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AMP-PKA-CREB信号通路在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诱导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C3H10T1/2成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3H10T1/2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cAMP-PKA-CREB信号通路抑制剂H89(1、2.5、5和10μmol/L),检测其对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影响;通过ALP定量和钙盐沉积试验分别检测H89对BMP9诱导C3H10T1/2细胞早期和晚期成骨分化的影响;经Western blot法检测H89对C3H10T1/2细胞中磷酸化CREB、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成骨关键转录因子Runx2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Wentern blot及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观察H89对经典信号通路BMPs-smad1/5/8的影响。结果随着H89浓度的增加,对BMP9诱导的C3H10T1/2细胞ALP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ALP定量和钙盐沉积试验结果表明,H89可明显抑制BMP9诱导的C3H10T1/2细胞早期及晚期成骨分化;H89可显著抑制BMP9诱导的C3H10T1/2细胞中磷酸化CREB、OCN及Runx2蛋白的表达(P0.05),与AdBMP9组比较,H89对经典BMPs-smad1/5/8信号通路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阻断cAMP-PKA-CREB信号通路可抑制BMP9诱导的MSCs C3H10T1/2的成骨分化,为BMP9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的变化,MTT法检测其生长状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分别采用成骨和成脂诱导剂对第4代BMSCs进行诱导分化,应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液检测其ALP活性、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RT-QPCR检测诱导0、7、14和21 d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碱性磷酸酶(ALP)及成脂分化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das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的表达变化。结果全骨髓贴壁法能成功分离培养BMSCs,传代细胞生长增殖迅速,以长梭形细胞生长为主,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第4代BMSCs分别经成骨和成脂诱导剂诱导后,ALP、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诱导7、14和21 d后,Runx2、OCN、ALP、PPARγ和FABP4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0 d(P0.05);成骨分化过程中,Runx2和ALP在第7天时表达量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OCN的表达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成脂分化过程中,PPARγ在第7天时表达量最高,FABP4始终高表达。结论 BMSCs具有易于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和经诱导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成骨和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变化,呈明显的时序性表达差异,提示分别在成骨与成脂分化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为BMSCs在骨、细胞和基因等工程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mBMSC)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乳鼠骨片法分离mBMSC,流式细胞术测定mBMSC表面特征性分子。以10-5 mol/L OGP10-14作用于mBMSC,以不含OGP10-14的成骨诱导培养基作为对照组,MTS法检测OGP10-14对mBMSC增殖的影响;茜素红染色评价OGP10-14对mBMSC成骨分化的作用;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OGP10-14干预下mBMSC骨分化相关因子β-catenin、RUNX2、BSP和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yclin B1、CDK2、c-my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mBMSC高表达CD29和CD90,低表达CD45和CD11b/c,符合BMSC的表型特征。与对照组相比,OGP10-14组mBMSC培养24、48及72 h时均促进细胞增殖(P <0.05)。茜素红染色显示,对照组部分细胞呈聚集生长,集落状,随诱...  相似文献   

4.
为了模拟体内成骨微环境,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一种调控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共培养新方法,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包埋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胶囊中的SD大鼠成骨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共培养过程中,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定量、定性分析以及钙化结节(von Kossa)染色等手段来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结果表明在体外微囊化共培养过程中,被诱导细胞的胞内ALP酶活性逐渐高于对照组的干细胞,接近于成骨细胞;ALP以及von Kossa定性染色证实被诱导细胞具有较高的ALP活性以及具有分泌钙基质的能力。微囊化成骨细胞和外部干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较好地模拟了体内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成骨微环境,促进了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体外定向分化;微胶囊膜将成骨细胞和干细胞进行了隔离,避免了两者的直接接触和可能的细胞交叉污染混合,同时利于分离目的细胞,这种微囊化共培养体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了一种安全调控干细胞体外成骨定向分化的工程化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控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a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囊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 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polylactide-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de,PELA]为囊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外黏附rhBMP-2内包封VEGF的微囊支架。经ELSIA法检测微囊支架在PBS中释放rhBMP-2和VEGF的浓度。将微囊支架加入bMSCs,于培养后第3、7、14天,MTT法检测微囊支架对bMSCs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微囊支架对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微囊支架于PBS中培养第2天rhBMP-2释放约60%,VEGF释放约3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囊支架对bMSCs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 05);培养后第14天磷酸化ERK1/2及ALP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第3和7天(P 0. 05),培养后第7天显著高于第3天(P 0. 05);培养后第3、7、14天磷酸化JNK及磷酸化p38表达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控释rhBMP-2及VEGF的微囊支架可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9-2双表达定向诱导多潜能干细胞C3H10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将C3H10细胞分为4组:BMP9-2、BMP2、BMP9和GFP组,将4种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C3H10细胞,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定量测定及钙茜素红染色,观察BMP9-2双表达对C3H10细胞成骨分化的定向诱导作用。结果 BMP9-2双表达能诱导C3H10细胞ALP的表达,其染色活性高于BMP2组1.6倍,BMP9组2.5倍,GFP组4倍;其BMP9-2双表达定量表达A520值在病毒感染后5、7、9 d均高于BMP2、BMP9和GFP组;BMP9-2双表达能诱导C3H10细胞钙盐的沉积,感染14 d后,钙茜素红染色可见钙化结节,其染色活性高于BMP2组1.4倍,BMP9组1.3倍,GFP组5.2倍。结论 BMP9-2双表达能定向诱导C3H10细胞成骨分化,其成骨活性强于单一成骨诱导因子BMP2和BMP9。  相似文献   

7.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有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但是,传统的静态培养和诱导方法并不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和成骨分化.实验通过考察和比较在孔板中静态及微载体动态培养条件下hAMSCs的扩增与成骨诱导,以建立集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诱导为一体的动态培养体系.将hAMSCs接种到Cytod...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神经分化,并探讨诱导微环境对其分化的影响及分化后的自发逆转现象。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采用改良神经元诱导液[Modified neuronal induction media(MNM)]定向诱导MSCs,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细胞表面标志。观察胎牛血清(FBS)浓度、细胞密度、MNM剂量、新鲜与使用过的MNM等不同诱导微环境对MSCs成神经分化的影响。结果 MSCs经MNM诱导后,6h即可见尼氏体,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随着诱导微环境的改变,MSCs成神经分化率及神经元表面标志表达亦发生改变,且分化后的神经元样细胞可自发逆转。结论 MSCs能够在MNM微环境中定向成神经分化,但诱导微环境的改变可以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影响MSCs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9,BMP9)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克隆、迁移、侵袭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AdGFP和AdBMP9分别感染3株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A109、KYSE150和KYSE180,并设不感染病毒的3种细胞作为对照,采用RT-PCR法检测AdBMP9感染的3株细胞中BMP9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MTT法检测病毒感染细胞096 h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平板克隆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并对3组ECA109细胞进行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 AdBMP9感染的3株细胞中BMP9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均明显提高。与AdGFP感染和未感染病毒的细胞相比,3种细胞在过表达BMP9后,增殖活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均下降(下降率达70%以上),且克隆细胞团明显变小;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AdBMP9感染的ECA109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上升,S期比例明显下降(P<0.05)。结论 BMP9可明显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克隆、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SD大鼠股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纯化BM-MSCs,并体外传代,流式细胞术和成骨诱导对其进行鉴定。取第3代BM-MSCs,分为2组:实验组用HGF(20 ng/ml)和bFGF(10 ng/ml)进行诱导,阴性对照组不加诱导剂,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白蛋白(Albumin,ALB)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的AFP和ALB蛋白的表达。结果第3代BM-MSCs表型标志和功能特性均符合MSCs的特点。BM-MSCs经HGF和bFGF诱导后呈肝样细胞形态。实验组细胞可检测出AFP和ALB基因mRNA的表达。实验组细胞诱导后第7天,AFP蛋白开始表达,第14天时表达降低,第21天时不表达;ALB于诱导后第14天出现表达,并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HGF和bFGF具有体外诱导BM-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向成纤细胞的分化是韧带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该项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共培养系统诱导分化MSC的可行性,并以此来构建体外韧带组织工程系统。一种丝增强明胶/丝素蛋白组织工程支架为MSC提供三维培养环境。三维共培养系统由正在培养的MSC/组织工程支架和Transwell小室中的韧带成纤细胞组成。实验对MSC上的成纤细胞的调节作用对进行了测定。两周后,共培养系统的MSC比非共同培养系统呈现较快的增殖和较高的DNA含量。MSC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支架上,并呈现出良好的生存能力。胶原蛋白量也在培养时间内大大增加。共培养体系的MSC,被证明通过表达韧带细胞外基质(ECM)的特异性基因——I型胶原、III型胶原、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Tenascin-C而分化为成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证实了合成的关键是韧带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研究显示,从成纤细胞释放出的特异调节信号在三维共培养系统中可以为韧带组织工程提高MSC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细胞传代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成软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不同代MSCs成软骨诱导后,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以及通过免疫荧光,RT-PCR测定特异性软骨细胞外基质aggrecan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成软骨诱导后,第2、4代MSCs表达aggrecan明显较第6、8代细胞高.结论 MSCs很可能由多种形态功能接近,分化潜能有略有差异的细胞组成;在成软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对此传代后成软骨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9,BMP9)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溶骨性骨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分为试验组(感染BMP9腺病毒)、空白对照组(未感染)及GFP对照组(感染GFP腺病毒),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BMP9及OPG蛋白的表达水平。将BALB/c裸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空白对照细胞)、GFP对照组(注射GFP对照组细胞)及试验组(注射试验组细胞),每组5只,均经胫骨贴骨注射,1×106个/(0.3μl·只),X片成像技术分析各组裸鼠溶骨区域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瘤体组织中OPG蛋白的表达。结果试验组MDA-MB-231细胞中OPG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GFP对照组(P0.05),仅试验组细胞中有BMP9的表达。试验组裸鼠胫骨瘤体直径及溶骨区域均明显小于GFP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组裸鼠瘤体组织中OPG的表达量明显高于GFP对照组(P0.05)。结论BMP9可抑制MDA-MB-231细胞溶骨性骨转移,可能是通过上调OPG/RANKL/RANK系统中OPG的表达而发挥作用。本实验为探讨BMP9在肿瘤骨转移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一种新型人工设计自组装多肽(RADA16)水凝胶作为三维培养支架评价MSCs成骨分化情况。将人骨髓MSCs培养增殖后接种到水凝胶中,在成骨分化培养液中进一步培养1~3周。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和存活情况;组织学染色检测MSCs ALP活性;半定量RT-PCR分析成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绝大多数MSCs在水凝胶支架内能够存活,呈纺锤样形态。诱导培养后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检测到ALP活性,在14天时达到峰值。骨晚期分化特异性基因BSP也有表达,且表达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自组装多肽水凝胶为MSCs的黏附生长及向成骨细胞分化提供良好的三维微环境,有望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骨形态发生蛋白/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复合人工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制备β- 磷酸三钙(β- TCP) 粉末的新工艺,研究了多孔β- TCP陶瓷(p - β- TCP) 的成型和烧结条件。检测结果表明,该材料的Ca/P 为1 .50 ,平均孔隙率为42 .3 % ,抗压强度为34 .8kgf/cm2 ,大孔孔径为400μm 左右,小孔孔径为5μm 左右,在生理盐水中有微量溶解,溶血、急性毒性和致热源性均在安全范围内。制得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与p - β- TCP 的复合人工骨(BMP/p - β- TCP) 。小鼠肌袋种植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异位诱导成骨能力。兔桡骨缺损(1 .5cm)的骨修复实验结果表明,BMP/p- β- TCP 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p - β- TCP 以及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p - HA,或p - HAP)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神经分化情况,以期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提供治疗方案。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乳鼠BMSCs,观察BMSCs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以其诱导BMSCs,观察BMSCs的神经分化情况,并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培养获得了较纯的BMSCs;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的环境中,诱导后72h,BMSCs胞体收缩成锥形或球形,细胞突起变细、变长,呈神经细胞的典型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部分细胞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和Thy1.1阳性反应。结论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可诱导BMSCs分化成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后,以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和尼克酰胺作为诱导剂进行诱导分化。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双硫腙染色及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ELISA法检测胰岛素含量。结果细胞诱导后逐渐聚集成细胞团,双硫腙染色呈砖红色,诱导后第14天培养液中可检测到胰岛素,第21天浓度较14d增高,高糖组[(21.5±1.6)μIU/ml]比低糖组[(18.1±2.5)μIU/ml]略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9(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hBMP9)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和U2OS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重组腺病毒AdBMP9分别感染MG63和U2OS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和AdGFP感染对照组,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ICC)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感染后两种细胞中hBMP9的表达水平;MTT和台盼蓝拒染活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Hoechst/PI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划痕愈合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ICC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途径中β-catenin的表达。结果AdBMP9感染的两种细胞中hBMP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AdGFP感染组(P<0.05);hBMP9表达的上调可抑制MG63和U2OS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依赖性(P<0.01),并使两种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β-catenin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hBMP9可能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途径活性,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9.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神经损伤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手段,但其来源困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以其所具有的诸多优点,为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BMSCs是否是通过作用于内源性的NSCs来促进神经修复,仍存在着争议。今采用海藻酸钙胶珠将NSCs包囊培养至一定大小的神经球后,再与BMSCs进行共培养,考察BMSCs对生长在海藻酸钙胶珠内的NSCs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探讨BMSCs移植治疗神经疾病与损伤的作用机理。共培养过程中观察神经球结构的变化;共培养结束后计算NSCs的增殖倍数,对增殖条件下共培养的NSCs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对分化条件下共培养的NSCs向不同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BMSCs可使生长于支架内的NSCs迁出细胞球,对NSCs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够明显影响NSCs的分化,使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增加3倍,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减弱1倍,而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BMSCs有可能是通过分泌某些因子增加了NSCs迁移及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去上皮羊膜及其浸提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上皮细胞的分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从胎儿四肢长骨分离BMSCs,扩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第3代(P3)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71和HLA-DR)的表达,并用4,6-乙酰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第4代BMSCs(P4-BMSCs)。机械法去除正常胎盘羊膜上皮,制成去上皮羊膜,并制备去上皮羊膜浸提液。将DAPI标记的BMSCs接种于羊膜上,设加或不加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类胰岛素1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羊膜浸提液诱导组及细胞爬片对照组,体外诱导培养后,采用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学法检测各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EGF-R和IGF-1-R的表达,并于诱导后第10天计算CK阳性细胞率。结果原代BMSCs呈典型旋涡状生长,P3细胞表达CD29和CD71,不表达CD34和HLA-DR。羊膜组和细胞爬片组BMSCs在加入EGF或IGF-1诱导后,表达EGF-R和IGF-1-R的时间较未加生长因子的对照组提前2~4 d,表达CK的时间提前2~6 d,单用羊膜组或羊膜浸提液组的表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第10天,单用羊膜或羊膜浸提液诱导组的CK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细胞爬片对照组(P<0.05);羊膜与EGF、IGF-1联合诱导组高于单用羊膜组(P<0.05);EGF诱导组高于IGF-1诱导组(P<0.05)。结论羊膜及羊膜浸提液、外源性EGF和IGF-1在体外均可诱导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羊膜可能主要通过其所含的细胞因子诱导BMSCs向上皮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