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1):108-108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nendo。至少会有50万个结果跳出来给你答案.有些答案甚至十分惊人,很难想像nendo是一个刚刚成立6年、只有6个人的设计公司。更难想像的是.nendo的灵魂人物——Oki Sato。竟然是一个刚过30岁的时尚男生!到如今。oki Sato和他带领的nendo已经成为日本最知名的建筑室内设计工作室之一,在建筑、室内、产品、平面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建树。他的建筑和室内设计极简中蕴涵着精致的细节考虑,纯净的风格似乎带有点日式禅意的味道,然而又不全然如此:他的产品设计极富灵性,自由的曲线带有独特的气质。轻轻地撞击着你的神经,那么温柔,又那么有力量。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2,(1):200-207
随着近几年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民营的、股份制的事务所迅速崛起,有的在规模上已经超过国有大型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大院),所以我认为大院可以理解为老院。由于老院是由计划经济转过来的,因此其体制也与如今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一些差别,老院中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种体制的影响。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体制的优势与建筑师的个性化的创作相结合,如何适应创作的规律,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为平 《城市建筑》2009,(8):97-103
■受访嘉宾 何健翔,“源计划”工作室(0-office Architects)主持建筑师,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学硕士、工学硕士历任中信华南(集团)建筑设计院首席建筑师,比利时VK建筑设计事务所方案建筑师;  相似文献   

4.
偶然的机缘,让胡如珊及其合伙人郭锡恩在上海定居下来。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他们在商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对于她而言,商业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够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中,和更多的中国设计师交流,共筑中国设计的未来。这并不仅仅只是空想,随着设计共和的开业和相关书籍的出版,未来已不再遥远。而且我相信这样的努力不是短暂的,因为设计对于她而言,是享受。  相似文献   

5.
崔愷访谈     
张利 《世界建筑》2013,(10):26-28
2013年9月11日崔愷、张利于中国建筑设计院崔愷工作室 张利:请您谈谈个人的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道路,还有可能大家都会关心的。即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崔愷:我个人的成长道路实际上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id+c:跟我们谈谈你的工作吧?Simone Micheli:我的工作是设计,是和人打交道,是运用想象力,不断地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能够遇到不同的人,与许多人世间意想不到的美丽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7.
带着对近年来活跃在建筑市场上的青年建筑师及他们作品的关注,带着对5月9日刚刚闭幕的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诸多好评的感慨;带着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界的进步和成就的思考,带着5.12汶川大地震留给建筑界的沉重反思和对重建的展望;带着对即将开幕的第23届UIA世界建筑师大会的期望……6月4日下午,《建筑创作》杂志社记者走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的办公室,倾听这位睿智的国有大型设计研究机构管理者的感想,从他对近期发生的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的评价中,感受到建筑师肩负的特殊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世界建筑》2004,(11):22-23
两年前,一个民意测验机构针对德国建筑形象的问题调查了104个在德国经济、政治、艺术及媒体领域的决策者。这其中常见的回答是:“德国建筑师要求高质量”,“德国建筑在功能和技术上是精致的”,“德国建筑师是组织和项目管理的大师”。而与此相对,被询问的人中几乎没有人相信德国人会运用机智、天赋和创造力去设计建筑。  相似文献   

9.
马里奥·皮萨尼是一位著名建筑评论家,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建筑工作室相识。在后来的深入接触中,作者深深地被建筑工作室的作品所打动,又为他们在法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不平,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这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10.
工作室:一个精诚合作的团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以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陆续成立了一系列工作室,依靠设计院拥有的品牌、辉煌的业绩以及雄厚的综合实力,各工作室在造就人才、增产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胡越工作室在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持下,锐意创新、积极进取,形成一个备受信赖、能打“硬仗”的团队。日前本刊就工作室的工作方式、关注内容、未来发展及设计思潮等问题访问了院总建筑师胡越,他对相关问题热情、详尽地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王颂 《建筑创作》2004,(10):28-29
十月是我们北京建院55周年的纪念日。回顾北京建院55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和城市的进步,在几代建院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又一批优秀建筑作品奉献给我们的城市,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建筑大家,如张镈、刘开济、马国馨等大师级人物,也确立了北京建院在建筑设计行业的主力军地位。然而我们在为先辈开创的历史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  相似文献   

12.
杨杨  李军 《建筑创作》2007,(5):28-47
2006年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BIAD)全面推行工作室制度的第一年,BIAD改革成效显著,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所(简称BIAD第一设计所)作为综合实力最强的设计所之一,再获作品优,效益佳的成绩,而其领导者,一所所长金卫钧也因管理有方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这些让我们想到,国家大型设计机构卓越团队的管理经验极有总结的必要其目的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师创作团队的发展历程及新管理方略。本刊将陆续推出业内优秀设计团队创作及管理经验的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吴维平=WW,徐南南=NX NX:As president of ACSP and chair of Columbia’s planning program,you familiar with both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of U.S.planning.As people usually say,there is a tendency of’decoupling’between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Is that the case in the U.S.?您是美国规划院校联合会的主席,又是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系的主任,应该比较熟悉美国规划学界和实务界。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现在  相似文献   

14.
金磊 《建筑创作》2007,(4):15-15
“BIAD设计”是2007年3月21日BIAD2007工作会上,朱小地院长首次使用的新战略品牌名词,本刊作为服务中国建筑师的行业学刊似乎不该仅聚焦在某个设计机构品牌宣传上,然而BIAD所倡导的社会责任,宏大的发展目标及国内外推进方法,令人感到建筑能触摸到幸福,自然地我和张宇  相似文献   

15.
彭礼孝:大型国营建筑设计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单位,庞大的社会资源和众多的优秀设计师汇聚于这个意义深刻的城市建设群体中,在这把“大伞”庇护下的绝大多数建筑师早已习惯于大院的优越环境。然而,随着许多国内外优秀的独立建筑师团队的成立.他们掌握了中国大型建筑项目的主要设计权,这些独立机构的国际化设计方法和理念给大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让大院的齿轮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高品质、高效率地运转?如何在大院的优越平台上激发建筑师们.尤其是年轻建筑师们的创作激情?这些问题是当下大型国营建筑设计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制定了打造“BIAD设计”品牌的战略方针。工作室体制作为BIAD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成为”BIAD设计”的实践者。以下是3A2工作室近期的部分设计项目.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7.
寻求"新的普遍性"--藤本壮介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访谈的形式介绍了藤本壮介的六件建筑设计作品。试图展示藤本独特的建筑设计手法和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巨大的竹资源储备,我国竹材建筑工业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寻“建筑用竹”在材料与建筑层面的工作导向,作者访谈了德国自由装置艺术家马库斯·海因斯多夫,获取他对相关议题的评价与建议。结合其作品中竹材应用的经验,马库斯先生认为我国竹材工业化利用成果值得肯定,但对材料特性的认识与运用、耐久性改善、可持续建筑市场的应用推广等问题尚缺乏解决方案,应开展更多竹材的缺点研究,并加强相关设计教育工作。该访谈可为我国竹材工业及其建筑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引子: 我们要动笔写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20世纪50年代"八大总"题材的文章是酝酿多年的愿望,虽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们先后与张鎛、张开济、赵冬日、华揽洪、顾鹏程有过接触,但至少还有三位大师未曾蒙面.十年前的1999年主办"与共和国一同走来"的展览时,曾将院内历届副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以上的专家作过介绍,进一步了解到建院历史上曾颇有名望的"八大总"及院内"一百单八将"的说法;2004年院庆五十五周年,我们承办"在共和国旗帜下--讲述建院的五十五个故事"展览时,又将"八大总"作为一个"故事"专门讲述.  相似文献   

20.
李沉 《建筑创作》2005,(1):38-39
建筑产品中.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恐怕就得属住宅了.换句话说.住宅是建筑师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与之相连的最紧密的纽带。在人们物质生活已达到了相当水平的今天.如何做出既舒适安全.功能齐备.同时又符合人们精神物质要求且经济、实用的住宅设计.以适应住宅市场的变化.满足广大普通消费需求.成为当前建筑师们必须要认真对待而且要妥善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