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省赣州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赋存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水资源》1999,20(3):22-25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4.
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1∶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所取得的水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在判断元素质量浓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计算该地区卤族元素质量浓度的背景集中特征值和背景值范围,并对背景值统计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多呈偏态分布;地下水中卤族元素的分布主要受岩土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另外,Cl、Br的背景质量浓度受海水入侵作用的影响明显,F的高背景质量浓度与温泉出露密切相关。对地下水中卤族元素质量浓度背景值的研究将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合理开发利用分区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水。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吃饭、洗衣都需要卫生、清洁的水。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也必须有适用的水源。地下水资源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和严峻的开采现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岩层或上层孔隙、裂隙或溶洞中的水。由于在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堤围区的顺德第一联围内,设立了两排共9眼观测井,每天进行地下水位、河边水位、降雨量观测,找出无降雨时期各井地下水消退过程,在已知平均水位条件下,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拟结合观测和计算的地下水消退曲线,求出地下水消退系数,此实验分析成果,可供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评价和田间灌溉排水计算参考。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新疆祁漫塔格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依据地下水采样调查数据,综合利用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总体呈弱碱性;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l·SO4型、Na·Mg-Cl·SO4型和Na·Mg-Cl·SO4·HCO3型;蒸发浓缩作用和岩石的风化溶解是影响和控制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首要因素,其中,岩石的风化溶解以蒸发岩(石膏和盐岩等)和硅酸盐(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和镁长石等)的溶解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朱中道 《人民黄河》2004,26(10):30-32
河南省为我国北方缺水省份之一,地下水资源尤为紧缺。根据国土资源部部署,对河南省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新一轮的评价。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可恢复的浅层地下淡水为主要对象,在对全省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平原区采用均衡法、山区采用径流模数法,分别计算评价了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可开采资源,并首次对深层承压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价。同时根据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评价,对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调查分析了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对沿黄地区特别是黄河影响带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提出了战略转变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火电厂水资源论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具有水系发达、河道水流互相干扰、河口区受感潮影响明显的特点,网河区火电厂又具有取水量大、对水质要求不高以及充分利用海水或是感潮河段的咸淡水作为冷却水,退水以温排水为主的特征。对此,根据珠三角网河区的水系特点,结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描述分析网河区火电厂水资源论证的特点及论证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给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物理模型对于复杂多变的河网河道的水力因素变化不易描述,数学模型已成为研究其河道水力、泥沙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线性化的Pressmann四点隐式差分法基础上,应用汊点分组思想求解河网流场,采用节点悬沙控制方法对珠江三角洲河网悬沙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流域河网悬沙输移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真实、可靠,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从而再次证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是以径流输沙为主的平原河网。建立悬沙节点控制方法进行河网悬沙的数值模拟,实现了泥沙方程组的分级解法,提高了计算效率与精度。  相似文献   

13.
干旱典型区焉耆盆地的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开都河河水以及开都河流域地下水的有效利用。在总结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选用河道水量平衡法对开都河枯水期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做了分析,得出该河流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补排量。以期对焉耆盆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城市内河涌综合整治,其中排涝是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佛山市南海区解放涌水系规划,重点介绍标准选用、计算公式选用及计算方法,引入水面率及兴建调蓄湖对排涝规模的影响,在规划设计中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对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中小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影响。结合珠三角地区河道水生态环境现状,对水生态修复对策进行了初探,包括加强源头控制、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开展重点区域水生态系统修复、建设滨水区及加强系统管理等措施。最后简要介绍了茅洲河界河综合治理工程案例,该工程充分考虑了两岸排涝、堤防、道路交通、截污治污和岸线美化等内容,工程设计遵循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可为中小河流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的一维网河水质模型,并完成模型的调试、率定和验证工作,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各条主要河流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包括COD、 NH3-N等)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枯水期的污染物浓度及分布范围要明显大于平水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黄河三角洲北海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和地下水水质特征,指出黄河三角洲北海新区地下水受海侵的影响较大,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水为主,深层地下水总硬度普遍较高。浅层地下水补给充分,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少,但卤水过度开发导致天然卤水地下水位下降。受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浅层地下水质量较差,可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数量很少。基于区内地下水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对区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河流的污染现状特征及造成污染的各种复杂成因,提出了城市河流污染修复的技术路线,并对污染河段开展生物修复、工程修复的具体技术和建立修复维护机制作出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e introduction of fine sediments into streams is considered to have a major effect on habitat quality affecting the reproduction of sensitive species such as unionid mussels and salmonid fishes. To date, there is a lack of information on the magnitude and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of sediment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quantify the spatio‐temporal deposition of fine sediments in headwater streams in relation to the status of Margaritifera margaritifera and Salmo trutta. Fine sediment deposition was linked to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the adjacent streambed. The mean observed deposition of fine sediments over the study period was 3.4 kg m?2 month?1 with a high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ranging from <0.01 to 20.3 kg m?2 month?1. Discharge ha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on deposition rates. Mean differences in redox potential between free‐flowing water and the interstitial zone were 90 mV.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increased with degree of degradation. High‐quality reaches had more constant condi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nitoring of sediment quality and deposition in streams has to comprise several time points and study reaches, or should at least be conducted during periods with the most adverse habitat conditions, to allow valid assessments of habitat quality. In streams with increased fine sediment deposition, in‐stream restoration measures are insufficie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pearl mussel habitats as a result of rapid clogging of interstitial pores. Only integrative catchment management based on detailed habitat analysis can ensure sufficient habitat quality for species sensitive to siltation.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