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洪晓斌  谢凯  盘毅  肖加余 《材料导报》2005,19(10):44-48
综述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主要方法及改性物固化机理、固化物性能研究进展.结合聚合物材料的高性能、多功能化发展方向提出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既能降低环氧树脂内应力 ,又能增加环氧树脂韧性、耐高温性等性能的有效途径。二者相容性是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各种改性方法、机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改性环氧树脂的种类和性能、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机理和方法;主要从物理共混改性和化学共聚改性两个方面介绍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有机硅化学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硅油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硅烷偶联剂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硅橡胶改性环氧树脂体系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有机硅化学改性环氧树脂的已有研究情况,并结合高分子改性材料的高性能化发展现状,展望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发展趋势。已有研究表明,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将向开发具有新型官能团的有机硅环氧树脂以及新型结构的有机硅环氧树脂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数种有机硅氧烷合成了有机硅树脂,用有机硅树脂对环氧树脂进行化学改性,制得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对改性后的树脂的结构和涂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综合了有机硅树脂和环氧树脂的优异性能,用其制得的涂层非常致密,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较高的硬度和优良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6.
有机硅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增韧的主要方法及增韧机理;主要从硅橡胶改性环氧树脂增韧、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增韧、共聚改性环氧树脂增韧3个方面介绍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增韧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近期进展,展望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十余年来有机硅化俣物改必一双马来酰亚胺共聚树脂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氧树脂韧性差、脆性大的缺点和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主要途径,概述了近年来利用橡胶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液晶聚合物、无机纳米填料、有机硅、超支化聚合物、柔性固化剂以及互穿网络等方法来增韧环氧树脂的原理,分析了目前各种增韧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环氧树脂增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脂肪族二官能度端环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含酚羟基烷氧基硅烷及3,3′,3″-三羟基苯氧基硅烷三缩水甘油醚,研究了有机硅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TMA及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改性固化物的热性能和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耐酸性。研究结果表明,3,3′,3″-三羟基苯氧基硅烷三缩水甘油醚可使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分别提高10.4%及53.6%,线胀系数降低18.8%,抗开裂指数提高52.2%,同时保持固化物较高的玻璃化温度,提高耐酸性,是一种理想的环氧树脂新型改性剂。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一种碳纤维/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情况.对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常数和烧蚀性能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其拉伸强度达到558MPa,拉伸模量达到44.0GPa,层间剪切强度为16.6MPa,导热系数不超过0.3 W/(m*K),氧-乙炔烧蚀的线烧蚀率为0.049mm/s,质量烧蚀率为0.0595g/s.通过与常用的碳/酚醛材料比较,碳纤维/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11.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研究,着重讨论了热塑性树脂、热致液晶聚合物和互穿网络结构等环氧树脂增韧改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环氧树脂胶粘剂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阐述环氧树脂胶粘剂研究现状及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微波辅助合成了具有超分散稳定作用,且可作为纳米银前驱体的油溶性羧酸银;在80℃下,在环氧树脂介质中,以乙醛为还原剂原位构筑了纳米银(n-Ag),进而制备了纳米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用冷冻蚀刻电镜、离心实验对分散系进行了表征和评价;测试了原位构筑n-Ag和添加分散n-Ag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原位构筑的银为30nm的粒状颗粒,大小均匀,在介质中无团聚行为;n-Ag分散系经72h普通离心和56h非连续超离心均未发生沉降,表现出理想的分散稳定性,n-Ag对环氧树脂有显著地增韧改性作用,但原位构筑的n-Ag其增韧改性效果明显好于添加的n-Ag.当原位构筑的n-Ag含量为2.0%~2.5%时,增韧改性效果最佳,此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抗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可分别提高80%~90%、100%和110%~130%.  相似文献   

14.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氧树脂(PF)与酚醛树脂(EP)共混,再冷压-烧结成型得到改性酚醛树脂.通过在70%、50%、30%硫酸、50%盐酸、20%氢氧化钠溶液中改性酚醛树脂的腐蚀实验,证明环氧改性酚醛树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纯酚醛,其中耐腐蚀性能最好配方是PF:EP=100:50.改性酚醛树脂耐酸性能优于耐碱性能,且在非氧化酸性(盐酸)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优于氧化性酸性(硫酸)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热重分析(TGA)表明,环氧改性酚醛树脂的耐热性能较纯酚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含侧环氧基硅油复合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侧基环氧化硅油(ES)及其改性物(PSA)来复合改性双酚A型环氧树脂(EP).通过测定复合改性固化物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固化物的断裂面形态分析等,系统探讨了复合改性方法、有机硅组成及其含量等对复合改性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ES和PSA复合改性EP后,其韧性和耐热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环氧值高的ES和PSA的改性效果更好.其中环氧树脂经10份ES-16或10份PSA-16改性后,Tg由未改性的156.73℃提高到177.35℃,比改性前提高了近20.62℃,均达到了很好的增韧和提高耐热性的效果,符合电子封装等高性能材料的改性要求.  相似文献   

16.
纳米TiO_2对复合固化环氧树脂胶粘剂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添加具有活性的纳米TiO_2对异佛尔酮二胺(IPD)与酰胺基胺树脂作为复合固化剂的环氧胶粘剂体系进行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TiO_2的适量加入,环氧胶粘剂体系的物理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当纳米TiO_2的加入量达到6%(Wt)时,达到最佳值,与纯树脂体系相比,弯曲强度提高96%,弯曲模量提高38%,冲击强度提高180%.而此时的环氧复合胶粘剂体系的粘接性能也比纯树脂均有所提高,剪切强度提高39%、剥离强度提高28%,以及玻璃化温度提高6%.可见,纳米TiO_2的加入对环氧胶粘剂体系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碳纤维及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处理,在降低树脂含量的同时提高其结合强度来改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俞科静  张洁  郏余晨  曹海建  钱坤 《功能材料》2012,43(22):3131-3134,3138
首先采用浓硫酸/浓硝酸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混酸氧化处理,再将氧化后的CNTs与DOPO改性后的硅烷偶联剂(DOPO-KH560)进行改性,制备了DOPO-KH560表面化学修饰的MWC-NTs。在此基础上,将改性前后的CNTs分散在环氧树脂体系中,制成样条,研究了处理前后样条力学性能的变化。材料表面结构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CNTs混酸氧化成功,表面成功引入了羟基和羧基,而且DOPO-KH560成功接枝到酸化CNTs上。材料微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表明,酸化后MWCNTs被截短,分散性变好,接枝DOPO-KH560后CNTs表面包覆了一层低聚物。对处理后的样条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并用扫描电镜(SEM)分析观察断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中加入CNTs,能有效地增加环氧树脂的韧性和强度,且加入原CNTs、氧化CNTs、改性后的CNTs时增强增韧效果逐渐增加,加入最终CNTs后环氧树脂的增强增韧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将二胺型苯并(噁)嗪分别与4种不同结构的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醚型E-51,缩水甘油胺型AG-80,酯环型TDE-85以及海因环氧树脂)按照官能团摩尔比2∶1混合,比较了环氧树脂化学结构对共混树脂性能的影响.黏度测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显示,共混树脂体系加工性得到改善,固化反应峰向高温移动.热失重分析(TGA)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