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夏云清 《岩性油气藏》2012,(6):27-31,37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的方法,对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东一段地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东二段和馆三段2套盖层的合理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砂地比大于20%的区域有利于油气向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聚集,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东一段地层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东一段地层运移,在穿过东二段泥岩盖层且被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的区域内,向砂地比大于20%的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最终在油源断裂附近正向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泥岩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油气能力主要受断层岩排替压力、泥岩盖层断接厚度和下伏储层油气剩余压力的影响,断层岩排替压力越大、泥岩盖层断接厚度越大、下伏储层油气剩余压力越小,泥岩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油气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通过确定断层岩排替压力、泥岩盖层断接厚度和下伏储层剩余压力,根据油气在下伏储层剩余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泥岩盖层内断裂渗滤、散失速度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泥岩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油气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构造的断裂垂向封闭油气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油气在剩余压力作用下通过14个测点处大一段泥岩盖层内断裂F1渗滤、散失速度均小于0,表明大一段泥岩盖层内断裂F1垂向封闭油气能力均相对较强,有利于油气在南二段聚集与保存,与目前断裂F1附近南二段已发现大量油气分布相吻合,说明文中方法适用于综合评价泥岩盖层内断裂垂向封闭油气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正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通过对正断裂向上和向下输导运聚油气与受其控制所形成油气藏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正断裂向上和向下运聚油气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正断裂向上和向下运聚油气作用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二者输导油气动力和条件不同,前者输导油气动力是剩余压力差和浮力,条件是剩余压力差和浮力之和大于断层岩毛细管力;后者输导油气主要动力是超压,条件是超压大于断层岩毛细管力、浮力和地层压力差之和。②二者输导油气距离和影响因素不同,前者输导油气距离通常大于后者输导油气距离,前者主要受到距区域性盖层距离的影响,距区域性盖层的距离越大,输导油气距离越大;反之则越小。后者主要受到超压大小的影响,超压越大,输导油气距离越大;反之则越小。③二者油气富集部位不同,前者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在区域性盖层上下附近,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在输导正断裂的上盘;后者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在源岩附近,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在输导正断裂的下盘。  相似文献   

4.
断层是惠民凹陷南部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主要油源断层的输导与封闭性决定了该区油气富集程度.利用断裂活动期与油气运移期的匹配关系,研究了该区主要断裂输导与封闭性能的时间变化规律,活动期断层对油气起输导作用,静止期其输导与封闭性能受到很多地质因素影响.采用定量方法对该区夏口断层、营子街断层、玉皇庙南断层的封闭性进行单因素研究,并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分别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断层静止期,沿断层走向,其输导与封闭性能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沿夏口断层走向,夏23--夏37井区附近封闭性差,夏37井区附近封闭性中等,夏37--夏224井区西侧封闭性较差,夏224--夏223井区附近封闭性中等,夏口断层的最东段封闭性变差;营子街断层自西向东封闭性由差变好;玉皇庙南断层的封闭性整体较好,但是断层东、西段封闭性好,中段封闭性差.该区断层输导与封闭的主控因素有断层活动性及断距、断层走向与倾角、泥岩涂抹系数.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采用理论和油田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断裂均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通常只有长期发育的断裂才是油气输导运移的通道;断裂输导油气的动力主要是压力差,地层超压和浮力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输导通道主要是断裂带内的诱导裂缝,其发生在源岩大量生排烃期之后的断裂活动时期内;断裂输导油气运移的能力主要受到自身发育特征和与区域应力关系的控制,断裂延伸长度、倾角、密度越大,走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之间夹角越小,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动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断裂向上输导油气运移层位除了受到断裂向上延伸层位的控制外,更受到被断裂错断区域性盖层厚度和其上下地层砂地比的制约,区域性盖层断接厚度大,油气不能穿过其向上运移,在区域性盖层之下高砂地比地层中侧向分流运移,反之则在区域性盖层上下高砂地比地层中侧向分流运移。  相似文献   

6.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及其输导作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通过野外露头及室内岩心观察发现,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分带性,主要包括破碎带和高裂缝带,同时影响断裂带输导作用的物质因素主要有断裂带破碎程度、泥岩涂抹和矿物沉淀3方面。根据断裂带流体活动周期性变化特征,在断裂发生、发展和封闭的不同时期,将断裂带的输导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油气沿断裂带的高效运移阶段、断裂静止期前后油气沿断裂裂缝带的连续运移阶段和断裂静止期油气沿断裂破碎带的低速运移阶段。  相似文献   

7.
对辽西凹陷北部洼陷与中部洼陷的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对比认为,北部洼陷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储集层多为高孔—特高孔、中—高渗砂岩,泥岩盖层单层厚度大、超压广泛发育,圈闭的闭合幅度和面积大,运移动力充足,以断层垂向输导为主,晚期断层不发育,保存条件好;中部洼陷烃源岩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熟度较低,储集层以中孔低渗砂岩为主,泥岩盖层单层厚度相对较小、超压局部发育,圈闭的闭合幅度和闭合面积相对较小,运移动力相对较弱,输导体系复杂,晚期断层发育,对先存油气藏具一定破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洼陷与中部洼陷均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但北部洼陷的成藏条件优于中部洼陷,是辽西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8.
欠压实泥岩在封盖油气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研究盖层封闭油气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欠压实泥岩在封盖油气中的作用。欠压实泥岩具有压力封闭油气的能力,既可以封闭呈游离相运移的油气,又可以封闭呈水溶相运移的油气。当泥岩为生烃岩时,欠压实泥岩具有较强的烃浓度封闭能力,可完全封闭呈扩散相运移的天然 气。即使欠压实泥岩中有断裂,因已存在孔隙流体异常压力也会使断层具封闭性。因此,欠压实泥岩是封闭油气最有利的封闭盖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机制及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条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时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同一油源断裂不同活动时期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能力相对较强时期油源断裂伴生裂缝相对发育,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2)同一油源断裂同一活动时期不同阶段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活动时期输导油气通道为伴生裂缝,输导油气动力为剩余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差和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而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为填充物孔隙,输导油气动力为浮力,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弱.(3)同一油源断裂活动时期不同伴生裂缝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伴生裂缝(宽度和活动速率)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相对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弱.(4)同一条油源断裂停止活动后不同凸面脊输导油气能力存在着差异,凸面脊(宽度和幅度)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较强;反之输导油气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油气沿断层输导的压力降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断层在地下流体运移中具有重要作用,断层活动会对地下流体的压力及流体势分布产生影响.流体在相对封闭(未喷出地表)的较宽阔的断裂系统中受超压作用上侵流动时,其性质接近于流体力学中有压管流的流动情况,其动力学特征可以用柏努利方程进行描述.为获得油气沿断层运移之后的压力,依据油气运移时的能量守恒及油气沿势能降低方向运移的原则,探索性地利用柏努利方程描述油气的流动状态,建立了油气沿断层输导时的压力降方程.根据该方程,可以计算出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之后进入上部侧向输导层时的剩余压力,进而求得指明油气运移方向的剩余压力系数.将压力降模型应用于埕北凹陷的周边油田,发现流体向上运移后剩余压力场的空间变化与上部油气分布格局相吻合,高剩余压力系数分布带指示了油气运移方向,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断裂在油气聚集与保存中的作用,在有、无超压泥岩盖层中断裂垂向封闭油气作用及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断层垂向封闭能力的对比,利用围岩排替压力与其泥质含量和压实成岩埋深之间的经验关系,计算并求取断层岩排替压力,从而建立了一套超压泥岩盖层中断裂垂向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断裂带内,定量得出断层岩排替压力,完成苏仁诺尔断裂超压泥岩盖层内的垂向封闭性评价。结果表明,苏仁诺尔断裂在大磨拐河组一段具有较弱的封闭能力,不利于油气聚集与保存,这与该断裂带油气分布广但储量丰度低这一现象吻合较好,由此证实,该方法用于定量研究超压泥岩盖层中断裂垂向封闭能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断层对泥岩盖层破坏程度的静态评价在分析油气垂向输导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动态评价方法可预测油气沿断层突破盖层的时间及油气成藏区域。以地层去压实校正法和断层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的地层古厚度和断层古断距为依据,可得到沿断层各测点处不同地质时期的"盖层连接厚度"这一定量评价参数,然后结合研究区内烃源岩的生、排烃历史,可预测油气沿断层突破盖层的时间及油气成藏区域。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层对盖层的动态破坏为例,根据港东断层对沙河街组一段中部泥岩盖层的破坏程度,可将断层的动态破坏分为3个主要阶段: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泥岩盖层遭受完全破坏的区域比较局限;东营组—馆陶组沉积期,尽管泥岩盖层被破坏的规模有所增大,但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岩的排烃史的耦合性不佳;明化镇组沉积期至今,泥岩盖层完全破坏的区域向西侧略有延伸,且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和断层活动性均较强,深层油气可以通过港东断层突破沙河街组一段中部盖层进入浅部地层。在港东油田明化镇组中,已发现港东油田内油气的分布范围与港东断层在明化镇组沉积期对沙河街组一段中部盖层造成完全破坏的区域范围相吻合,表明渤海湾盆地港东断层的动态破坏对油气的输导和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生储盖组合的油气分布特征及规律,以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2个组合样式为例,在剖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油源断裂油气通道特征关系对比,对2种组合样式的油源断裂运移油气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油气输导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油气输导平面分布范围的差异性.下生上储式油...  相似文献   

14.
油气藏盖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大中型油气田盖层岩性主要为泥岩、膏盐岩和碳酸盐岩。近几十年来,盖层封闭性研究在封闭机理与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机理,针对不同封闭机理建立了盖层封闭性评价行业标准,在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盖层封闭性主要是静态评价,经历多期埋藏-抬升的盖层封闭能力是变化的。金之钧等建立了盖层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定量评价方法,利用埋藏过程孔隙度-毛细管压力、抬升过程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关系和OCR定量预测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变化过程,为多期构造演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提供了合理依据。基于对以上机理和方法的研究,指出断层、构造裂缝和水力裂缝是盖层完整性破坏的关键因素,明确了油气穿越盖层运移条件,为寻找次生油藏提供了思路。断裂和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盖层完整性破坏取决于盖层岩石力学特征,即盖层脆-韧性变形,基于泥岩密度和岩石力学特征建立了泥质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基于拜尔利摩擦定律和盖茨准则建立了膏盐岩脆-韧性变形转换判别方法,明确了断裂和裂缝在脆性、脆-韧性和韧性盖层中形成演化机理和对盖层破坏作用。现今,盖层封闭性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包括不同级别盖层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宏观地质因素对盖层封闭能力的影响,泥页岩岩石成岩阶段划分及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过程,盖层脆-韧性转化及破裂条件定量表征,深层断层对油气输导和保存,盖层完整性定量评价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及模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油源区内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存在4个差异。①油来源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直接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一段源岩;而油源区外油直接来自下伏扶杨油层。②油运移条件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运移动力有浮力和超压,运移距离短,途中损耗量小;而油源区外油运移动力仅有浮力,运移距离长,途中损耗量大。③油运聚成藏过程和模式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油源区外油成藏过程及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中已聚集的油在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部葡萄花油层调整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④油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过程及分布主要受油源断裂分布控制;而油源区外油成藏分布主要受扶杨油层油区和油源断裂分布的共同控制。正是上述4个差异,造成油源区葡萄花油层油明显较油源区外富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定位断裂附近油气藏的空间位置,从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和被断裂破坏后盖层垂向封闭能力2方面入手对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横向、纵向油气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源断裂有效断面脊作为优势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横向富集部位,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主要油气储量均分布于有效断面脊附近;②火山岩类(脆性)盖层被断裂破坏后垂向封闭能力可用盖层残余有效厚度(H′)来评价,南堡1号构造馆三段火山岩盖层残余有效厚度垂向封闭油气阈值(Ho)约为79~93m,当H′>Ho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下部富集,而当H′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相继发现的高产井揭示了东辛油田沙一段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及类型多样的圈闭类型。在成藏条件上,该区三面临洼及下伏的沙三、沙四段优质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等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粒间孔隙、溶孔等可作为储集空间,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裂系统作为油气的疏导体系,使油气藏沿断层形成纵向上数百米的叠瓦式分布格局。在圈闭类型上,断层的广泛发育使沙一段油气藏以断层圈闭为主,良好的断层封闭性决定了油气藏的保存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渤南洼陷沙三段富含油气且超压普遍发育,深洼带剩余压力较大,剩余压力梯度最高,其次为陡坡带和断阶带,缓坡带剩余压力较小,梯度最低。受超压中心分布的影响,各地区油气运移动力条件及其油气富集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超压中心区油气运移动力较强,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油气多富集在渤深4断层附近;近超压中心区砂体侧向输导阻力不同,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出现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层中,剩余压力梯度较低的地区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区;而远离超压中心的地区剩余压力较小,油气运移浮力作用明显占主导,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支东明  李建忠  张伟  王晓辉  马强  刘俊田  杨帆 《石油学报》2022,43(10):1383-1394
2020—2022年,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双吉构造带多口井在二叠系井井子沟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常规油气勘探潜力。为深入研究吉木萨尔凹陷及其周缘二叠系常规油气的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双吉构造带是受SN向和EW向两组断裂控制形成的断鼻型正向构造,规模储集体发育,砂体展布受古地貌控制,具有"沟槽控砂"特征,具备形成大型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储层条件。井井子沟组发育"新生古储"型成藏组合,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生烃超压驱动下,在井井子沟组砂岩储层中聚集成藏,具有"生烃增压驱动、断裂垂向运移、岩性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双吉构造带井井子沟组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优质烃源岩的下伏储层具备规模成藏的潜力,构造带北部及南部靠近主走滑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优越,是拓展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