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底层框架砌体结构房屋为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在历次地震中屡遭破坏。文中从刚度、强度、延性几个方面对该类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抗震概念设计的几点建议,对于此类建筑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实测结果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厂房的基本自振周期、第一振型及阻尼比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可供应用的自振周期经验公式和第一振型数表,对阻尼比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5.
根据井塔结构的特点,将其划为等价平面问题。考虑了杆件的轴向变形、剪切变形、杆端刚域影响和由竖向荷载引起柱的P-△效应。引入了虚拟剪切梁的概念。建立了杆系-层模型。动力特性分析时,将水平自由度视为主动力自由度,把结构质量集中到楼层上。弹塑性分析时,选用弯矩-曲率双线性恢复力模型,并给出了判别条件。在算例中,为了了解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的过程,采用逐级施加倒三角形分布荷载的加载制度。 相似文献
6.
结构动力特性是结构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通过测试结构的动力特性来判断结构性能或识别结构损伤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试验实测了服役房屋结构某预制板的固有频率及振型等结构动力特性,并通过ANSYS软件对该预制板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预制板前三阶振型所对应的振动频率实测值与理论分析值非常接近,表明了该结构在服役了多年后其性能状态仍是基本完好的。 相似文献
7.
8.
9.
框架—双核心筒结构体系,经过计算分析,该结构体系可取得较好的抗侧刚度,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减轻自重、提高刚度、扩大建筑空间的优点,是高层建筑结构比较经济、合理、可行的一种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斜井穿越流砂层支护结构承载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与结构厚度对支护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影响明显,底拱半径次之;存在合理的边墙高度可使结构极限承载力达到最大;配筋率达到一定值后对整体承载影响不明显。支护结构极限承载力与混凝土强度、结构厚度呈线性关系,与底拱半径呈二次关系,与边墙高度呈三次关系。研究结果不仅对斜井的安全施工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为斜井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Harr(1962)提出的镜像理论,引入一组虚汇推导不透水覆盖层下压力隧洞围岩中水压力分布;结合Fernandez(1994)所作的假定推导出山坡不透水覆盖层下水工压力隧洞围岩渗流产生的有效应力场;结合现有的部分成果.详细研究山坡不透水覆盖层下压力隧洞充水运行期围岩应力场特性,并对上覆不透水层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按挪威准则设计压力隧洞并不能保证覆盖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矿山机械》2020,(2)
以某实际工程所用TBM刀盘为例,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变化其前、后板厚度及其间距,发现将该刀盘前板增厚10 mm,将其后板减薄10 mm,将前后板间距增大20 mm后,刀盘刚度明显增加。进一步对比初始刀盘和优化后刀盘的谐响应和瞬态分析结果,发现优化后刀盘的最大变形、最大变形速度都有降低,其中,考察区域标记点D_1、D_2和D_3处的最大变形分别减小10.86%、16.67%和3.57%;最大变形速度分别减小9.26%、12.09%和5.34%,从而验证了该实际工程施工用TBM刀盘尚有改进空间,也进一步探明了施工中刀盘大轴承过早失效的可能原因为刀盘振动过大。该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刀盘结构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15.
依据安全阀在立柱系统中的工作原理,运用AMESim软件建立安全阀立柱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得出了安全阀在溢流卸载过程中的阀芯位移曲线、阀口流量及压力曲线,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适当增加溢流孔个数有利于安全阀工作状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大型硐室或边坡中不同倾角岩体结构面在动力扰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理,采用微控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对不同倾角结构面岩石进行不同振幅的周期性动力扰动力学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动力扰动下结构面岩石试件发生破坏时产生大量的沿着轴向发展的竖向裂纹,随后结构面岩石试件碎裂成相对较薄的片状或条状碎屑,在宏观上表现出沿着结构面倾向膨胀;每次加、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都会形成一条封闭的滞后环曲线,且该曲线总体呈现出疏—密—疏3个阶段的特征;在结构面岩体倾角一定时,滞后环曲线的面积及岩体的变形模量随着扰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扰动振幅增加使得扰动岩石在每个循环周期中内部积聚更多可消耗的能量,用于矿物颗粒之间的黏滑消耗以及原有微裂纹的增生和新裂纹的产生,导致岩石达到破坏所需的累积不可逆变形总量会降低,劣化试件的抗载性能;当扰动应力幅值一定时,滞后环曲线的变化幅度随着结构面岩体倾角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岩体的变形模量随之减小,岩石的阻尼比呈现先减小,然后稳定,再增大的趋势,反映了岩石中裂隙从初始变形(空隙压密)到等速变形(微破裂稳定发展)到加速变形(裂隙贯通)后整体破坏的过程;结构面岩石试件发生破坏的扰动应力...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