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国时期先后作为首都和陪都的南京、武汉、重庆,同属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其时兴建的民国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吸收西方技术开展城市设计的先河。三地又依城市所处环境不同而保持了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这为当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合理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2.
声音生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声音记录语言,传递思想,与美学、文学、环境等有着广泛的联系,作为解码符号又可以转译建筑的语言,记录城市的地形学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与城市设计有着积极实际的指导借鉴作用。本文在追溯和吸收东西方在声音研究的脉络基础上探讨了声音生态的认识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闫彩虹 《山西建筑》2006,32(6):18-19
分析了西方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对建筑文化的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城市特色的价值及建筑背后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建设既要保持原有特色,又要避免千城一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也日益为人们关注,通过城市绿地建设来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体现地域特征是解决城市特色缺失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子长县植物园规划设计,运用建筑计划学的设计手法,结合人文自然地理环境,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园规划设计手法,希望这种方法对其他城市公园的地域性特色塑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区建筑是滨水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塑造具有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与滨水区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滨水区建筑景观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城市滨水区建筑景观的设计原则、滨水建筑的立面塑造、滨水建筑天际线的塑造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一线、二线城市都加快了地铁建设的脚步,地铁地面建筑如何与城市风貌相融合,也得到了建筑工程师的关注。地铁地面建筑在城市风貌中成为不容忽视的部分,是连接地上城市和地下轨道的重要门户,既要具有标识性、导向性,又要与周边的城市建筑风貌相融合。以北京老城区的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国内一些特色城市的地铁地面建筑风貌设计,探讨地铁地面建筑对老城区城市风貌的影响,提出地铁地面建筑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设计手法和思路,为城市地面建筑设计和建设提供实践经验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筑意"这一思想最早由建筑师林徽因提出,既富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质,又融合西方经典现代建筑理论,其价值历久弥新.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的困境,重拾"建筑意"理念,从建筑"形""意""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路径,对创造东方美学的都市图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走向自然的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祖刚 《建筑学报》2001,(10):18-21
作者提出,要进一步认识到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本质联系,继承与发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科学”(中国传统称其为营造)。文章着重从城市与园林、城市与建筑、建筑与园林三个方面论述了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整体性的“建筑科学”,强调今后应加强三者的联系,发展这一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建筑的存在,可以说是城市文化之魂生动的表达方式之一。一座城市的面积、平面、地理环境、或其人文景观,均包括在城市形态之中,但最重要的还是城市建筑。不过,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最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城市整体的设计。尽管如此,建筑在城市设计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焦燕  詹庆 《城市开发》2002,(2):32-34
本文作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5个城市72幢新建成的居住建筑进行了实地测量调研 ,发现5个城市的居住建筑外饰面普遍选择了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 ,没有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的不同而出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对调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居住建筑色彩作为城市环境色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加强规划与设计 ,力求体现地域特色 ,对居住建筑色彩设计与规划的实施应该进行法制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从"形势"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哲学和美学范畴入手,探索宇文恺对隋大兴的选址和布局。认为"举势以立形"和"聚形而展势"是宇文恺"规画"隋大兴的两个基本方面。揭示风水学说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基本精神与文化蕴涵,建议对中国传统的生命景观进行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而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本篇探讨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以地理景观研究作为基础规划南京古都风貌格局。  相似文献   

13.
卫红  刘保国 《中国园林》2012,28(2):100-102
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角度,探讨洛阳古代私家园林从源起到兴盛的主要原因:顺应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仰仗其富裕的经济条件,是洛阳私家园林类型丰富、地位重要、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2 000年的帝都陪京之位;四面环山,地形起伏,“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水环境;造园主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都使得洛阳私家园林的营造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随之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在新建筑层出不穷的同时,老旧建筑也开始不断的出现。结合本土文化、地域主义风格对老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成为了改善城市面貌、体现城市特征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如何在立面改造中发展地域主义广泛的涉及到地域文化传承、建筑技术与材料学,建筑美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意在结合...  相似文献   

15.
冯彦志 《华中建筑》2000,(2):119-122
文章论述了20世纪20 ̄30年代中国的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聚集于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为南京留下了200多座近代建筑,成为近代史上的优秀建筑范例。作者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及其特色,认为这一时间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只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中国营造学社先辈学者们所开拓的中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学术之路,指出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已经开创的文献发掘与遗迹考察相结合、关注法式制度层面的深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的外延层面,如历史建筑保护、旧城保护、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国乡土建筑考察与研究等诸多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胡建 《华中建筑》2006,24(11):66-70
秦汉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高台榭,美宫室”是人们对高大建筑的美抒发的非常浪漫的感慨,近年来,广州考古有许多重大发现让人震撼,南越国都城轮廓已大致出现,宽畅的宫殿、弯曲的御苑,坚固的水闸,以及王室墓葬遗迹,展现出汉代对建筑美学设计的要求和建筑时尚,反映了岭南文化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整数尺法是东亚早期的一种木结 构建筑设计方法,根据张十庆的研究,这种 方法也适用于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 好的唐代遗构佛光寺东大殿,其复原唐尺约 为29.6 cm。本文从整数尺法的角度对佛光 寺东大殿20 08年的实测数据继续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栋建筑当初可能曾以1唐尺 =31.46cm的营造尺尺长进行设计和施工, 同时还可能存在一个1/3唐尺的尺度模数。另 外,又因此唐尺尺长作用下本建筑材广刚好 为1唐尺,故本文所推测的设计方案在满足 整数尺法的同时,也是“材分制”设计方法作 用结果的重要例证。文章还深入挖掘了佛光 寺东大殿的建筑技术细节,对认识整数尺法 和材分制的古代建筑设计方法和丰富唐代尺 度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西三江县高定寨的考察,对高定寨民族特色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高定寨的空间形态特点、建筑形式及其演变是特定的地理环境、民族背景、社会制度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民族村寨的更新要延续村寨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点,更要注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中国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研究概况;介绍了中国建筑节能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制约节能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建筑围护结构外保温的八大优点;指出了在今后10a~15a间是中国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成熟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普及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