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通过平衡剖面法、流体包裹体分析、地化分析以及物性测试对下扬子黄桥地区的构造演化、油气成藏史、成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黄桥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平稳隆降、挤压推覆、拉张裂陷3大时期;黄桥地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的历史,燕山晚期至喜山期油藏形成,晚喜山期上古生界内幕油气藏得以保存并最终定型。该区HT3井油藏属于龙潭组自生自储型油藏,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物性是控制油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倪华  唐海 《江汉石油科技》2004,14(3):5-8,31
采用PDSys3.1软件开展了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区带地质风险评价研究工作。从圈闭、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油气保存条件、成藏配套五个方面,对中扬子地区下古生界9个区带进行了油气勘探风险评价参数系列及相应的评价取值标准研究,并运用中石化确立的南方海相区带地质风险评价模板对研究区进行了区带综合定量评价;按地质风险系数进行区带排队,优选出区带勘探目标。所评价的9个区带优劣顺序为:石柱复向斜、花果坪复向斜、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利川复向斜、桑植-石门复向斜、当阳复向斜、宜都-鹤峰复背斜、中央复背斜、乐乡关-潜江复背斜。  相似文献   

3.
句容地区是我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较早发现工业油流的地区之一。句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相继在白垩系、三叠系和二叠系发现大量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取得了一定的勘探开发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油气分散、富集性较差等问题。研究认为,该区二叠系泥岩分布面广、质地较纯,有望成为上古生界内幕型圈闭的有效盖层。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评价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发育,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储盖条件良好,具有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虽然印支运动对下扬子海盆沉积实体构造改造严重,对油气藏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但是由于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巨厚泥岩的封闭覆盖,下古生界油气藏的保存条件优越,从而在油气勘探领域的评价方面,下古生界明显优于上古生界及海相中生界.  相似文献   

5.
湘鄂西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的基础资料积累和静态分析已经历过数十载。然而.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之对于油气成藏是必要条件,其充分要件还须有合理的成藏组合及这些组合的有机配置。基于这种基本思路,在前人较多有关石油地质基本条件论述的基础上,作着重油气成藏组合,包括组合的划分,组合的时空配置特点以及油气成藏的可能模式分析。进而对湘鄂西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上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地区海相上组合(主要为中生界、上古生界)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叠加改造,生、储、盖油气成藏诸要素被改造调整,海相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基于海相上油气组合的成藏演化过程与时空匹配的分析,可以认为上油气成藏组合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三次油气的关键充注期后,基本没有经历大的油气破坏和改造...  相似文献   

7.
苏皖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苏皖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现状入手,分析勘探潜力后,明确了该区存在稳定的构造,三叠系、上古生界分布比较广泛,下古生界“二次生烃”与晚期成藏配套等有利条件。针对经历了多期成烃、成藏演化,地质规律非常复杂的技术难点,探讨对策,明确下步工作思路,指出今后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Ⅱ—Ⅲ类储集层;区域性盖层主要为二叠系下部的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好,封闭性好;天然气主要通过微裂缝及扩散排烃的方式向庆阳一带一直持续运聚,赋存于二叠纪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及区域构造控制。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向东的天环向斜东翼区,局部背、向斜构造相对发育,保存条件相对变好,成为天然气主要富集区。主要的有利勘探目标分布在泾川—宁县缓坡区及环县—镇原向斜区的有利储集体的构造高点上。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区上古生界构造作用与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对下扬子地区海相地层及上覆盖层的影响,应用整体构造框架下的宏观保存体系评价思路,通过研究构造演化与隆升剥蚀、断裂构造作用、岩浆活动、水文地质条件、盖层的有效性等,对该区上古生界油气宏观保存条件进行了评价。(1)下扬子区上古生界油气保存条件地区差异性明显,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2)下扬子区油气保存条件分为3类:句容—黄桥地区、海安凹陷中北部为Ⅰ类(有利)保存区;苏北盆地(东台—大丰地区、射阳地区、宝应—金湖南地区、姜堰—海安地区)、苏皖南地区(无为地区、望江—潜山地区、句容—常州地区)为Ⅱ类(较有利)保存区;下扬子其他地区为Ⅲ类(差)保存区。  相似文献   

10.
沙参2井实现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首次重大突破,推动了塔中油田、塔河油田及和田河气田的相继发现和大油气田勘探理论的持续创新,逐步建立起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下古生界成藏地质条件与典型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稳定的古隆起古斜坡、多套非均质碳酸盐岩储集体、充足的油源供给与多期成藏等要素的配置控制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塔北沙雅隆起南坡受加里东-海西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了复式的缝洞成藏系统,受满加尔、阿瓦提两大生烃坳陷多期的油气充注改造形成了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单个缝洞型油气藏具有相对独立的油-气-水系统,平面上叠合连片含油气、不均匀富集;塔中卡塔克隆起下古生界具有典型的复式成藏特征,从寒武系往上部层系气/油比逐渐降低,油气富集规律相比塔北更复杂,总体表现出"平面分块、纵向分层、多点充注、相对高点富集"的特点;和田古隆起是具有优越成藏条件的早古生代三大古隆起之一,已发现了受不均一岩溶缝洞体控制、不均匀含油的玉北奥陶系油藏,但近期的勘探进程表明该区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明朗.塔北沙雅隆起南坡及围斜区、卡塔克隆起及北坡顺南-古城地区是奥陶系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而顺托果勒低隆、麦盖提斜坡、塘古巴斯坳陷玛东冲断带和塔北、塔中-巴楚寒武系-奥陶系深层是重要的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扬子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形成条件及特征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从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出发,以沉积、地球化学、储层及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与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上扬子区早古生代的浅海-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了筇竹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的发育与分布,深水陆棚沉积中心黑色页岩厚度最大;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TOC)普遍较高,平面上富有机碳黑色页岩(TOC2%)与深水陆棚相分布一致,纵向上富有机碳黑色页岩集中发育在各组的中下部-底部,连续厚度约30~50 m,有机碳含量在4%以上;黑色页岩脆性矿物丰富、含量大,粘土矿物单一、无蒙脱石,与美国产气页岩相似;基质孔隙、微裂缝发育,成丝状、网状及蜂窝状分布,岩心实测孔隙度为2%~16%,具有较好的孔、渗能力;黑色页岩钻井气显示活跃,岩心含气量在最低工业开发含气门限之上,等温吸附模拟甲烷吸附能力强,综合含气性特征与北美产气页岩类似。总体认为,中国上扬子区下古生界筇竹寺组、龙马溪组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是较现实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通过显微薄片、扫描电镜及X-衍射、压汞分析、等温吸附等多项实验测试分析,以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的地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的成藏条件与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以浅水-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沉积厚度一般在50~300 m;有机碳含量在1.5%以上,有机质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富有机质页岩脆性矿物丰富、粘土矿物演化程度高,以伊利石稳定矿物为主,不含蒙脱石;多种孔隙类型及裂缝发育,可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良好储集空间;富有机质页岩含气量达到了页岩气商业开发下限2.0 m3/t。综合各种成藏条件,认为资阳-自贡一带、黔北和渝东南-湘鄂西地区为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埋藏深度3500m以下深层是成熟勘探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在领域,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中浅层有诸多不同之处。对东营北带胜坨地区沙四段9口井50块样品的有机和无机包裹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熟勘探区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四段发生过2期油气成藏:第一期发生在距今39~31.9Ma(对应沙三中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充注;第二期发生在距今13~0Ma(对应馆陶中后期至今),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度油充注。油包裹体内的原油密度随埋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地质历史时期多套源岩生成的不同成熟度原油由深部向浅层多期次运移充注和深部高温油藏内的原油再度裂解或气侵有关。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深部储层物性变差,油气的临界充注条件也变差;通过恢复该区古流体势,探讨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建立了深层油气沿断层垂向运聚及沿连通砂体侧向运聚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苏里格气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储层目前已成为该气田稳产的有力支撑,分析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维持气田稳产具有重大意义。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马家沟组主力储层特征。研究表明:马家沟组储层以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微生物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膏模孔、小型溶蚀孔洞及粒间孔等;储层展布主要受控于岩溶作用及古地貌分布,加里东期表生岩溶作用对储层改善贡献不大,甚至是一种破坏作用;岩溶古地貌高部位主要受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对储层的储集空间和连通性有一定的改造作用,使储层物性较好,单井产气量高,而岩溶古地貌低部位主要受准同生期岩溶作用的影响,物性相对较差,单井产气量低。该研究成果可为苏里格气田下古生界气藏的有利区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黄桥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储层中共发育2期流体包裹体:Ⅰ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早中期,主要沿颗粒加大边内侧微裂隙呈带状或线状分布;Ⅱ期主要发育在石英颗粒成岩次生加大期后,主要沿切穿多个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微裂隙呈线状/带状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区间75~120℃,主要集中在75~85℃,结合热—埋藏史、生排烃史分析,龙潭组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进入主生烃期,流体充注主要为侏罗纪(188~160Ma)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60~43Ma),认为该区龙潭组油藏形成于白垩纪末期。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区古生界海相盆地晚中生代(T2末)以来经历了晚印支-早燕山期(T3-J2)对冲挤压、中晚燕山期(J3-K1)左行走滑错移及喜马拉雅期(K2-E)伸展拆离3期性质完全不同的构造运动的变形改造,使得海相实体的赋存状况和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与之对应,下扬子海相成烃-成藏分为加里东期-早印支期初次生烃-早期成藏、晚印支-燕山期破坏调整、早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晚期成藏3个阶段。对黄桥、句容含油构造及泰山古油藏等典型解剖表明,现实的油气聚集主要以晚期成藏为主,海相实体赋存状况及其地质结构、有效烃源、有效保存条件成为晚期成藏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资源勘探潜力巨大,但是成藏规律及运移方式较为模糊。基于构造、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临兴地区上古生界源-储组合关系可分为源内、近源和远源3种类型。利用岩石热解、热成熟度测定、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分析以及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对烃源岩、储层、充注动力及断裂的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兴地区发育煤、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3套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为Ⅲ和Ⅱ2型,有机质丰度较高,普遍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气潜力较大;储层岩石类型以成熟度中等的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非均质性强,孔喉类型多样,包括原生粒间孔、溶解粒间孔、溶解粒内孔、晶间孔和微裂缝。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平均孔隙度为6.81%,平均渗透率为0.610×10-3μm2,属于典型致密储层;地层超压普遍发育,气体膨胀力是源内、近源组合成藏的关键动力;断裂十分发育,既可为天然气垂向充注至远源组合提供运移通道,又能改善储层品质,提高天然气横向运移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建立起的成藏模式进行物理模拟实验,发现储层非均质性及断裂的发育是影响气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