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色冶炼》2009,(1):76-76
一种有色金属镍的提炼技术,也是废催化剂回收综合利用的处理技术,其特征是:从含镍的废催化剂中回收镍,不采用常规的成本高的化学法和电炉法。采用熔融法,把废催化剂、熔剂、焦炭按一定比例混合,投入熔炉中熔炼。熔炼的温度为1400~1800℃。可以采用单一的熔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炉还原熔炼法,从含镍催化剂中回收含镍>80%的镍铁合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废催化剂的综合回收,提供了一项可行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
<正>专利申请号:CN201310412239.5公开号:CN103436703A申请日:2013.09.11公开日:2013.12.11申请人:株洲金鼎高端装备有限公司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氧侧吹还原熔炼转炉,该熔炼转炉包括进料系统、还原冶炼系统、出料系统和废烟气回收系统,所述进料系统包括横向轨道、纵向轨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纵向轨道上的进料仓;所述还原冶炼系统包括减速机、托轮、齿轮、进料口、放料口、保温层、加热装置、温度探测器、烟气出口和炉  相似文献   

4.
采用可控温电热碳管炉为还原熔炼设备,对红土矿还原熔炼生成镍铁的生产过程进行实验模拟。对反应温度及炉渣碱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单因素变化实验考察,得到了其对镍、铁及硫氧化物还原效果的影响趋势,并提出的最佳控制条件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中研究了含镍、铜、钴低的镍磁黄铁矿的处理方法。介绍了氧化焙烧—电炉还原熔炼粒铁、镍铁的试验装置、试验方法及原理。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该工艺流程简单,技术上可行,具有焙烧烟气可制酸,金属回收率高,炉渣可以利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熔炼硅锰合金时,锰和硅是从随着炉料熔化而不断形成的初始炉渣熔体中还原出来的。为使还原过程顺利进行,熔体的粘度和导电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这些特性是有很大的科学实际意义。对于在硅锰合金冶炼过程中形成的炉渣熔体研究得很不够,有关其物理-化学性质的  相似文献   

7.
卡尔多炉渣含有大量高熔点难熔物料,直接返回转炉处理对现有系统扰动大,返回量受限,堆存量逐年增加。本文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方法探索卡尔多炉渣高效、低成本处理工艺。首先采用热力学计算得到熔炼卡尔多炉渣时主要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与时间的关系,表明温度在750~1 500℃、以粒煤为还原剂、石灰石为熔剂的条件下,各主要反应均能发生,最终得到铜镍合金和硅酸钙渣。在此基础上,结合卡尔多炉渣中不同元素还原性的差异,利用粒煤作还原剂,在直流电弧炉中选择性还原熔炼卡尔多炉渣,获得合格的铜镍合金和弃渣。试验结果表明:在熔炼温度1 420℃、还原剂用量10%、熔剂率15%、沉降时间60 min条件下,获得高品位铜镍合金,合金品位均大于90.00%;铜、镍回收率均大于98.50%,炉渣中镍、铜含量分别降至0.15%、0.32%,实现了一步从炉渣中提取有色金属。本研究有利于提高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率,为直流电弧炉熔炼卡尔多炉渣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广泛采用反射炉还原熔炼废铅蓄电池,由于废铅蓄电池中含有25%的硫酸铅,使还原温度高达1208℃。反射炉烟气中主要成分是氧化铅和煤尘等,氧化铅尘的粒径一般在  相似文献   

9.
采用草酸作为浸出剂提取废FCC催化剂中的钒,主要考察了浸出条件对钒、硅和铝浸出率的影响,在浸出时间240 min,浸出温度95℃,草酸浓度2 mol/L条件下,钒浸出率大于70%。将浸出后的废FCC催化剂渣和钢渣混合作为原料制备地聚合物,并测试其钒毒性浸出浓度。结果表明,将废FCC催化剂渣制备为地聚合物后,钒毒性浸出浓度升高,且固定率下降。通过XPS对废FCC催化剂中钒的存在形式和反应过程的变化进行分析,在制备地聚合物过程中废FCC催化剂中的V2O5转变为NaVO3,使地聚合物中的钒主要以VO3-阴离子形式存在。因此,废FCC催化剂中的钒只能通过物理封装被地聚合物固定,且固定率与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呈正相关。在浸出过程中应同时控制减少硅、铝的浸出,使制备的地聚合物产品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从而提高地聚合物对钒的物理封装效果,使毒性浸出达标。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言 镍铜转炉渣是提钴的原料之一。因为它含钴品位比较低,所以无论采用那种方法进行处理时,通常都必须选择适当的工艺方法先行制备钴的富集物,为下步提纯工序提供高品位的钴精矿。从制备钴的富集物形态而言,工业上曾采用过的工艺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富钴转炉渣电炉还原熔炼制取钴合金法;二是鼓风炉还原硫化熔炼制取钴  相似文献   

11.
《有色冶金节能》2009,24(1):81-82
本发明一种熔池熔炼直接炼铅的方法及装置,将高铅渣熔体通过溜槽直接流入底吹熔池还原炉中还原;底吹熔池还原炉内从底部或底侧部用气体喷枪向熔体供入氧气和天然气或氧气和煤气;从底吹熔池还原炉加料口向还原炉中加入炭粒;高铅渣熔体经底吹熔池还原炉还原后产出粗铅、烟气和终渣,装置包括熔池熔炼氧化炉,熔池熔炼氧化炉的出渣口通过溜槽与底吹熔池还原炉的进渣口相连,  相似文献   

12.
日本炼镍厂主要是处理新卡列多尼亚氧化镍矿、西里伯岛的一些氧化镍矿以及加拿大的含镍12%的硫化铜—镍精矿。日本处理氧化镍矿并提取镍所采用的几个工艺流程是: 1.镍锍转炉吹炼所得的镍高锍直接电解或镍高锍焙烧、氧化亚镍还原熔炼、阳极镍电解(可以得到一般的或高纯的电解镍和镍盐); 2.鼓风炉还原熔炼成镍铁再精炼; 3.氧化镍矿回转窑还原熔炼成镍铁,即所谓的粒铁法; 4.氧化镍矿电炉还原熔炼成镍铁(新卡列多尼亚所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富氧侧吹氧化熔炼+炉渣集中还原”周期性作业处理二次镍精矿生产金属化镍锍工艺可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集中还原处理后渣含镍由7.63%可降至0.66%,产出金属化镍锍(Ni+Cu≥76%,Fe<3%,S:16%~20%),达到了二次镍精矿的短流程“熔化、除铁、降硫”的目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氧料比10~45 Nm3/t精矿,还原剂率为0.5%~1%。“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渣集中还原”周期作业方式可产出金属化镍锍,明显提高镍阳极板成材率,大幅提高热利用率、生产效率和产能,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在对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熔炼烟气及其SO2浓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低浓度SO2烟气处理工艺,认为采用一转一吸与有机胺吸收解吸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熔炼烟气SO2,在技术经济,保护环境方面更具合理,也可应用于铜、锌、镍、锡等重有色金属废料回收火法冶炼低浓度SO2烟气治理。  相似文献   

15.
镍闪速熔炼过程中,由于闪速熔炼为强氧化熔炼过程,反应物在反应塔空间内氧化时,生成大量金属氧化物,后期通过硫化置换反应、造渣反应从而达到低镍锍与炉渣分离的目的,当炉渣中含有大量高价态金属氧化物或反应塔反应不完全时,导致贫化区低镍锍与炉渣分离差,黏渣层厚度大,或出现炉渣与低镍锍完全分离不清,导致渣中有价金属损失增大,同时低镍锍排放困难,对炉窑安全运行产生风险,因此,控制黏渣层的厚度对闪速炉的安全运行、渣含有价金属指标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炼铅鼓风炉熔炼的技术经济指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造渣过程有关,如炉子的生产率与焦耗决定于炉渣的熔点;氧化铅的还原反应系在炉渣介质中进行,铅的熔炼回收率和铅在炉渣中的损失与这一过程进行的完全程度和炉渣的粘度、比重以及相间界面张力等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此外,炉渣还是捕集和回收伴生有价金属锌的主要手段。这一切均与渣型的正确选择紧密联系着,从而使炉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镍、钴、铜重金属的渣料,均需通过鼓风炉硫化还原熔炼以回收其中的镍、钴、铜等金属。鼓风炉烟气含 SO_20.8~1.0%,每天排出二氧化硫量  相似文献   

18.
正RKEF是目前国内外红土镍矿冶炼镍铁普遍采用的一种成熟工艺,该工艺的核心工序为干燥—预还原焙烧—电炉熔炼—精炼。作为一个长流程的火法工艺,其最大缺点是能耗大,通过对该流程主要工序的能源消耗情况分析,得出主要的能源耗消耗在回转窑和电炉工序。其中未被有效利用的能源主要集中在回转窑烟气余热、电炉烟气余热和电炉渣余热,占总能耗的35%以上。本文结合中国恩菲设计的镍铁厂余热利用方案进行分析,探讨适宜RKEF工艺的余热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瓦纽科夫炉中熔炼铜镍的硫化物原料。在瓦纽科夫炉中含铜炉渣贫化过程中硫化剂的应用。阳极材料的成分和生产阴极铜的经济指标。铜阴极基板中杂质非均匀性分布的评价。固碳还原镍的氧化物。铜的氧化吹炼除镍的热力学。镍的氧化物一硫物熔体结晶产品的相组成。负压条件下炉子部化件的水冷却。磁黄铁矿精矿热压浸出后矿浆浓缩特点和性质的液流学。处理氧化铜原料的离子交换-萃取工艺。在沸腾层中焙烧含铋的贫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石化行业对加氢催化剂的需求量逐年递增,每年报废的加氢催化剂量也与日俱增。废加氢催化剂中含大量有价金属,其循环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针对废加氢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的工艺主要分为湿法、火法和火法湿法联合工艺3大类。详细综述了近年来废加氢催化剂回收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主要过程、原理及其优缺点。针对传统回收技术的不足,提出采用火法还原熔炼将废加氢催化剂中的有价金属富集,并采用湿法工艺处理多金属合金的技术流程。本文对废加氢催化剂回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