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阐明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应用岩心和测井资料,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取心井单井和两条连井(垂直物源和平行物源)剖面层序分析、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类型及特征剖析,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地层格架。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兴Ⅰ组通过不整合面、冲刷面和洪泛面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LSC1)、2个中期旋回(MSC1-MSC2),通过沉积环境转换面和韵律转换面细分为4个短期旋回(SSC1-SSC4)。按照不同级次旋回的叠加样式、沉积相平面及空间展布特征,短期基准面旋回细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B型)和对称型(C型)3个基本类型及7个亚类型,中期旋回发育以A型为主,C型在SSC2处发育,长期旋回为A型。全区地层发育体现湖盆扩张期退积型沉积序列的特点,具有多期旋回性、大多数仅发育上升半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平面上分布具有分带性的特征。在上升半旋回的下部(SSC1-SSC2)储集砂体最为发育,由不同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而成,储层物性较好,为今后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段。  相似文献   

2.
辽河盆地 38-32 块大凌河油层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开发矛盾突出,亟需转换开发方式。 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单井隔夹层的电性和物性识别标准。 利用不同厚度隔夹层在地震波形响应特征上的差异,建立厚度大于 3 m 隔夹层的地震识别方法,确定隔夹层井间发育特征。 研究发现,38-32 块隔夹层主要分布在区块边部,且沿河道方向隔夹层发育较差。 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了 38-32 块大凌河油层隔夹层分布特征,为区块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技术参数,对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油层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剩余油挖潜方向,综合运用岩心、测井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的油层分布特征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兴Ⅰ组油层主要分布于XⅠ1—2及XⅠ2—1小层内,为典型的边水油藏;兴Ⅰ组空间上受构造高部位、断层及不整合面的综合控制,平面上受沉积微相及储层岩性差异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4.
杜84块馆陶组油层砾岩层识别与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杜84块馆陶油层中所夹的砾岩层,从岩石结构、测井识别、成因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描述砾岩层的分布规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充分认识砾岩层的作用,以减轻砾岩层对开发效果的不利影响,提高该类型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针对重力流沉积体系中油气储层和隔、夹层的时空展布特征,采用地质统计学中的条件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隔夹层在空间上的展布,并且进一步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隔夹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为例,针对重力流沉积体系中油气储层和隔、夹层的时空展布特征,采用地质统计学中的条件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隔夹层在空间上的展布,并且进一步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隔夹层.  相似文献   

7.
辽河滩海西部凹陷沙一、二段对应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5个准层序组,各准层序组全区地震可识别追踪,砂体展布规律受基准面旋回控制,低位期砂体沉积具有"填平补齐"特征,砂体广泛发育;水进域早期砂体在研究区北部较发育,晚期整体向岸收缩;高位期砂体规模有所扩大。利用录井、测井解释成果及试油成果对各准层序组含油气性进行统计分析显示,SQ3低位体系域准层序组Ⅱ(沙二上)和水进体系域准层序组Ⅰ(沙一下)是主要的含油层系,寻找岩性圈闭有利。  相似文献   

8.
辽河西部凹陷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发育大规模砾岩体,受沉积环境影响,不同相带储集性能差异大,制约着该区砾岩油藏深入勘探。为此,综合运用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录井等分析手段,对牛心坨地区沙河街组碎屑岩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牛心坨地区沙四段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层孔隙主要由原生孔、次生溶蚀孔和裂缝构成,整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物性在横向上受沉积作用的控制,纵向上受埋藏深度的控制。综合分析认为,沉积作用、埋深和断裂是研究区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扇三角洲前缘为有利储集相带,是下步勘探的重点区域。研究结果对牛心坨地区及同类凹陷的深入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沾化凹陷沙三段湖相页岩夹层与页岩油产能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岩心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反褶积方法处理测井资料识别夹层类型。结果表明:(1)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的脆性矿物含量高,易形成裂缝。其中砂质夹层长英矿物和灰质夹层碳酸盐岩矿物的质量分数高达46.7%,57.95%;(2)夹层中发育异常压力缝、矿物收缩缝、层间缝,在砂质夹层中还发育构造缝。出现裂缝的夹层平均渗透率高达7.59 mD;(3)夹层主要发育微—纳米级孔隙,有粒间孔、溶蚀孔和晶间孔,孔隙连通性较好。粒间孔常见于砂质夹层。溶蚀孔常见于灰质夹层,大孔隙较多;(4)夹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都表现为低自然伽马和高电阻率特征,砂质夹层具有自然伽马在高背景下低回返、三孔隙度曲线和深侧向电阻率向右偏移,灰质夹层的三孔隙度曲线呈明显向右"靠拢"。利用反褶积方法处理后的自然伽马、深侧向电阻率曲线进行重叠可快速识别夹层且分辨率更高、更直观,能够有效地识别湖相泥页岩夹层,为页岩油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类型特征及成因,建立隔夹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刻画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尕斯库勒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2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成因主要受高频旋回所控,钙质夹层分布相对较少,多形成于胶结作用。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尕斯库勒E31油藏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级。在对GR、SP、AC、RLLD等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和钙质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小层间隔层连续性好,基本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大;单砂体间夹层连续性较差,仅在局部地区连续分布;单砂体内夹层零星分布,厚度最薄。该研究成果可为尕斯库勒E31油藏气驱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通过对28口井近1 000 m岩心的详细观察,在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识别出典型的震积岩。其代表性沉积构造有:微断层和地裂缝、液化砂(砾)岩脉、震动液化卷曲变形、环状层理、负载构造、震积角砾岩和震浊积岩等,其中液化砂岩脉和震积角砾岩是主要类型;震积岩垂向序列划分为阶梯状断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液化卷曲变形层段、震裂岩和自碎角砾岩层段、震塌岩和内碎屑副角砾岩层段、震浊积岩层段6个部分。震积岩研究有助于恢复古构造演化史和寻找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微断层、地裂缝和液化砂岩脉有利于改善储层条件,地震流体可促进烃源岩演化和成岩作用,同时震积角砾岩本身也是良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2.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斜坡区为重点解剖区,探究沙河街组各砂岩输导层平面分布特征、垂向分布差异性、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基于连通概率与砂地比(砂岩厚度/地层厚度)模型,定量刻画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一上亚段、沙一中亚段、沙一下亚段、沙二段及沙三2亚段等主要砂岩输导层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油气显示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主控因素及控藏意义。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控制了研究区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河口坝砂体为优势输导砂体类型,砂体连续性的差异性引起不同层位连通程度的差异性,砂体分布的不均一性引起优势输导通道分布的差异性。通过砂岩输导层的刻画,可以预测平面上油气富集的可能范围,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