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角膜塑形镜是反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晚间配戴角膜塑形镜,改变角膜中央曲率,降低配戴者角膜表面屈光度,暂时性的降低近视度数,使视力恢复,进而达到矫治近视。虽然角膜塑形镜降低屈光度的效应是短暂的,但长期戴镜后对近视发展的控制效果显而易见。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用  相似文献   

2.
<正>角膜塑形镜(Ortho-K)是一种设计特殊的硬镜片,也是目前临床上控制近视度数进展的常用手段。原理是通过“逆转几何”设计(镜片中央平坦周边陡),以机械压迫或按摩的方式使角膜中央曲率半径变大,从而减少角膜屈光力。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普力度的增强,大众了解到更多有关近视眼病的知识,愿意验配角膜塑形镜的人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微言博议     
正专家在线︱答疑解惑李莹协和医院近视矫正专家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生角膜塑形镜能否彻底治愈近视?不能,近视眼的眼球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包括眼轴变长、视网膜变薄等,高度近视这一变化更加显著。目前没有任何医疗手段可以彻底治疗近视,角膜塑形镜和激光手术只是改变了角膜的曲率,从屈光度的改变来看,可以说是"治愈"了近视,但从眼球的整体结构看,都无法达到治愈近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大小不同角膜塑形镜是硬镜,直径小于"黑眼球";隐形眼镜是软镜,直径较大,覆盖整个"黑眼球",影响泪液的流通。年龄软镜不适合18岁以下的用户使用,但角膜塑形镜8周岁以上即可配戴。能否阻止近视度数发展角膜塑形镜不但可以矫正近视,还可有效防控近视度数的增长。而一般的隐形眼镜只能矫正近视度数,  相似文献   

5.
<正>角膜塑形镜是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角膜中央部分曲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可逆性降低部分近视度数[1]。有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虽不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但泪膜稳定性下降[2~3]。通过长期验配数据和众多研究显示,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确有延缓作用,由此,角膜塑形镜成为临床上矫治近视和防控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之一[1,4~6]。由于验配塑形镜的青少年增加,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节省就诊时间,同时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笔者通过问卷式调查,发现家长担忧及困惑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解决,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通过角膜塑形术改变角膜形态,从而暂时矫正眼屈光不正以及延缓近视发展速度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已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近视管理手段。但是,验配角膜塑形镜有诸多的注意事项需提前了解,只有正确认识角膜塑形镜,方能作出最佳判断。  相似文献   

7.
<正>角膜塑形术是应用角膜塑形镜进行屈光矫正的过程和方法,能够暂时性降低角膜中央区屈光力,减小近视屈光度数,从而提高裸眼视力的屈光矫正方法,部分临床研究也证明了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展,但是角膜塑形镜作为"接触镜"之一,与人眼直接接触,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伴随着安全性方面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的"国病"~([1]),如何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预防及控制近视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越来越多,近年来光学矫正聚焦于促进中周区视网膜近视性离焦,提高视觉质量以及促进调节机能等方面,其中角膜塑形术是最受瞩目的视光学技术~([2])。本文就角膜塑形镜的材料、品牌、设计、控制近视原理、近视控制效果和目前的验配方法做综述。希望对初涉入和即将涉入此领域的  相似文献   

9.
角膜塑形术是近几十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手法,通过配戴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来增大角膜表面曲率半径,达到减低角膜屈光度,从而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远视力的目的。 OK镜治疗近视的基本原理 May博士认为,角膜Bowman氏层的胶原纤维可以随意弯曲,但不会伸缩。当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时,可发生角膜曲率的变化或再分布,有球面化的倾向。如果镜片按照角膜中央的曲率值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呈不断上升且低龄化趋势,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严峻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1]。诸多近视矫正手段中,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 OK镜)能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增长速度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2],但临床上仍有各种并发症发生,其中角膜上皮点染是发生最多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一例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出现角膜上皮点染的病例,来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造成角膜上皮点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视网膜周边离焦理论的提出使得角膜塑形镜(以下简称“OK镜”)和减少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框架眼镜(以下简称“离焦镜”)迅速在国内外眼视光市场上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近年来,我国有不少配镜机构对配戴OK镜后仍有残余近视度数的中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采用“夜戴OK镜叠加日戴离焦镜”的方式来矫正和控制近视。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在控制青少年近视方面所起的疗效,本文选取了10~18岁的近视患者113例(226眼),其中研究组63例(12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50例(100眼)配戴框架眼镜,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年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及眼轴的变化。最终分析得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裸眼视力明显提高、等效球镜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眼轴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眼轴长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角膜塑形镜在治疗青少年近视方面疗效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3.
OK镜与RGP     
众所周知,OK镜(Orthokeratology)与RGP都属半硬性角膜接触镜,都是由同一种半硬性高透氧的隐形眼镜材料制成,但由于两者的设计和加工工艺的不同,使两者的适用范围及矫正效果有所不同。 角膜矫形接触镜即俗称OK镜,是一种特制的RGP半硬性角膜接触镜,OK镜是通过压力增加近视眼患者的角膜曲率,减少角膜屈光度,从而达到塑形角膜,提高视力,降低屈光度的目的,亦称“角膜塑形术”。OK镜的四弧设计包括:边弧、配适弧、反转弧、基弧。通过测定患者的角膜曲率、可见虹膜直径、屈光度、角膜地形  相似文献   

14.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逆几何形态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通过夜间佩戴改变角膜中央表面形状来达到暂时性的减低或消除近视的目的。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同时角膜塑形镜的材料、设计不断优化,验配技术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角膜塑形镜的配戴安全性,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角膜塑形镜的临床验配整个流程进行阐述,包括配前检查、诊断性试戴片的选择、配适评估和参数调整等。  相似文献   

15.
<正>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简称OK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接触镜,配戴后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角膜塑形对儿童近视进展有明显有效的控制作用,这个结论加速了角膜塑形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此外一些升学、参军、公务员考试对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6.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 RK)是在角膜前面做放射状非穿透性切开,在眼压内的作用下,使角膜周边部隆起,中央部代偿性变平,角膜的曲率增径加大,屈光力下降,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近视的方法,但是这种手术仍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它和其它手术一样,有它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近视进展的机制倾向于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假说,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容易引起眼轴增长和近视进展[1]。角膜塑形镜采用特殊的逆几何设计,夜间配戴后可以使角膜中心区域变得平坦,中周部角膜变得更加陡峭,在黄斑中心区域形成清晰的图像,而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转变为相对近视离焦,  相似文献   

18.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措施中,配戴角膜塑形镜被认为是能够有效延缓近视增长的方式之一,但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增长的机制目前还未明确.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改善近视患者的调节功能,而进展性近视患者常伴有调节功能下降的情况.针对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调节功能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角膜塑形镜能降低近视度、控制近视进展已成为临床共识,对其机制的探索也成为当前视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角膜塑形镜在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应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许多因素,如医师的理念和技能、镜片及材料的科学、配戴者的理解和配合等。 “8A”可以高度概括角膜塑形镜验配所需要达到的境界: Awareness——先进的意识和科学的思维; Advantage——矫正治疗的优劣势分析; Achievement——获得成果与目标成效;  相似文献   

20.
习知在角膜塑形术中,角膜几何中心区以预计的量值被镜片基弧区压平,从而达到降低角膜屈光力并矫正眼睛近视的目的。角膜几何中心区被压平以后,体积缩小,该部分角膜组织的瞬间转移去向引起了视光专家的兴趣。根据臆测有三种可能:其一,角膜组织受压后向前房移动,形成平行转移;其二,角膜组织被压后体积缩小,形成自身消化;其三,角膜组织受压后向周围扩散,形成组织迁徙。经过超声波检查,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短时间内眼的前房深度和角膜厚度变化微小,不足以解释角膜组织的转移去向,因此角膜组织受压后向周围扩散,即组织迁徙论成为唯一的解释。此外角膜塑形镜的反转弧内曲面偏离角膜面,与角膜面之间形成了弧形的腔隙,该空间通常充满泪液,在闭目时泪液排出形成负压,在睁目时吸纳角膜组织,使角膜旁中心区的曲率变弯,成为角膜塑形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关键因素,被称为“塑形空间”。该塑形空间的腔隙体积究竟有多大,是否任何参数的角膜塑形镜的反转弧腔隙均能充容纳角膜中心区被压平后所转移的角膜组织,是角膜塑形术安全性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