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东秦岭﹙河南段﹚钼矿床3种成矿流体﹙燕山期岩浆作用形成的高温成矿热液、熊耳期火山期后热液、构造动力作用形成的中低温成矿流体﹚,对应划分3种钼矿床成因类型:岩浆热液交代型钼矿床、石英脉型钼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钼矿床。区内岩浆热液交代型钼矿床,是广义上的斑岩型钼矿,包括斑岩型钼矿、斑岩-矽卡岩型钼矿、斑岩-爆破角砾岩型钼矿、爆破角砾岩型、矽卡岩型钼矿钼矿。根据其产出空间位置不同,进一步划分内接触带型、接触带型和外接触带型矿床。文章还介绍了各类型典型钼矿床特征,分析了各类型钼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钼矿床的成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斑岩型钼矿床、矽卡岩型钼矿床、脉状钼矿床。各类矿床有其不同的围岩性质和矿体特征。但各类型矿床在成因和物质来源方面又有其相同的演化过程,都属于花岗斑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斑岩型钼矿床与矽卡岩型钼矿床的成矿母岩相同,均属于高温的强酸性花岗斑岩系列岩株,只不过矽卡岩型钼矿床的赋矿围岩有一部分为矽卡岩或碳酸盐岩系列岩石而已。斑岩型钼矿床的赋矿围岩则全部为化学性质稳定的岩石,如火山岩、石英岩及片岩等。无论是何种类型矿床,其赋矿地层绝大部分为前寒武系老地层。成矿时代方面,成矿母岩的侵入年龄为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的燕山中晚期,这一时期为我国钼矿床的主要成矿期或风暴期。而脉状钼矿床仅仅是斑岩型钼矿床成矿母岩岩浆上侵过程中转化为矿化热液后沿较大的裂隙贯入的脉状矿化体组成的集合体,该类型矿床规模仅占我国钼矿总资源量的1%。可以看出,地质工作者找矿的主攻方向是斑岩型钼矿床,其次是矽卡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3.
狮子庙金钼矿田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狮子庙金钼矿田位于马超营断裂带中段,有石瑶沟钼矿床和元岭、红庄、南坪3个金矿床。马超营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同时其局部压力扩容部位又是本区重要的容矿空间。其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石瑶沟钼矿为隐伏斑岩体控制的斑岩型钼矿,银铅、金、钼成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性,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4.
豫西熊耳山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金矿产地,在金矿勘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与金矿共生的斑岩型钼矿。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石窑沟金钼矿床是一个以隐伏花岗斑岩体为核心,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发育有斑岩型钼矿,在其两边的断裂带中发育有构造蚀变型金矿的共生矿床;金钼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河南栾川榆木沟钼矿床系新近发现的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矿床产于中生代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中酸性侵入岩与栾川群浅变质岩系的内外接触带上,且以外接触带为主。主要钼矿体似层状产出,矿体形态与其成矿母岩——燕山期花岗岩顶面的起伏形态相一致,赋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角岩、变质砂岩及花岗斑岩、矿石自然类型为细脉浸染状,矿床成因类型为高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矿床找矿标志:(1)大地构造位置:区域花岗岩基的外接触带边部;(2)成矿母岩:斑状二长花岗岩;(3)赋矿围岩:矽卡岩、角岩为主;(4)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5)重砂异常:泡铋矿、白钨矿高温重砂矿物异常的重叠部位为最佳找矿区段;(6)区域断裂的交叉部位。  相似文献   

6.
承德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受EW、NE和NNE向断裂联合控制的钼(铜)多金属成矿带上。20世纪,在该区先后发现了斑岩型撒岱沟门钼矿床、矽卡岩型寿王坟钼多金属矿床和脉型大草坪钼矿,显示出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背景和找矿前景。该区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其内外接触带中。在充分收集承德地区典型钼(铜)矿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承德地区钼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预测了该区钼矿找矿方向和靶区,为加强区内钼矿资源勘查、实现该区钼矿找矿突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温泉钼矿是至今为止在西秦岭造山带上所发现的最大的一个斑岩型钼矿床,钼矿床产于温泉复式花岗岩体内部,钼矿化主要与陈家大湾细粒二长花岗斑岩和岩体裂隙有关。通过对温泉岩体不同期次侵入体中的钼元素含量统计,发现钼元素含量矿区范围内的岩体中高于外围,细粒二长花岗斑岩中的钼元素含量高于早阶段两次侵入的岩体,认为温泉钼矿床的钼元素主要来自于细粒二长花岗斑岩。通过对三次侵入的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国内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温泉钼矿为斑岩型钼矿床,具斑岩钼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8.
曹四夭钼矿床成矿母岩为中生代燕山晚期侏罗纪末期(137±12)Ma少斑花岗斑岩,与全国其他十个超大型钼矿床成矿母岩—花岗斑岩微型岩株化学成分大同小异;岩石为二高二低,即高酸、高钾和低碱、低钙镁的钙碱性系列太平洋型的超浅成侵入岩,岩体侵位深度小于3 km。岩石地球化学Mo的丰度值为维诺格拉多夫世界花岗岩Mo丰度值的30.1倍,充分说明花岗斑岩体是上地幔初始岩浆正向演化至高级阶段的产物。成矿物质来源系由成矿母岩大量吞噬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组含钼地层中深变质岩系而形成超足量储备。成矿母岩岩浆向地表运移过程中通过水岩交换转化为含矿汽水热液向围岩进行了广泛扩散、充填,从而将熔浆中的矿物质几乎全部留在了围岩中形成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狮子庙金钼矿田是东秦岭地区的重要矿集区,已发现石瑶沟钼矿床、红庄金矿床、南坪金矿床、元岭金矿床,以及石洞沟、羊道沟等多个银铅矿点,显示了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目前,在狮子庙金钼矿田共发现工业矿体10条,研究表明金(银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床,钼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有关的斑岩型钼矿床,矿床形成时代为燕山中晚期。因此,应加大深部找矿力度,以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钼矿床属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燕山期金堆城花岗斑岩体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的火山岩中,其次为上元古界高山河组变质石英岩中;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与斜交东西构造线的平推剪切断裂所构成一个北西-南东向的"节理裂隙密集带",为矿质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成矿受上述的地层岩性、构造、侵入岩因素的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1.
伏雄  张旭  王红莲  刘强  刘申芬 《黄金》2013,(8):26-31
老庄铜钼矿床为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床。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钼矿体皆为盲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燕山期花岗斑岩为Cu、Mo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为成矿母岩。矿石类型有斑岩型和矽卡岩型2种。后者分布于岩体的外接触带近爆破角砾岩(碎裂大理岩)一侧的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之中。老庄矿区及其外围铜钼矿体众多,成群产出,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矿区深部及周边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通过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可望使该铜钼矿床的规模达到中一大型。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河南)汝阳竹园钼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并探明的中型(近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床的发现主要依赖于1∶5万分散流测量成果,而地质勘查则是根据1∶1万次生晕异常的指示作用进行部署;矿区次生晕异常组合元素Cu、Pb、Zn、Ag、Mo、Ba等,而真正具找找矿意义的元素则为Mo、Ag次为Cu、Zn。Mo异常具规则椭圆状,具三级梯级带,浓集中心相对清楚;异常强度最高为40×10-6,"高原"与"低洼"差别明显,Ag异常与Mo导常有一定套合度,矿床勘查结束所圈空的主要工业钼矿体分布范围与Mo异常基本吻合,说明,次生晕测量作为寻找斑岩型钼矿床的手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大别山北麓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汤家坪大型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开展了综合物探找矿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岩(矿)石物性测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频谱激电法(SIP)。结果表明:斑岩型钼矿矿体与围岩之间存在物性差异,利用2种电法能够很好地反映成矿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和形态,表明利用此类方法组合寻找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是行之有效的,为今后在该区域寻找斑岩型矿床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老虎洞钼锌矿床位于北东向锦西——青龙深大断裂与下兰家沟——老虎洞基底断裂的交汇部位。分析了矿区地质特征,并探讨了矿床成因,矿床赋存在F1断裂及其上盘的爆发角砾岩筒和花岗斑岩体内,形成了钼锌多金属矿体,花岗斑岩(γπ)是成矿母岩,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伊春-延寿构造带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已发现多处钼矿。本文将伊春-延寿构造带成矿构造背景划分为加里东期成矿系列和印支期成矿系列。加里东期成矿系列形成于松嫩和佳木斯地块拼合、碰撞造山的大地构造背景。印支期成矿系列则形成于板内拉分-走滑的构造环境。在古太平洋俯冲挤压的背景下,与板块俯冲体制下的挤压向伸展转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幔源物质上涌形成了该区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和相关的斑岩型钼矿床。以该构造带内的鹿鸣斑岩型钼矿床和霍吉河斑岩型钼矿床为对比分析研究对象,研究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变质岩,分析了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认为斑岩型钼矿的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围岩蚀变呈面型展布,以钾化、石英-绢云母化为主;霍吉河钼矿床和鹿鸣钼矿床的斑岩体及围岩为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 I型花岗岩,具有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同时对伊春-延寿构造带内的找矿潜力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潘河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西部,通过野外调查可知,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宽坪群多旋回沉积-喷发地层中,含矿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和绿片岩。钼矿体受控于潘河背斜核部及两翼层间剪切破碎带中,具有多层平行排列的分布规律;钼矿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次火山活动与构造控制,是构造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和长期演化的结果,与区内广泛出露的隐爆角砾岩有关。研究认为,潘河钼矿的矿床类型为火山期后热液型,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指出应在矿区内多旋回沉积-喷发层间、磁-电异常和隐爆角砾岩层等深部有利部位寻找钼(钨)矿体。  相似文献   

17.
栾川老定沟钼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褶皱系接合部位。在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矿体形态、产状受花岗斑岩岩体形态、围岩岩性、构造控制较为明显,分布范围、产状与钙硅酸角岩、矽卡岩的分布范围、产状相一致;通过对矿床成因的初步分析,说明老定沟钼矿床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成因上均与深部花岗岩浆有关,同时指出了找矿标志,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