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相似文献   

2.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辽东湾坳陷发育的走滑转换带控制了该区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利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钻探结果,将走滑转换带分为右旋左阶—挤压型走滑转换带和右旋右阶—拉张型走滑转换带,并明确了两种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挤压走滑转换带可形成规模较大的背斜型圈闭,油气保存条件好,成藏深;拉张型走滑转换带油气运移条件好,成藏浅,可分为张—扭转换区、拉张调节区和走滑单控区,张—扭转换区和走滑单控区多形成背斜、半背斜圈闭,拉张调节区多形成断块圈闭。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滑压扭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是最为有利圈闭类型,位于走滑主应力带的KL6B和KL6C区块在走滑增压段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保存条件最为优越。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压扭控圈、张扭控运”走滑断裂差异控藏认识,明确了走滑主断层张扭段为油气向斜坡区运移的主要通道,较好地解决了油气是否能通过主走滑断层向斜坡区供给问题,实现了斜坡区勘探突破。此外,还建立了“油源、断层、圈闭”三元控藏模式,认为已发现的油气藏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中转站向更高层位的圈闭供给油气,该认识成功实现斜坡区勘探层系的转移,在原来认为运移条件差的东营组顶部圈闭发现油气富集块,获得较大勘探发现。  相似文献   

4.
陈萍 《特种油气藏》2011,18(4):46-48,137
苏仁诺尔弧形断裂是一组具有同生性质的先张扭后压扭的断层,平面上呈苏仁诺尔断层与伴生羽状断层共同组成的帚状结构。同时,受苏仁诺尔弧形断裂的控制,在断层两侧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断层活动伴随有岩浆侵入,导致地温升高,形成CO2气藏,并改善了砂岩储层物性。同时,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原油由烃源区中心向较远的收敛段运移并富集成藏。油藏类型以背斜型及断块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开展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断裂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以及断裂对中生界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等研究。研究认为,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发育两种类型的断层,即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主要活动期为燕山期,平面上分为4级断裂,分别是北西西向—近东西向的Ⅰ级走滑断裂,其形成和三叠纪末以来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左行压扭有关;北东向—北北东向的Ⅱ级断裂,为分布在西北缘断裂带—斜坡区交界部的正断层,其形成和断裂带继承性鼻隆顶部拉张作用有关;北西西向Ⅲ级断裂为斜坡区低幅度凸起顶部拉张形成的正断层及差异压实有关;北东向的Ⅳ级断裂可能是低幅度凸起倾末端的拉张环境形成的横张正断层。断裂不但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还具有控藏作用,玛湖凹陷斜坡区中浅层发育2种油气藏类型: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圈闭面积大,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认清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的方法,对油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太东地区葡萄花油藏主要受到圈闭、储层及断裂侧向遮挡3个因素的控制,即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为油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河道砂和主体席状砂为油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体,断层侧向封闭性强弱控制油富集程度;葡萄花油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运移至上覆葡萄花油层中,然后沿北北西向席状砂体侧向运移,被太东地区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的反向断裂遮挡,形成断层一岩性油藏或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7.
针对金湖凹陷阜宁构造层断层封闭具多样性,通过解剖不同类型油气藏和不成藏断块,发现断层活动性对封闭性能影响显著,按照断层活动时间与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的相对关系,划分为早期断层和长期断层。通过对断层封闭成因机理的分析,认为两类断层活动性质和作用不同,控制着断块圈闭油气聚集及油、水分布。早期断层封闭性好,断块圈闭形成多油、水系统的层状油气藏;长期断层封闭性具多样性,断块可形成具统一油、水系统的层状油气藏或向上调整成藏或不成藏。该认识在勘探中可用于目标、井型选择及预测油水边界。  相似文献   

8.
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广  孟庆芬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2,13(3-4):40-44
在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性的各种影响因素。断移地层砂泥比值越低,砂泥对接可能性越大,断裂填充物泥质成分越高,侧向和垂向封闭性越大。断层面压力越大,断裂带填充物破碎程度越高,泥岩变形程度越高,垂向封闭性越强。断层面倾角越缓,断层面压力越大,垂向封闭性越好。压性和压扭性断层紧闭程度高,发育压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好;张性和张扭性断层开启程度高,发育张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不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差。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性的各种影响因素.断移地层砂泥比值越低,砂泥对接可能性越大,断裂填充物泥质成分越高,侧向和垂向封闭性越大.断层面压力越大,断裂带填充物破碎程度越高,泥岩变形程度越高,垂向封闭性越强.断层面倾角越缓,断层面压力越大,垂向封闭性越好.压性和压扭性断层紧闭程度高,发育压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好;张性和张扭性断层开启程度高,发育张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不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差.  相似文献   

10.
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断层侧向封闭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性的各种影响因素。断移地层砂泥比值越低,砂泥对接可能性越大,断裂填充物泥质成分越高,侧向和垂向封闭性越大。断层面压力越大,断裂带填充物破碎程度越高,泥岩变形程度越高,垂向封闭性越强。断层面倾角越缓,断层面压力越大,垂向封闭性越好。压性和压扭性断层紧闭程度高,发育压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好;张性和张扭性断层开启程度高,发育张性断层岩,泥岩涂抹层不发育,垂侧向封闭性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往对临南地区扭张构造的发育演化机制、扭张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研究区扭张构造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临南地区始于伸展性动力学背景下的斜向拉伸运动,由于复活的基底断层走向斜交于区域拉伸方向,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扭...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由一组雁列式正断层组成,断层相互叠接部位形成大型变换带,前人对该大型变换带的控储作用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以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为研究基础,对二号断裂变换带的展布特征、演化过程及控储作用开展了系统分析。二号断裂主要受新生代两期伸展活动的影响:早始新世,受北西-南东向伸展应力控制,基底断层复活,形成北东向的单一、连续大断层;渐新世中、晚期,伸展应力转为近南北向,基底断层活动减弱,上部盖层内发育分段式、雁列式断层,断层联接部位形成变换斜坡,并控制了B洼流沙港组一段的重力流沉积体发育。西北物源大型三角洲经由各分段断层间的变换斜坡进入B洼,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二次搬运形成富砂湖底扇,钻井证实B洼流沙港组一段重力流沉积体呈北东向平行于二号雁列式断裂分布,沉积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该认识为深洼带流沙港组一段岩性圈闭的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13.
沙垒田凸起地区是渤海海域西部新近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为了明确新近系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依托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取心等资料,对走滑断裂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并对走滑断裂与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穿基底走滑断裂、盖层走滑断裂及伸展-走滑断裂三种不同类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类型走滑断裂控制下,断裂带内及断裂带间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其中大型披覆背斜圈闭、断鼻、断背斜圈闭为有利圈闭,小型断块圈闭为不利圈闭;走滑断裂对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断裂活动控制了骨架砂体输导体系及断裂输导体系的形成发育,有利于周边凹陷成熟烃源岩排烃及运移输导;走滑断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走滑作用形成的高角度裂缝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物性。新近纪普遍发育的走滑断裂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盐滑脱变形构造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超过了盐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上覆盖层中犁式滑脱断层发育,以及在盐滑脱断层的上盘发育滚动背斜。盐滑脱变形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组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且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众多类型的含油气圈闭。如东濮凹陷已发现的断块油气藏、伸展型强制性褶皱拱顶圈闭油气藏、盐滑脱断层下盘圈闭油气藏、反向牵引断层圈闭油气藏及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等。东濮凹陷北部盐滑脱变形构造的发育,形成了该凹陷中央隆起区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5.
管镇次凹的断裂非常发育,这些断裂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纪,断裂剖面形态以铲式正断层和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为主,断裂剖面组合形态以"Y"字型和多米诺式组合为主。这些断裂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具体主要有以下3种,分别是与边界铲式正断层相关的断阶,掀斜断块和斜坡上的堑-垒组合。这些断裂对工区内的油气运聚有较大影响。表现为边界断裂对储集相带分布的控制作用、断裂对构造圈闭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和断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此外,断裂对油气的侧向运移具有封堵作用,促进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6.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白驹凹陷洋心次凹自2005年投入勘探以来,已发现多个小断块油气藏。为认识其油气富集与成藏模式,提高勘探成功率,以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分析为主线,通过烃源岩评价及成熟期分析、圈闭类型划分,研究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岩浆岩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认为:①白驹凹陷洋心次凹发育成熟的古近系泰州组陆相湖盆泥质烃源岩,其油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渐新世末的盐城期是陆相油气源的主要运移、聚集及成藏期,断裂形成的复杂小断块圈闭类型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②贯穿生油深洼的大断层是沟通主力油源区的主要油气通道,油气以断层和砂体为运移通道,就近运移与聚集成藏;③成藏类型为岩性+断块、断块+岩性等的多种圈闭组合的小断块层状砂岩低渗高凝油藏,岩浆活动有利于提高地温梯度,对油气运移、聚集不起破坏作用。结论指出:洋心次凹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应以泰州组一段为主,阜宁组一段为辅,若在"油源、储层、圈闭"三者配置条件好的地区找到匹配比较理想的圈闭,将有希望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断裂;渐新世在走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NEE向走滑伸展断层和近EW向次级断层。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生烃洼陷的分布和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与生油洼陷相邻且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和凹陷中央的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8.
松辽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分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该地区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向的中央断裂带是具有左行走滑性质的基底主断裂,控制北北西和北西向次级断层发育。中央断裂带以西发育3条北西向浅层断裂带,呈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断裂带以东浅层断层不发育,为西南倾的平缓斜坡带。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中央断裂带通过控制其两侧断层发育程度和变形样式控制油气分布总体特征:其以西地区以构造及构造一岩性油藏为主,油气分布于3个断垒带;以东地区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含油。图5参11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源断层的断面形态及其与成熟烃源岩段的接触面积是油气运移能力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对油源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刻画断面三维形态展布及其与成熟烃源岩的接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这两个地质因素控制下不同油源断层油气运移能力的大小,并结合测井资料对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识别,建立了LD油田油气运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6条油源断层的油气运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在整个油田范围内含油层段有24个油气充注点,且充注能力不同,控制了不同断块储量丰度的差异;油源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在断层两盘存在横向不对称性,在下降盘附近的裂缝更为发育,孔渗得到改善,从而导致这些充注点的油气在下降盘发生明显的分流作用。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模式,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