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大叶麻竹笋为原料,研究其在4种不同腌制方式过程中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VC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叶麻竹笋在腌制过程中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VC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腌制90d后,发酵性腌制和非发酵性腌制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87.01%和77.36%,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下降了98.17%和86.63%,VC的含量分别下降了71.29%和90.87%,粗纤维的含量分别下降了39.27%和45.01%。腌制样品中Ca和K的含量比鲜样品分别增加了26.00%和3.15%;P、Fe和Zn的含量分别降低了94.31%、62.53%和29.17%。  相似文献   

2.
腌制加工对麻竹笋质构和微观结构及色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腌制加工对麻竹笋食用品质的影响,以大叶麻竹笋为实验原料,研究麻竹笋的质构、微观结构和色泽等在腌制加工前后的变化,并比较不同腌制食盐质量浓度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腌制加工以后麻竹笋的硬度、凝聚性、咀嚼性等质构特性显著下降,不同腌制食盐质量浓度对硬度有显著影响,而对凝聚性和咀嚼性的影响不显著。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麻竹笋在腌制加工以后,细胞壁呈现出明显的皱缩,细胞间隙增大,部分薄壁组织细胞出现破损。与鲜样相比,腌制加工后麻竹笋的亮度L*降低,黄色度b*升高,总色差ΔE>2,说明腌制加工前后麻竹笋的色泽变化差异较大,可以从视觉上比较容易分辨。  相似文献   

3.
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质地变软原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叶麻竹笋为原料,研究其腌制过程中总酸、水分含量、NaCl含量、乙醇不溶物含量、原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与硬度的关系。同时,对样品腌制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硬度的变化与总酸含量、NaCl含量、乙醇不溶物含量、原果胶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密切相关。同时,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组织微观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麻竹笋腌制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以麻竹笋为原料,对其腌制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机酸及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63 d的腌制过程中共检测到7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8种有机酸及17种氨基酸。其中,苯酚类、酮类和烷烃类的相对含量随腌制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醛类、烯烃类和其他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则逐渐下降,醇类和酯类的相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4-甲基苯酚、2-戊基呋喃、己醛、4-羟基苯甲醛、芳樟醇等。乳酸、乙酸和丙酸在腌制后含量升高,柠檬酸等其余5种有机酸在腌制后含量显著下降,大部分氨基酸在腌制后含量都有显著降低。该结果将为麻竹笋腌制过程中风味品质的评价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9):140-143
研究了不同盐浓度(3%、7%、11%、15%、19%和23%)对腌制竹笋硬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63d后竹笋的硬度明显降低,且盐浓度越小竹笋硬度下降得越多。对一级动力学经典方程进行修正,建立了竹笋腌制加工过程中质构变化的动力学模型T=(T_o-T_b)×exp[-k×(t+t_a)]+T_b。通过比较动力学方程计算硬度变化的理论值与试验实测值,验证了竹笋腌制过程中的硬度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0.992 5)。所有盐浓度条件下动力学方程具有较高的线性拟合度(R~20.982 1),该模型方程能较好的描述和预测不同盐浓度下竹笋腌制过程中质构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大叶麻竹笋为原料,研究了其腌制过程中总酸、亚硝酸盐、V C、总黄酮、细菌菌落总数与食盐浓度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大叶麻竹笋硬度与果胶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总酸含量逐渐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出现峰值、V C含量和总黄酮含量逐渐降低、细菌菌落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原果胶含量逐渐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逐渐增加,硬度逐渐下降;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硬度变化与原果胶含量呈正相关、与水溶性果胶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一卤鲜鲈鱼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降解情况,分别于5个加工时间点对一卤鲜鲈鱼进行取样,分析总氮、非蛋白氮、蛋白组分、游离氨基酸、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卤鲜鲈鱼的总氮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而最终鱼肉中非蛋白氮含量上升了54.44%。SDS-PAGE分析显示,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均发生了降解,并且肌原纤维蛋白出现了聚集现象。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腌制36 h和脱盐24 h时出现下降,在腌制72 h和脱盐48 h后出现升高,最终鱼肉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增加了53.50%。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也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最终产品中其含量为16.15 mg/100 g,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应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PA)试验方法,研究了大叶麻竹笋在不同食盐浓度腌制条件下及腌制过程中的质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的硬度、咀嚼性、内聚性、弹性与回复性呈下降趋势,腌制食盐浓度越低,上述5个质地参数的数值降低的越多;黏着性呈上升趋势,腌制食盐浓度越低,其数值增加的越多。大叶麻竹笋TPA测试各质地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硬度、咀嚼性、内聚性、弹性和回复性可用于更好地评价腌制大叶麻竹笋质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竹笋、鲜红辣椒为原料,以感官评分和总酸值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并优化了竹笋糟辣椒产品的加工工艺和配方,并分析竹笋糟辣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含量、菌落总数、亚硝酸盐含量及pH值和总酸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竹笋糟辣椒的最佳配方为盐用量5%,腌制时间为6 d,白酒用量3%,竹笋与辣椒的质量比为1∶1(g∶g)。在发酵成熟(6 d)时,乳酸菌数对数值达到最大值9.8,菌落总数对数值和亚硝酸盐含量降到最小值,分别为3.1和0.48 mg/kg,pH 3.2,总酸含量0.757 g/100 mL。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豆角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干豆角为原料,添加适量的新鲜红辣椒一同发酵,研究干豆角的含水量及干豆角与辣椒的配比与其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游离氨基酸和VC含量的变化关系,并对不同样品进行动态的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干豆角腌制30d以后的亚硝酸盐含量最低,含量接近0;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含量在3.4%~4.0%;同时,感官得分高。干豆角的含水量以15%为宜,干豆角与新鲜红辣椒的比例以1∶3最优。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硬度与食盐浓度、温度、氯化钙和焦亚硫酸钠添加量、样品厚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腌制条件对样品硬度的变化都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食盐浓度越高、环境温度越低、氯化钙和焦亚硫酸钠添加量越大、样品厚度越厚,腌制大叶麻竹笋的硬度降低的越少。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褪黑素和紫外照射(ultraviolet C, UV-C)处理能有效抑制鲜切麻竹笋褐变、腐烂等品质劣变现象。本研究拟进一步探究两种处理方式对麻竹笋香气的影响。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 GC-IMS)对麻竹笋挥发性香气进行分析。结果:GC-IMS检测结果结合表明麻竹笋挥发性成分以醇、醛和酯为主。鲜切麻竹笋中鉴定出7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8种醇、9种醛、4种酮、9种烯烃、10种酯、3种酸和7种其他挥发性化合物。紫外照射和褪黑素处理显著抑制鲜切笋发酵过程并且改变挥发性酯的种类和含量,导致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乙酯、醋酸甲酯、丁酸丙酯明显积累。与单独紫外照射或褪黑素处理不同,联合处理可以提高反式2-丁烯乙酯、2-辛醇、3-甲基戊醇、丙酸含量,并抑制发酵过程中不良风味如对甲酚的积累。3-甲基吲哚、安息香醛、对甲酚、反式-2-庚烯醛可以作为判别不同处理贮藏麻竹笋的主要特征性标志物。结论:本文初步探究了褪黑素联合紫外处理对鲜切麻竹笋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鲜切麻竹笋保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5):173-179
研究了蜜制柠檬腌制过程中还原糖、柠檬酸、柠檬苦素、抗坏血酸(Vitamin C,V_C)、总多酚含量的变化,用1,1-二苯-2-苦基肼(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法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法测定蜜制柠檬腌制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对不同腌制时间的蜜制柠檬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还原糖含量在腌制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柠檬酸、柠檬苦素、V_C、总多酚的含量明显降低,腌制120 h后,柠檬酸、柠檬苦素、V_C、总多酚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2.73%、62.78%、59.21%、43.49%;蜜制柠檬的抗氧化能力在腌制前期明显下降,而在腌制后期趋于稳定,其中总多酚含量与DPPH值和ORA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感官评价得分随腌制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腌制48 h所得样品感官评价总分最高,但腌制24 h、48 h样品的感官评价总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均匀试验的方法来优化控制鹅肉腌制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时间、温度、盐浓度和不同金属离子)研究不同因素对腌制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通过均匀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16℃,时间2h,盐浓度12%,金属离子Zn2+的条件下,得到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71.38μmol/g。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常用的3种干燥方式对竹笋品质的影响,以鲜竹笋为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VF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和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 MD)3种干燥方式制备竹笋干制品,分析不同干燥方式下竹笋干制品的色泽、质构、复水能力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VFD的干制品的颜色最接近鲜笋,其硬度和脆度较小,复水能力较强。HAD和MD的竹笋干制品的色差值比真空冷冻干燥分别增加了1.5倍和4.3倍。MD制得的竹笋干制品硬度最大,为1 179.51 g,脆性较差,为8.47 mm,复水能力较弱,为3.91%。相比鲜笋,经过干燥加工后,竹笋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总酚含量均降低。VFD的竹笋干制品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略低于热风干燥,为4.67 mg/g,相比鲜笋降低了11.21%。而MD对竹笋的可溶性蛋白质破坏严重,相比鲜笋,减少了92.97%,VFD制得的竹笋干制品的总酚含量最高,略高于热风干燥,分别为7.23 mg/g和6.49 mg/g。3种竹笋干制品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总游离氨基酸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6.
食盐质量浓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叶麻竹笋为原料,研究不同食盐质量浓度对大叶麻竹笋腌制过程中pH值、总酸、水分、NaCl、乙醇不溶物(AIS)、Ca2+、Mg2+、硬度和组织微观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食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腌制后大叶麻竹笋的pH值,与硬度密切相关的AIS、Ca2+和Mg2+含量、硬度,细胞结构中的中胶层厚度等均增加,但其总酸和水分含量却降低。说明高食盐质量浓度腌制大叶麻竹笋,有助于保持其硬度,减缓其质地的变软。  相似文献   

17.
以麻竹笋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热风干燥过程中麻竹笋质构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麻竹笋各质构特性参数与水分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70,80,90℃的温度下干燥5h后,水分含量分别下降到1.39%,0.26%,0.06%;在3种温度下,麻竹笋的硬度、咀嚼性、回复性都随干燥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而弹性在干燥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热风干燥过程中硬度、咀嚼性和回复性的变化与水分含量的变化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关系(R2=0.840~0.918)。说明麻竹笋在热风干燥过程中的硬度、咀嚼性、回复性等质构特性逐渐下降且与水分含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盐渍海蜇加工过程中铝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鲜海蜇为原料,研究三矾工艺加工盐渍海蜇过程中铝的含量及其形态变化,为盐渍海蜇中铝的控制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溶液浸取法提取海蜇样品中不同形态的铝,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各形态铝的含量。结果在加工过程中海蜇的总铝含量逐渐增加,鲜海蜇、初矾、二矾、三矾海蜇中总铝含量分别为12.10 mg/kg、99.80 mg/kg、440.04 mg/kg、701.49 mg/kg;海蜇中铝的主要形态为无机态铝,有机态铝的含量较低,鲜海蜇、初矾、二矾、三矾海蜇中无机态铝占总铝的比例依次为70.83%、79.41%、86.16%、93.10%;无机态铝中大部分为沉淀态的Al(OH)_3,在海蜇样品中均占总铝含量的50%以上。结论采用传统三矾工艺加工盐渍海蜇,海蜇中铝的含量显著增加,其中铝的形态主要为无机态。因此,盐渍海蜇铝毒性的大小可直接用总铝含量来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一卤鲜鲈鱼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基团变化及安全性情况,本研究分别于5个加工时间点对一卤鲜鲈鱼进行取样,分析蛋白羰基含量、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菌落总数、亚硝酸盐、脂质过氧化值、生物胺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卤鲜鲈鱼的羰基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而蛋白的总巯基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呈下降趋势。鲈鱼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在腌制阶段上升,疏水性分别增加了15.06%和101.03%,并在随后的脱盐阶段下降,与腌制72 h相比,分别减少了24.85%和42.79%。菌落总数腌制阶段保持在(3.9~9.7)×10~3CFU/g范围内,但在脱盐阶段迅速增加,最终产品中菌落总数达到1.2×10~5CFU/g。亚硝酸盐含量和脂质过氧化值在腌制阶段分别增加了2.5倍和10.7倍,而在脱盐阶段基本不变。脱盐阶段生物胺含量上升最多的为组氨酸,但没有超过安全限量300 mg/kg。产品中各指标均符合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盐焗鸡生产工艺中腌制工序时间长、效率低的缺点,以冰冻鸡翅为研究对象,进行超声波辅助恒温动态循环腌制技术研究。考察了超声作用时间、超声波功率、腌制温度和盐水浓度等因素对鸡翅中Na Cl含量、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腌制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Na Cl含量、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均有明显影响。超声波辅助恒温动态循环腌制鸡翅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作用时间为60min,超声波功率为335W,超声腌制温度为50℃,腌制液盐浓度为6%。此条件下测得鸡翅肉中Na Cl含量为2.01%,游离氨基酸为94.35mg/100g,挥发性盐基氮9.31mg/100g。超声波辅助恒温动态循环腌制能促进食盐的渗透速率,缩短腌制时间,提高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利于产品滋味和风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