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线圈内置式的电磁感应热压辊为研究主体,基于电磁场理论和温度场理论,设计了一种有利于提高其温度均匀性的结构,通过在辊内壁安装鼠笼式套筒来分散热源并降低对涡流产生位置的影响,通过在辊体安插导热铜条实现辊体综合热导率的提高并降低辊端与辊中心区的温度差,通过非均匝线圈改变热源位置以使得辊中心区温度均匀性的提高。最后使用Maxwell与Ansys Transient Thermal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鼠笼式套筒上几乎无涡流产生,并且辊面中心区的温差≤1.58℃、整体加热区域温差<25℃,与优化前相比,整体温差降低146.22℃,优化效果可观,对实际应用和相关技术研究具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封塑机,由电机、传动机构、封塑装置、冷却压平装置、加热装置、温度传感器和安装架组成。其主要特点是加热装置由每条封塑胶辊内部安装电阻丝构成,具有工作可靠性好、热效率高、温度调节范围大等优点,并能同时适用于低温薄塑膜和高温厚塑膜2种工况的封塑工艺,是对照片、  相似文献   

3.
对已有的螺旋流道辊模型进行合理简化,运用流场仿真软件Fluent对流道辊的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流道辊的温度场,从而得到了流道辊内流体速率、流体温度场、辊筒表面温度场等。通过分析模拟仿真结果,得到了辊筒外表面温度不均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提高辊筒外表面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为目标,对流道结构进行多次改进,找出一种最佳方案,明显改善了辊筒端部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使辊面的有效利用长度延长了约50 mm。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几种常见的开炼机辊筒加装置,对电热管直接加热辊筒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在长度方向各段功率合理分布的远红外电热管加热。改进后提高了热效率和辊面温度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5.
在通过研究红外辐射加热理论,并结合实验建立红外辐射加热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运用Matlab对模内装饰技术(IMD)膜片温度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加热板的温度及其与膜片间的高度、加热时间及加热板面积大小对膜片温度场分布的影响。通过分析恒温加热板加热下膜片温度场分布的状况,提出对加热板实施分区独立温度控制,从而改善膜片加热温度的均匀性,扩大其有效成型区域。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我国开炼机在加热方法、传动方式、辊筒轴承和制动装置等几个方面的使用现状及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几种常见的开炼机辊筒加热装置,对电热管直接加热辊筒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在长度方向各段功率合理分布的远红外电热管加热。改进后提高了热效率和辊面温度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仿真软件建立微波加热-激光加热-热辐射-流动传热-固体力学多物理场模型,研究了激光加热直径1mm碳纤维丝束的温度场分布与热应力大小,以及不同激光功率对于温度场与热应力的影响。同时,首次提出激光加热与微波加热结合的方式调节温度场分布与热应力大小的方法,仿真结果显示激光加热与微波加热结合的方式可以改善碳纤维丝束温度场的分布,有效降低丝束加热过程中的热应力。  相似文献   

9.
以能量平衡为基础,采用辐射段法模型建立了炉气段、炉围段和钢坯表面段的能量方程组,通过钢坯表面的热流与内部导热方程耦合求解,其中炉气和炉围的温度场采用主变量修正法求解,钢坯温度场采用隐式有限差分求解,与现场实测板坯温度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上炉膛各段高度对钢坯温度场及排烟温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预热段高度在0.5~0.9 m,高度每增加0.2 m,钢坯出炉时上表面温度升高约2.8℃,排烟温度降低约10℃;加热一段高度在0.9~1.9 m,高度每增加0.2 m,钢坯出炉时上表面温度平均增加2.5℃,排烟温度平均降低8.5℃;加热二段和均热段高度变化对钢坯出炉时表面温度及排烟温度影响不大. 合理确定预热段和加热一段高度有利于钢坯加热并节省燃料消耗.  相似文献   

10.
王英双  汪传生 《橡胶工业》2005,52(3):173-175
试验研究轮胎蒸汽/氮气硫化过程中内部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由于采用双面加热,轮胎内外表面的沮升速度较快,中间温度上升较慢,但当硫化完成时,轮胎内部的温度达到均匀状态,采用蒸汽/氮气硫化工艺轮胎硫化质量高,并可缩短硫化时阃,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发展,超薄玻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生产线也在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向超薄型玻璃原片生产方式上改进革新。传统掰边辊道作为浮法玻璃生产线冷端的重要组成设备,已经无法满足超薄玻璃生产线的生产工艺需求,其改造升级对超薄玻璃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新型超薄玻璃随动调宽掰边辊道具有更短的掰断动作周期,横向调宽更快速精准,输送辊道拥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蒙世创  徐锦伟 《玻璃》2019,46(8):47-49
玻璃钢化技术虽然是很成熟的技术,但在设备改进和利用、工艺研究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在缺少成型段装置的水平辊道式玻璃钢化机组中,可通过控制加热和淬冷工艺制得浅弧形钢化玻璃的经验、成形辊装置技术制得弧形钢化玻璃、热弯钢化炉生产弧形或弯钢化玻璃。  相似文献   

13.
赵宏勋  王文干  刘飞岸 《玻璃》2014,41(12):22-24
采用Solid Works三维实体设计软件,开发了一种可实现不停产快速更换辊子(在线换辊)的新型电子玻璃在线换辊过渡辊台。该过渡辊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在高温状态下密封效果良好、低耗、可对玻璃横向温差进行平衡的特点,能满足电子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在线Low-E玻璃等中高档浮法玻璃工艺要求。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已在国内多条浮法线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连铸-热轧区段的工艺技术界面,在传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典型大板坯生产流程连铸、辊道输送、堆冷、加热等单元内X80钢中碳氮化物的析出与固溶行为. 结果表明,在连铸和输送过程中,Ti(C, N), (Ti, Nb)(C, N)和NbC先后析出,加热结束尚有少量(Ti, Nb)(C, N)未完全固溶;输送过程中不同冷却速率对碳氮化物的析出影响显著,以6.0℃/min辊道冷却至750或600℃,析出的碳氮化物分布密度较大,平均当量直径较小,部分碳氮化物沿奥氏体晶界分布,碳氮化物形成元素在钢中呈过饱和状态;以0.3℃/min堆冷却至400℃,碳氮化物充分析出,粒子的分布密度较小,平均当量直径较大;加热过程的热履历影响铸坯中碳氮化物的行为,但对加热结束后碳氮化物的存在状态无显著影响;冷却速率是导致碳氮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郭防 《玻璃》2011,38(11):22-24
针对浮法玻璃生产中退火工段的玻璃品质问题,从退火系统的设计、安装、升温、生产到工艺的调整来对划伤和辊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斜沟煤矿远距离输送产品,遇到地形复杂、中间标高起伏大、难以实现直线运输等恶劣工况时,综合考虑输送带张力、曲率半径、托辊角度及倾角等因素,设计了拐弯输送带。介绍了该输送带的技术参数,并且采用液体黏性软启动装置对带式输送机进行启停,液压自动张紧装置对输送带进行张紧,通过调整托辊两侧的高度差来调整输送带的跑偏量,在回程过程中运用翻带技术减少物料抛洒。该技术在现场应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拐弯输送带技术可为工矿企业远距离运输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PET的非等温冷结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SC方法研究了PET升温过程中的热性能。结果表明:PE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θg和冷结晶峰温θc随升温速率提高而上升,PET的分子质量分布导致了热转变的起始温度和峰顶温度的差异。PET冷结晶的结晶动力学常数Zt,Avram i指数n随升温速率提高而上升,半结晶时间t1/2随升温速率的提高而下降,说明PET的冷结晶速率随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a previous paper, an approximate model for the contact between a rubber covered roller and a rigid roller was developed as analytical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connecting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rubber to nip properties such as maximum contact pressure, etc. in a two-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from that development are used in this work, with the objective to provide a means of estimating the temperature rise due to hysteresis heating. In the heat conduction modelling, one-dimensional steady state heat conduction is assumed. The heat source is a power input coming from internal friction developed during the rolling contact. The power input is expressed by the hysteresis in the rubber represented by a loss angle of the material together with the peripheral speed and some parameters taken from the previously developed contact model.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s calc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emperature and heat flow boundar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为得出铺放成型过程中热风枪温度、铺放速度、压力辊压力、压力辊温度和底板温度五个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板材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的影响,用自制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预浸带进行铺放成型实验制备复合材料板材,分别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其规律。结果表明,压力辊压力对板材ILSS影响最大,底板温度对ILSS影响最小,铺放速度对弯曲强度影响最大,压力辊温度对弯曲强度影响最小。在合适的范围内,降低铺放速度,升高压力辊压力,选择适中的热风枪温度、底板温度和压力辊温度,有利于材料弯曲性能和ILSS的提升。在铺放小车速度为40 cm/min、压力辊压力为0.4 MPa、压力辊温度为240℃、热风枪温度为340℃和底板温度为240℃的条件下,GF/PPS复合材料板材的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达到最优值,分别为79.94 MPa和1097.37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