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外焦平面阵列非线性响应的分析和计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分析了导致红外焦平面阵列响应非线性的各种因素;并以HgCdTe红外焦平面阵列为例,以量子效率与入射光子波长的相关性为基础,计算了在准理想条件下探测器响应的非线性量;结合非均匀性校正,计算了在给定区间定标后的非线性大小;还对实际应用中一例非线性响应所导致的焦平面阵列的非均匀性剩余误差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响应非线性的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提出了一种定量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响应非线性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获得探测器输出电压与辐射到光敏元上的辐射通量数据,进而进行曲线拟合,得到了红外探测器的响应非线性曲线——“S型曲线”,并且尝试建立了它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基于这种非线性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校正思路——基于光敏元响应非线性的非均匀校正方法。这种校正思路较现有的温度定标校正算法更忠实于光敏元的真实特性,因而能达到更高校正精度。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根据响应非线性曲线进行校正的精度能提高到两点校正算法的3倍左右。  相似文献   

3.
红外焦平面阵列二元非线性的非均匀性理论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屈惠明  陈钱 《电子学报》2008,36(11):2150-2153
 非均匀性校正是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质量提高的关键,在现有一元线性理论模型局限下,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非均匀性校正难以获得校正精度的提高.本文通过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成像机理及其成像过程理论分析,推导了影响探测器响应及其非均匀性的主要因素,首次建立了红外焦平面阵列二元非线性的非均匀性理论模型,通过实验测试及其统计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该模型能在较宽红外辐射和环境温度范围内准确预测红外焦平面阵列响应曲线及其非均匀性,比原一元线性理论模型更全面准确地描述了红外成像非均匀性影响因素及探测器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介绍HgCdTe、IrSi、Ce_xSi_(1-x)/p-Si和GaAs/AlGaAs多重量子阱长波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红外焦平面了列为代表的第二代红外探测器军事应用不断扩大,民间应用日趋活跃,其结果使产量增加,市场扩展,降低红外系统价格,并可加速新型成本和高性能红个焦平面阵列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PtSi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PtSi肖特基势垒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国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薛联  袁祥辉   《电子器件》2007,30(6):2284-2287
红外焦平面阵列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和评价是研制、生产和应用阵列的基础.由于焦平面阵列的像元数太多,所以测试复杂且计算繁琐.基于虚拟仪器技术构建的红外焦平面阵列测试系统,能完成焦平面阵列的特性参数定量测试和成像实验.在大幅度降低测试成本的同时,系统还具有易于扩展、升级和修改的优势,从而为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研制提供了有效的测试与实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一种考虑红外焦平面器件非线性响应的非均匀性校正方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针对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元响应具有非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易于硬件电路实现的、考虑探测元响应非线性的非均匀性校正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校正参数少,易于硬件实现并且校正性能优于多点校正法和基于多项式拟合的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9.
红外热像仪的研制离不开各种图像处理算法的设计、仿真和优化;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和可编程多模式驱动技术,开发了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动态仿真系统软硬件平台;利用这一平台,通过图形化软件编程, 可进行多模式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各种图像处理算法的动态仿真,实时验证其成像效果,及时进行修改和优化。工程应用实践表明:系统对盲元检测与补偿、非均匀性校正和直方图修正等算法的验证与优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系统为红外热像仪设计仿真、算法的适用性和实时性验证以及算法的优化提供了灵活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11.
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空间采样效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空间采样效应会对红外图像效果产生影响,为提高仿真红外图像的置信度,在信号注入仿真中需要对采样效应进行模拟。通过深入分析空间采样效应机理,建立了采样效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分辨率的变换过程。利用基于图像像素处理的方法从空域上对红外仿真图像叠加空间采样效应。仿真实验表明,叠加了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空间采样效应的红外仿真图像置信度明显提高,可作为重要环节提高红外成像仿真整体的置信度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的设计和SPICE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出电路是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核心部件之一,对电路进行SPICE模拟是验证电路的重要手段.针对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的微测辐射热计(VOx)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特点,提出了相应CMOS读出电路的设计方案,并用PSpice 9.2给出了4×4 CMOS读出电路的实现和精确的模拟结果.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是适合微测辐射热计非致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读出电路一种较为理想的形式,同样也适合于大阵列(如160×120和320×240)的CMOS读出电路.  相似文献   

13.
IRFPA非均匀性校正数学机理与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红外成像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阐述了红外焦平面阵列(Infrared Focal PlaneArray,IRFPA)非均匀性校正辐射定标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属于函数插值或拟合的数学机理,给出了适于工程应用的相关非均匀性校正算法。同时,为了克服实际工作中研究设备不足等条件的限制,详细研究了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的仿真技术,给出了有效的仿真算法。该仿真技术能够有效地满足实际工程中对非均匀性校正算法的验证与评估要求。  相似文献   

14.
红外焦平面器件温度循环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红外焦平面器件的可靠性是目前制约焦平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因素,而器件在温度循环条件下导致的衬底断裂、In柱脱开等问题又是影响器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温度循环下的可靠性问题是由器件组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热应力造成的,为保证器件在温度循环或温度冲击条件下的可靠性,就必须使器件衬底内部和互联In柱所承受的应力在其断裂强度之内,对器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是适用于中等规模器件提高温度循环可靠性的主要方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思路,结合某红外焦平面器件,采用有限元软件仿真方法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范宏波  李志广  杨帆 《红外技术》2002,24(6):54-57,72
通过对线阵焦平面成像系统失效元产生及影响的分析,说明失效元补偿的意义;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自动检测及补偿方法,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对实际的热图像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简洁可靠,并且易于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红外焦平面技术是从探测器起所有信号处理都在数字域完成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红外焦平面技术。通过将模拟-数字转换器(ADC)集成到读出电路中实现数字读出,配合数字传输和数字图像处理形成数字化红外焦平面技术。通过中波640×512数字化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读出电路、成像组件以及数字化红外焦平面热像仪的设计和测试,表明数字化红外焦平面技术具有接口简单、高抗干扰、高通道隔离度、低读出噪声、高传输带宽、高线性度、高稳定性等特点,是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核心部件是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综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非制冷IRFPA的探测原理、发展历史和现状。它们是:热敏电阻型、热释电型、热电堆型、二极管型、热-电容型非制冷IRFPA和应用光力学效应的非制冷IRFPA、基于法布里-珀罗微腔阵列的非制冷IRFPA。  相似文献   

18.
双波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3~5μm/8~12μm双波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究在结构设计,芯片制备,精密拼接,互连及测试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报道了2×144元探测器与CCD读出电路的互连结果,组件的性能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传感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一种制导用的成像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国产64元线列InSb焦平面阵列,卡塞格伦光学系统和一维摆动扫描方式,扫描效率超过60%,帧频为50Hz,每帧像素为64×64,体积小、质量轻,可装在成像导引头的陀螺稳定平台上。  相似文献   

20.
A theory on the high-frequency nonlinear response of a double-well nanostructure in a constant electric field has been developed. Such a structure is the next simplest in form after a single-well structure (a resonant-tunnel diode) but less complex than a superlattice with a one-band “Stark ladder.” By solving the Schrödinger equation numerically, the polarization current over wide ranges of frequencies and fields, including high fields, is found for model and real structures. It is shown that the response of a double-well nanostructure is much higher (by one or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than that of a resonant-tunnel diode. A new optimal mode of generation, similar to that based on interlevel transitions in a coherent laser, is predi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