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行风  汪云甲 《金属矿山》2011,40(1):132-135
准确、可靠地模拟和预测煤矿区土地利用演化,是矿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措施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元胞自动机模型(CA)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和预测方面的优越性能,将CA模型引入了矿区土地利用演化的模拟和预测。但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和一般区域不同的方式,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是影响土地利用演变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基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从影响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出发,建立了采煤驱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演化EMMLCA模型,以实现矿区土地利用演化的模拟和预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EMMLCA模型对潞安矿区土地利用演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能够为矿区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铜陵市为例,分析了其在1996—2004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程度变化,并通过主成分和多元回归分析指出短期内影响铜陵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城镇化、农业发展等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3.
铜陵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铜陵市为例,分析了其在1996-2004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程度变化,并通过主成分和多元回归分析指出短期内影响铜陵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城镇化、农业发展等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1996年详查数据和2006年土地更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浙江省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38个自然及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浙江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3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于城乡交界带土地的特殊地理区位,使得城郊土地成为城市外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焦点。本文首先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关系,然后从信息熵角度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优劣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淮北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城乡交界带土地的特殊地理区位,使得城郊土地成为城市外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焦点。本文首先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关系,然后从信息熵角度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优劣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苏省如皋市199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分析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结果,该市土地利用总体上呈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小和居民点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通过建立的如皋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得到其2010年和2020年两个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这可为如皋市“十一五”土地规划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统计方法与GIS技术,综合考虑9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和6个候选影响因子.根据其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空间化处理.通过分别构建不同聚合规模上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驱动模型,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尺度规模效应.研究表明:不仅模型的解释能力会随聚合规模发生变化,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也随研究尺度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呈现出显著尺度依赖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湛兰  周勇  徐艳 《资源与产业》2008,10(2):93-97
本文以1998-2004年荆州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因此,今后荆州市的发展一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淮南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目前资源环境监测的热点之一。选取淮南矿区1987年,2000年,2010年3期TM影像为数据源,经过一系列数据预处理后,采用近似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分类,并对矿区23年间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动态变化率等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最后研究了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矿区水体和建筑用地扩张迅速,耕地面积以年均1.09%的速度减少。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工矿业发展、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是碳排放的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土地集约利用作为转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的重要手段,理清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京津冀地区2002-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碳排放核算基础上,运用标准差椭圆法、脱钩理论、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时空演变、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标准差椭圆分布格局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土地集约利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62%的城市碳排放量已出现下降趋势;(2)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已处于较为理想的强脱钩和弱脱钩状态;(3)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较为显著,交互后均优于单因子影响力,其中经济投入水平与土地投入水平因素的交互影响程度最高,土地投入水平内部因素交互后驱动作用最弱。研究结论: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已处于较为理想的强脱钩和弱脱钩状态, 在未来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影响碳排放增长的高驱动因子与一般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的矿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在榆神府矿区土地荒漠化发展变化中的相对作用,采用1989,2002,2011年3期TM遥感数据,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因素在矿区土地荒漠化发展变化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通过建立NDVI(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Albedo(地表反射率)的空间关系,结合典型区分析,可将榆神矿区荒漠化程度分为5种类型;2矿区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带性显著,以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接壤带为界,矿区西部荒漠化程度较重而东部荒漠化程度较轻;3研究期矿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减少,1989—2002年间减少了39.7%,2002—2011年间减少了27.7%,荒漠化程度呈逆转趋势;4荒漠化变化在空间上差异较大,矿区西部荒漠化明显逆转,东部荒漠化程度呈现逆转—发展的趋势;5人类活动、气候因素决定了本区荒漠化演化方向,其贡献率分别为62.16%,14.18%。研究结果表明,推行保水采煤技术、禁牧及植树造林等是抑制本区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郭海林  刘娟 《资源与产业》2017,19(2):96-102
在介绍CLUE-S模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CLUE-S模型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的改进,以及其他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述,并对CLUE-S模型的应用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分析。根据现有CLUE-S模型存在的缺陷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预测对模型提出的需求,探讨CLUE-S模型的发展方向,为今后我国对CLUE-S模型的研究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1)目前CLUE-S模型中参数ELAS的设置主要依靠专家知识,今后的研究中,参数设置应更具科学性;2)如何将多个案例研究联结为一个可代表区域空间异质性的网络,将地方尺度和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联系起来,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主题;3)如何考虑经济政策、市场导向等人为驱动因子的量化,也是以后发展CLUE-S模型的一个重要方向;4)CLUE-S模型中,将基于系统的方法与面向决策者的研究等模型结合起来,可更进一步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多尺度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薛建春  蔡松 《金属矿山》2011,40(10):148-150
利用平朔矿区3个时相的TM影像数据,结合矿区土地利用的实际特点,划分了耕地、林草地、工业及住宅用地、水域、交通用地、待复垦地和未利用地7种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并研究了平朔矿区土地利用中灰色建模的方法以及求解过程。预测结果表明:矿区耕地逐渐下降,到2023年预计耕地面积18 173.21 hm2,占矿区总面积的45.4%;同时由塌陷地和排土场形成的待复垦地逐渐增多,预计2023年将达到3 849.62 hm2。因此,应该加大土地复垦的力度和进度,促进已复垦地尽快转为耕地,协调生产建设和生态建设对土地利用的改变速度,保证矿区各类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湖北省黄石市近9年来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并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提出对黄石市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鄯善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鄯善县1996~2005年统计数据结合调查数据,对鄯善县1996~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加以分析,对研究区9年间土地类型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建立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并运用DPS统计软件对13个驱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13个与各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相关性系数,进一步分析这些驱动因子与土地类型变化的关系,为鄯善县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重庆市南岸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点和引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显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政策等因素是南岸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体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气候和碳循环变化的重要原因。煤炭开采造成矿区农用地非农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改变碳汇量/价值。本文以平朔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年建矿以来的七期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定量研究了矿区不同发展阶段碳汇量/价值变化,并基于2013年、2018年两期数据,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矿区土地利用及碳汇量/价值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平朔矿区自开采以来的32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大量耕地和草地被转化成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等,与开矿初期相比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39.16%和58.32%,采矿用地、建设用地、裸地面积则分别增加了3.19倍、1.29倍、5.57倍;②1987~2013年碳汇量呈下降趋势,由132.38万t下降为120.85万t,碳汇价值由67 248.83万元下降为61 390.50万元,2013年以后至2018年分别增加到124.03万t和63 009.33万元;③未来10年平朔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耕地、建设用地及裸地面积略有减少,林地、采矿用地面积略有增加;预计2023年和2028年矿区碳汇量分别比2018年增加0.50万t和0.70万t,碳汇价值分别增加254.79万元和355.84万元,矿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