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3.
以三门峡水库2003-2005年非汛期控制水位318 m运用为背景,以1974年蓄清排浑控制运用以来不同运用时期库区冲淤情况为比较,重点分析了近三年水库冲淤特点及潼关高程变化.指出:[1]2003-2005年非汛期正常运用的平均水位与1974-2002年的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接近,但二者对水库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却大不相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运用后,回水影响范围被控制在黄淤33断面以下,水库运用水位已不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变化产生不利影响.[2]2003-2005年非汛期淤积末端在黄淤32-33断面之间,汛期溯源冲刷的发展范围最远达黄淤38断面以上、最近也可到黄淤33断面,汛期通过洪水期集中排沙,完全可以将非汛期回水影响范围内的淤积泥沙排出库外;[3]分析表明,在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运用以后,潼关河段将常年处在自然河道状态,汛期入库水、沙条件是决定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2002~2004年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期间的水库水资源平衡计算以及库区典型区域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原型试验的3年间,三门峡水库对库区地下水补给量分别为19.3亿m3、20.3亿m3、23.6亿m3,呈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黄河滩地区域的地下水位与水库水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原型试验前后水库水位与地下水位变化差值发生明显变化;黄土塬区地下水水位急剧变化,水位变化幅度增加,区域地下水补给关系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原型试验期间,三门峡库区部分区域的地表、地下水资源补给关系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库运行方式变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总结回顾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背景与目的,提出当前应当调整水库运用指标。依据黄河水沙年度变幅大的特点,提出了三门峡水库保持长期使用的设想,即根据汛期水量分级确定水库运用指标,或者在全年时间内,根据入库流量的大小,来决定水库是蓄水运用还是低水位运用。 相似文献
14.
15.
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明湘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8,(1):5-6,10
三门峡枢纽建成后,库区泥沙淤积十分严重经过2次改建,工程的泄流规律增大,315m高程泄量近10000m^3/s,水库运行方式改为蓄清排浑运用。恢复了10亿m^3的槽库容,潼关高程升降变化稳定,基本控制住了泥沙淤积的上延。由于枢纽上下游兴建了大型水利枢纽,改变了三门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和运行条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出现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水库运行调库,适当调整非汛期和汛期的运用水位,缓解库区泥沙中 相似文献
16.
基于MATLAB神经网络的三门峡水库泥沙冲淤变化预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三门峡水库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三门峡水库潼关以下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和潼关断面水位变化的BP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环境下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开发了相应的程序。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强、预测精度较高、快速方便等特点,为三门峡水库及其它多沙河流水库的泥沙冲淤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RESCON模型对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的管理方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修正后的RESCON模型输沙率公式得出的输沙率精度较高,可用于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清淤评价;②RESCON模型对5种水库清淤方案进行的比较表明,水力虹吸抽沙方案在技术上不可行,传统挖沙方案和干挖方案年清淤量过大,现阶段清淤技术无法达到;③水位290m,冲沙流量为1 188 m3/s,323 m水位下水库长期库容为16.05亿m3,每2a进行一次挖沙,每次挖沙历时67d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冲淤演变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 ,黄河潼关 1974~ 1986、1987~ 1995、1996~ 2 0 0 2年均水量较 195 0~ 195 9年减少9 1% ,35 5 %、5 5 5 % ,沙量减少 4 0 9%、4 9 6 %、6 6 2 %。潼关以下三个时段年均淤积量为 0 0 4 2、0 16 1、0 2 0 8亿m3。呈水沙量递减 ,淤积量递增趋势。潼关同流量水位 2 9年升高 2 31m ,受上游冲淤下延影响升高 1 0 5m占 4 5 5 % ,其他因素影响升高 1 2 6m占 5 4 5 %。小北干流非汛期冲刷、汛期淤积格局未变 ,反映了水库运用对小北干流没有明显影响。渭河华县站 1974~ 1986年水量较大 ,渭淤 1~ 10断面仅淤积 0 0 6 5亿m3,华县同流量水位升高 0 0 3m。以 1974~ 1986年为准 ,1987~ 1995年、1996~ 2 0 0 2年华县年均水量减少 2 2 8%、5 6 2 % ,年均沙量减少 11 6 %、34 4 %。渭淤 1~ 10断面 1987~ 1995年淤积 1 72亿m3,特别是 1994和 1995年的中小洪水 ,汛期淤积 0 85亿m3主河槽萎缩 ,华县同流量水位升高 1 0 7m。 相似文献
19.
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潼关高程变化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三门蛱水库建库前潼关高程变化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建库前小北干流是强烈淤积性的河道,相应千年以上、百年、几十年的年平均淤积量分别为0.2472亿m^3、0.3915亿m^3和0.5~0.62亿m^3,其特点是时间愈接近现在,淤积强度愈大。潼关高程在历史时期,特别近代处于微淤抬升状态,三国至建库前的1805年潼关河床沉积厚约14m,年均抬升0.008m;关于近代潼关高程变化,各家结果相差较大,综合分析认为,1929~1960年潼关高程年均升高约0.066m。但一段时间内河道的冲淤趋势不能作为长期趋势来对待,如何估计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潼关高程在自然条件下的可能上升值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志强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8,(1):22-24
三门峡水利枢纽溢流坝段导流底孔改建为永久泄流排沙底孔后,改变了底孔的结构受力条件,底孔应力在新的运行条件下能否满足强度要求,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底孔应力十分复杂,因此采取综合分析方法,包括应力试验、现场观测、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等,并根据应力结果提出了改建措施,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