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不同碱金属氢氧化物(NaOH,KOH)为碱化剂,利用淤浆法合成CMC,对纤维素的碱化及羧甲基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为25%,纤维素达到最大的润胀,KOH质量分数在20%~35%,纤维素的润胀率出现平台区;同一质量分数下,纤维素在NaOH溶液中的润胀率和吸附碱量都比在KOH中高;CMC的取代度随NaOH用量的增加急剧增加,而随KOH量的增加较为缓慢;取代度相近时,羧甲基纤维素钾的耐酸性和耐盐性比羧甲基纤维素钠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皂角种子胶与氯乙酸的羧甲基化反应,主要讨论了原料用量,原料颗粒大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羧甲基化反应取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微晶纤维素的制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晶纤维素用途广泛,一般用做电焊条的辅料,粘合剂及试剂等。制取微晶纤维素的方法因原料不同而异,利用针织物的下脚料、稻草、木屑、竹粉等制取微晶纤维素,不但来源方便而且产品价格低廉。用针织物下脚料制取微晶纤维素每吨0.3~0.35万元,用木屑制取的微晶纤维素每吨仅300元,而且总纤维素含量差20%左右。 用旧棉花、稻草粉、木屑、竹粉等原料制取微晶纤维素的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甘蔗渣微晶纤维素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利用甘蔗渣浆粕制备微晶纤维素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交联、氧化、羧甲基化多重淀粉改性技术,制备了具有羧甲基、交联、氧化淀粉的交联氧化羧甲基化改性淀粉。研究了乙醇、碱液(氢氧化钠溶液)、氯乙酸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探讨了交联剂和双氧水用量对黏度及黏合力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解决了普通改性淀粉抗剪切稳定性差、不耐酸和盐、溶胀性差、透明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晶纤维素是天然纤维素水解至极限聚合度得到的一种聚合物,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及其他工业领域,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晶纤维素的制备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天然植物纤维原料制品,微晶纤维素在医药食品工业中具有先天的优势和独特的性质,是多功能的辅料[1]。国外微晶纤维素产品主要是以特殊等级的高α-纤维素含量的纯木材纤维素为原料,而国内传统采用棉为原料,其中棉短绒中纤维素含量较高,约在90%以上,是制备微晶纤维素的良好原料[2]。本实验主要探讨由棉短绒制备微晶纤维素的条件。实验发现脱脂过程中氢氧化钠浓度和脱脂时间有较大影响,最佳条件为20%氢氧化钠溶液室温下浸泡72 h,然后在90~95℃水浴温度下搅拌约220 min。脱脂后的棉短绒经过氧化氢漂白后直接用盐酸催化水解,水解过程中盐酸浓度、时间和温度对最终产物影响较大,结晶最好的条件为10%盐酸、90℃搅拌水解145 min。测试了产物的XRD,证明所得的产物有较好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8.
福建毛竹制备羧甲基纤维素及其结构和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毛竹为原料,经过四次加碱法制备羧甲基纤维素(CMC),并通过FTIR、XRD、TGA、SEM手段对原料与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CMC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精制毛竹5g,氢氧化钠6g,氯乙酸6g,乙醇质量分数为85%,第一次碱化温度为30℃,时间为90min,氢氧化钠加入量为总质量的80%;后三次碱化是在醚化过程中平均加入剩余20%的碱,醚化最终温度为70℃,醚化总时间为3h。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到的CMC的取代度为0.9137,黏度为37mPa·s。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淀粉渣的羧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马铃薯淀粉渣与氯乙酸进行羧甲基化反应的一般规律,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等因素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找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对产物性能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羧甲基化改性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施建军  丁明 《安徽化工》1998,24(4):26-28
本文对壳聚糖进行了羧甲基化水溶性改性,获得较好效果,并对制备中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改性制备的较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微晶纤维素具有独特的尺寸结构,其基质纤维素丰富价廉、可再生降解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天然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分支.微晶纤维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酸水解法和酶解法;微晶纤维素除在传统行业有广泛应用外,还在增强复合、生物医学和光电科学等新兴领域有重要应用.最后对微晶纤维素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和期待.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微晶纤维素(MCC)和改性微晶纤维素(MMCC)的用量对丁苯橡胶(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以及分别填充20phrMCC和MMCC的SBR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MCC和MMCC的用量都为20phr时,硫化胶有最大的拉伸强度,分别为15.3MPa和19.0MPa;填充MMCC的SBR复合材料的磨耗体积比填充MCC的降低了41%;填充20phr的MCC和MMCC的SBR具有相似的玻璃化温度。  相似文献   

13.
微晶纤维素胶体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微晶纤维素肢体的流变性质.微晶纤维素肢体为触变性流体,它的贮存稳定性、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优于羧甲基纤维素.按Ostwade幂方程式算出它的触变系数及按Green-Weltmann方程式算出它的时间融变系数和拆散触变系数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抗凝血硫酸化微晶纤维素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微晶纤维素(MC)为原料,采用氯磺酸-DMF硫酸化方法制备了具有抗凝血活性的硫酸微晶纤维素钠盐Na-MCS,并研究了以提高产物抗凝血活性为目标的工艺,即在常温条件下向原料MC中加入适量的浸润试剂DMF,并在真空下搅拌浸润;在盐水冰浴中制备氯磺酸-DMF酯化试剂;将适量酯化试剂加入已浸润的MC中搅拌反应;调节反应产物的pH值,在去离子水中透析,减压浓缩后真空干燥。  相似文献   

15.
By thermally treating a commercial cellulose in ethylene glycol, celluloses of controlled low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Pr = 1000 to 70, can be derived. Two general behaviors are observed in the range studied. At first, the depolymerization reaction is predominant down to a DP equal to 130. Beyond this level, the depolymerization process leads to extensive solubilization of the cellulose. The treated celluloses have been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ion, FTIR, TGA, elemental analysis and enzymatic hydrolysis. No chemical change of the cellulose could explain the two different behaviors. A physical modification in the form of depolymerization and destructuration is suspected.  相似文献   

16.
微晶纤维素的微细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各种纤维素材料及不同酸浓度水解制成的微晶纤维素的聚合度,并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结晶度、结晶形态、晶粒尺寸和颗粒大小;用透射电镜(TEM)观察颗粒形状和大小,发现不同纤维素材料达到平衡聚合度(LODP)的盐酸浓度略有不同;在酸水解过程中纤维素的结晶形态、晶粒尺寸和颗粒大小基本不变,而且用X-射线衍射及TEM测出的颗粒不是纤维素晶粒,而是微原纤。  相似文献   

17.
栗生灰黑孔菌多被用于产漆酶的研究,很少有利用其纤维素酶的报道。为了降低在纤维素水解中纤维素酶的使用成本,利用栗生灰黑孔菌发酵制备的粗纤维素酶液,以微晶纤维素为底物模型,研究粗纤维素酶液水解微晶纤维素的最佳pH、温度和最佳表面活性剂助剂种类及浓度,并对不同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的纤维素酶解动力学、紫外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纤维素酶水解微晶纤维素的最佳条件为pH 4.8,温度50℃,最佳表面活性剂助剂为吐温80,添加剂量为1.12mg/g底物;吐温80的添加可提高粗纤维素酶解的最大反应速度常数Vmax,降低米氏常数Km;表面活性剂改变了纤维素酶的紫外和荧光最大吸收峰,酰胺Ⅰ带和酰胺Ⅲ带的谱峰,可能通过与纤维素酶中的氨基酸残基发生反应影响了纤维素酶的结构,进而影响了微晶纤维素的水解反应。该研究为进一步降低纤维素水解成本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于420℃的盐浴温度下,在80 g水中分别加入1~5 g的微晶纤维素,进行了纤维素超临界水解产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的增大,还原糖和己糖含量均升高,但液化率下降,最大还原糖质量浓度为13.05 g/L,对应的己糖质量浓度为7.12 g/L,液化率50.6%,己糖产率为11.4%,电镜图片显示水解残渣的表面有大量的孔洞,同时形成了大量的球状颗粒.  相似文献   

19.
Pulverization and degradation are important pretreatment procedures in producing bio‐ethanol from cellulose. In this study,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MCC), a pure α‐cellulose, was degraded by γ‐irradiation. The averag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crystalline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radiation effect on the degradation of MCC. The results manifested that γ‐ray destroyed part of the chemical bond and hydrogen bond, leading to the degradation of cellulose and increasing of the reducing sugar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esult, radiation degrad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reductive carbonyl group. Meanwhile, radiation had slight influence on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s of MCC. Therefore, the radiation degradation procedure is expected to benefit the further proceedings such as ultrafine treatment and enzyme hydrolysis of cellulose.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3  相似文献   

20.
以TiCl4为原料,微晶纤维素为模板,制备了具有微晶纤维素特征形貌的纳米二氧化钛。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探讨纳米二氧化钛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500℃焙烧得到准球形锐钛矿纳米二氧化钛,粒径为15 nm;在700℃和900℃焙烧分别得到夹有金红石型的锐钛矿和红晶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并且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纳米二氧化钛晶型由锐钛矿逐渐转变成金红石型,其粒径增大,烧结加剧致使形貌变得更不规则。700℃焙烧产物在紫外光下对罗丹明B具有较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