显减少。当铜含量超过0.2%时,能在钢的表面形成致密保护层,HIC会显著降低,钢板的平均腐蚀率明显下降,平均裂纹长度几乎接近于零。但是,对于耐CO2腐蚀的管线钢,添加铜会增加腐蚀速度。当钢中不添加铬时,添加0.5%Cu会使腐蚀速度提高2倍。而添加0.5%Cr以后,含铜小于  相似文献   

12.
<正>钢中氧含量过高,氧化物夹杂以及宏观夹杂增加,严重影响管线钢的洁净度。钢中氧化物夹杂是管线钢产生HIC和SSC的根源之一,危害钢的各种性能,尤其是当夹杂物直径大于50um后,严重恶化钢的各种性能。为了防止钢中出现直径大于50um的氧化物夹杂,减少氧化物夹杂数量,  相似文献   

13.
<正>由于磷在管线钢中是一种易偏析元素,在偏析区其淬硬性约为碳的2倍。由2倍磷含量与碳含量W(2P+Ceq)对管线钢硬度的影响可知:随着W(2P+Ceq)的增加.含0.12%~0.22%C的管线钢的硬度呈线性增加;而含0.02%~0.03%C的管线钢,当W(2P+Ceq)大于0.6%时,管线钢硬度的增加趋势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高强级别管线钢的性能要求及国内外生产现状.就碳的微合金化特点、碳含量对焊接性能的影响和超低碳贝氏体微合金化管线钢(ULCB)等方面,讨论分析了碳含量对管线钢性能的影响特点,并指出了管线钢碳含量现状及控制工艺特点.分析认为,碳氮的间隙固溶强化不是主要的强化方式,微合金管线钢碳含量的控制趋势是逐步降低,管线钢理想的碳含量范围应为0.01%~0.05%.  相似文献   

15.
结合无缝管线钢的生产实践,根据固溶度积公式和理想化学配比计算出各种微合金的全固溶温度.在连铸过程中,Nb、Ti、Al的析出将降低连铸坯的高温热塑性;在穿孔和连轧过程中,固溶的Ti、Nb、Al的碳氮化物将有效地阻止形变奥氏体再结晶,并诱导析出(Ti,Nb)(C,N);在定径终轧期间及终轧结束后,随着钢中N含量的增加,V的沉淀强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大多数情况下,HIC都起源于夹杂物,钢中的塑性夹杂物和脆性夹杂物是产生HIC的主要根源。分析表明,HIC端口表面有延伸的Mn S和Al2O3点链状夹杂,而SSC的形成与HIC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抗HIC和抗SSC能力,必须尽量减少钢中的夹杂物,精确控制夹杂物的形态。钙处理可以很好地控制钢中夹杂物的形态,从而改善管线钢的抗HIC和SSC能力。当钢中  相似文献   

17.
针对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L245M管线钢落锤性能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采用低碳、Mn-NbTi成分和铁素体+少量珠光体目标组织设计,并结合洁净钢生产工艺以及合理的加热、轧制、冷却工艺,所生产的L245M管线钢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落锤性能、优异的低温韧性和止裂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中薄板坯高速连铸保护渣的研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述了中薄板坯连铸机的特征,以及保护渣设计过程中,为适应这些特征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对开发出的保护渣试验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此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晰X80管线钢凝固过程中析出物粒子析出规律。采用Thermo-calc软件对X80管线钢凝固过程中奥氏体、铁素体相转变温度,析出物类型,析出物开始析出温度与析出相最大质量分数进行热力学分析。计算结果表明:X80管线钢凝固过程析出相主要包括MnS相、AlN相、铁素体相及奥氏体相、富钛相碳氮析出相、富铌相碳氮析出相与碳化钒析出相。富钛相碳氮析出相析出温度为1 390℃,质量分数为1.2×10~(-4),析出相随C元素和Nb元素的含量增加而受到抑制。N元素和Ti元素含量增加会促进富钛相碳氮析出相生成,V元素质量分数增量对富钛相碳氮化物无明显规律。富铌相碳氮析出相在1 110℃析出,质量分数为1.3×10~(-3),随C元素和Nb元素的含量增加,促进富铌相碳氮析出相析出。增加N元素与Ti元素含量抑制富铌相碳氮析出相析出,V元素对富铌相碳氮化物无明显影响规律。碳化钒析出相析出温度为596℃,析出相质量分数为4.59×10~(-5),增加C元素和V元素含量利于碳化钒相析出,Nb元素含量增加对碳化钒相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陆淑娟  陈润泽 《山西冶金》2007,30(4):25-26,39
在Q460C中厚钢板生产中采用控轧控冷措施:依靠细化晶粒和析出强化,添加微量元素Nb,既保证了钢板的力学性能,又避免了成本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