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小浪底水库下游河床冲淤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水沙特性,运用适合于多沙河流的挟沙力公式,研制出应用于黄河下游河道变形数模程序。通过对黄河铁谢至利津河段长系列演算与分析,预估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坝下游河道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以铁谢至高村段河床冲淤变化较大,高村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建立了模拟黄河下游冬季输沙及河床变化的数学模型。根据实测资料对明流(不结冰)情况下的经验输沙公式进行了修正以用于冰盖水流的情况。在本模型中计算了模拟河段内各个断面在每个时段的水流条件、输沙率及河床的断面形态。在河床演变过程中根据河流最小能耗原理对河宽的变化进行了调整。冲淤沿断面的横向分布是根据有效拖曳力的原则分配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4.
5.
孙东智 《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9,10(4):21-26
根据宝珠寺水电站运行条件下游河床冲淤演变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下游河床冲淤演变规律,指出在左岸堆碴对下游河床淤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淮河入海水道泄洪闸下游河床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海口枢纽泄洪闸是集挡潮、排涝、泄洪于一体的重大水利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扁担河北侧,距离海口约500m,与现在南偏泓六垛北海口闸在同一闸轴线上。闸上游泓道底宽170m,长600m;经过2000m长斜向过渡段与上游泓道底宽68m呈对称直线联接,与此相对应北侧2000m长斜向过渡段大堤沿程呈直线收缩状。自口门外向外海,由近岸滩面1.3m至-0.1m 相似文献
7.
8.
9.
木文是《云南水力发电》1987年第4期中“关于漫湾水电站设计方案的几点想法”一文的补充。着重研究大坝与厂房下游河床的冲刷和保护。文分两部份:一、概述;二、结合漫湾水电工程的一些问题。一、概述混凝土溢流坝过堰水舌下泄的消能方式,大体上有三种基本形式: 1.坝面贴附水舌的水跃消能,一般均带有钢筋混凝土底板和边墙的消力池,池的末端常加一小坝,见图1.1,促使水跃在消力池内完成,没有挑流的过程。多应用于低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累计淤积泥沙4.12亿t,是下游河道淤积最少的10年(三门峡水库拦沙期除外),其中高村一艾山河段淤积3.59亿t,占87%。下游河道淤积集中在1986、1988两年,其中1988年淤积量达5.14亿t,比10年累计淤积还多1亿t,其余大部分年份河道处微淤或冲刷状态。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下游河道冲淤有一定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暴雨大小及地区分布。10年间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总体上属于枯水少沙系列,来沙偏少更多。年均来沙仅量8.62亿t,是来沙量最少的lO年。黄河下游来沙量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多沙和粗沙产区的河龙区间大雨、暴雨显著偏少所致。多沙地区一旦出现暴雨,来沙量就会明显增加,如1988年,皇甫…、窟野河等多沙粗沙支流发生较大洪水,年沙量达15.5亿t,下游河道发生严重淤积。深入研究80年代来水来沙条件及下游河道冲淤特点,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及分布特征,对黄河下游1952—2021年间共70年的河段实测冲淤量数据进行了系列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河道存在7种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其中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上淤下冲等4种为基本模式。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荡性河段。各模式对河道整体冲淤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率最大,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2)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可分为1952—1959年、1960—1985年、1986—1999年、2000年后共4个阶段;(3)各河段冲淤量大小以0点为中心近似呈偏态分布,冲淤量在多年尺度下具有沿程减小的趋势性特征以及“冲久必淤、淤久必冲”的周期性特征;(4)各河段整体冲淤发生年数差别不大,反映了河道冲淤的平衡趋向性;70年内淤积于黄河下游河床底部的泥沙有一半左右被冲走,花园口到孙口河段的累计冲淤量接近下游总冲淤量的8成,孙口以下河段很小;(5)全线冲刷模式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主要冲淤模式,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夹高段、高孙段及孙艾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到三成。研究结果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分析了冲淤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下游河道冲淤现象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5.
布拉马普特拉河是著名于世的大河之一。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该河的平面形态,冲淤特性等,指出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一条基本平衡的游荡性分汊河道。 相似文献
16.
布拉马普特拉河是著名于世的大河之一,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该河的平面形态,冲淤特性等,指出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一条基本平衡的游荡性分汊河道。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通过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和地形断面套绘证明闽江下游特别是南港的泥沙淤积是严重的。同时根据竹岐水文站多年悬移质泥沙粒配与竹岐至马尾河段的床沙对比中确认该河段的淤沙主要是推移质而不是悬移质。 相似文献
20.
葛洲坝水利枢纽于1970年元月动工,1971年4月建成第一期围堰工程,二、三江断流。1981年元月4日大江截流,同年5月开始蓄水,水位从46m分三次蓄到60m;1983年5月又分三级升高到63.5m;1986年6月蓄水位又抬高到66m。考虑葛洲坝枢纽系迳流式电站,蓄水后对下游河道的影响不太长,此次仅对宜昌(宜34)~陈家湾(荆29)全长133km河段进行河道冲淤分析。应用1957年~1985年所测二十个测次共计951个固定断面资料进行冲淤量计算。计算分10000m~3/s流量下的基本河槽;30000m~3/s流量下包括一般边滩在内的河槽;50000m~3/s流量下的平滩水位下的河槽。在分析河道历年冲淤变化时,根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