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简讯     
《世界建筑》2011,(12):14-17
"年轻的不同"青年建筑师论坛 由建筑学报杂志社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文化传播中心共同主办的"年轻的不同"青年建筑师论坛于2011年12月1日在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总院举行(图1)。论坛邀请了文兵、张彤、梁井宇、吴朝晖、叶依谦、祁斌、褚冬竹、华黎、王刚这9位知名青年建筑师进行演讲,他们分别来自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独立事务所,  相似文献   

2.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3.
路培     
《世界建筑》2014,(9):16-19
第25届世界建筑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5次世界建筑大会于2014年8月4日-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42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图1)。本次大会主题为"别样的建筑",以呈现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建筑和建筑师的状态;内容分为"适应"、"生态"、"价值"3部分。  相似文献   

4.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6.
朱广宇 《华中建筑》2012,(1):168-170
从20世纪初开始,前后三代提契诺建筑师的创作既传承了伦巴第地区文化和阿尔卑斯山区的乡土传统,又结合了现代建筑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30年代,以瑞诺·塔米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开创了提契诺建筑文化的新局面;70年代中期,提契诺学派在"提契诺现代建筑"展览后引起了世人的瞩目;90年代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成为推动提契诺建筑创作继续发展的新力量。在USI校园建设中,提契诺第二代建筑师和新生代建筑师将新理性主义和批判地域主义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了多元共生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格拉玛兹与科勒两位教授在建筑教学与实践中的作品为线索,探讨了当建筑师可以像绘制草图那样娴熟地撰写与建构逻辑相符的设计生成"代码"时,依靠现代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可编程制造技术,建筑师将面对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可以预见的是,建筑师在未来可以通过他们的"代码"来掌控建筑的建造过程,从而重新回到建筑活动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8.
北京青年建筑师畅谈建筑文化戴晓华,谷思"五·四"青年节前一天,来自建设部设计院、北京各大设计院所、清华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的二十几位青年建筑师、设计师聚会,畅谈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对于建筑文化与职业生涯的体会。这次会议是由清华大学曾昭奋教...  相似文献   

9.
李芸芸 《城市建筑》2013,(21):35-37
文章以历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情况为背景,从"美学叙事"与"文化意义"的角度,以具体的作品分析文化记忆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在中国馆参展建筑师及艺术家作品中的运用,同时以中国馆的展览空间为背景,探析中国馆策展人及建筑师、艺术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魏洁 《北京建材》2013,(11):100-103
什么是好建筑?如何设计一个好建筑?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这似乎一直是建筑师们寻寻觅觅且不懈追求的目标。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把建筑中的诸多因素概括成为"适用、坚固、美观"三大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三大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项目中必然被赋予不同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代建筑由于成功的将传统建筑观与外来文化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国际建筑界有着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本文回顾了日本现代建筑起步、探索和发展的历程,以建筑师和建筑思想为线索,对日本现代建筑的主要流派进行了归纳、梳理和解析,并指出现代建筑的多元化都植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通过本文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建筑师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实践中继承传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以中、西方传统建筑中对光的不同应用为主线,从传统文化层面浅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基于此,笔者还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成功范例的分析,说明了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师是如何从光的角度以及建筑的深层含义上与传统文化相呼应,从而达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并以此为例,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武晶  莫菁洁  王海燕 《山西建筑》2006,32(18):23-24
探讨了与建筑密切相关的文化本质及其核心内容,阐明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是每个当代建筑师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黄雁  闫春林 《华中建筑》2003,21(3):50-51
“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设计师面临的新的挑战,也是建筑现代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从建筑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由苏南地区相关文化融合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苏南宗教建筑的演化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苏南地区主流建筑文化、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等方面对其宗教建筑的演化影响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探索在时间、空间和文化性质的差异下所孕育的几大类型宗教建筑的演化方式,并找出典型代表性建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致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建筑特色逐步消逝。在此情况下,我们的建筑师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该如何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以梅兰芳京剧院为例,来阐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师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李林  叶强 《华中建筑》2007,25(6):3-7
对"觅母"的概念和特性进行解释和分析,论述了"觅母"对建筑师的影响机制,并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觅母"影响下的中国建筑与城市空间,结合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说明了"觅母"对建筑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对建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立足民族化,加强学生对传统化的学习是培养中国建筑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王澍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年轻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文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和个人经验的探索,建筑作品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文章通过对王澍早期和近期作品的比较分析,从设计观念、空间形式、建造技术以及建成效果等方面,对其建筑历程和特点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梳理,试图探讨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发展整体上呈现"模糊"的状况下,力求突破的价值与现实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获奖·建筑     
阮昕 《建筑师》2013,(1):35-40
王澍2012年获普利茨克奖,引起了这篇回忆短文。回忆之中偶然必然地涉及到一些当今的建筑话题。如“文如其人”,文人建筑师以及获奖建筑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