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甘谷驿油田"三低"油藏具有非均质性强、水源匮乏和单井产能低等特点,而低成本、高调驱能力的空气泡沫驱技术在该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验证空气泡沫驱低温氧化的可行性,并确保注空气的安全性,通过调研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室内动静态低温氧化模拟实验研究及实际矿场试验检测,研究了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下原油与空气的氧化反应以及实际矿场试验含氧量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类"三低"油藏条件下同样可发生低温氧化反应,且反应速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加快。  相似文献   

2.
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沟-3亚段(K_1g_1~3)是酒泉盆地的主要产油层段之一,但对其沉积相、有利储层影响因素与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以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为研究对象,分析岩心、测井及室内测试等资料,探讨其沉积相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鸭儿峡地区下沟组K_1g_1~3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及近岸水下扇—湖泊两大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8种亚相、16种微相;有利储层分布受沉积相带及溶蚀带展布的双重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沙坝均是主要的有利储层沉积相带,次生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其发育主要受长石含量、岩屑及杂基含量、埋深等因素的控制;叠合优势沉积微相、溶蚀带分布及埋深图等,预测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有利储层分布区东以鸭西1-1—鸭西116井为界,西以鸭西115—柳10井为界,南至鸭西5井,北至鸭西112井。  相似文献   

3.
南沙海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发育区,其西部的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了陆相-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和海相灰岩。目前,万安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甚微,建立完善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层序发育主控因素对研究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史、预测砂体分布以及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二维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结合南海海域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将万安盆地新生界划分为 3 个亚一级层序、6 个二级层序和 10 个三级层序。 SQ1-SQ2(古新统-始新统)发育范围有限;SQ3-SQ10(渐新统-第四系)地层发育完整,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砂泥岩和海相灰岩。分析认为,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共同影响盆地层序地层发育,其中构造运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油藏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在建立鄂 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富县组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基础上,认为吴起地区富县组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发育辫状 河道、心滩、天然堤和漫滩等沉积微相,同时建立了河谷侵蚀背景下的辫状河沉积模式。以沉积相和砂体 展布为手段,恢复了富县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背景。研究表明,宁陕古河与蒙陕古河在吴起地区交汇,形成 了吴起古河间丘。同时,对古河道斜坡上的次级河道进行了详细刻画,对在吴起地区寻找下侏罗统古地貌 控制下的油气藏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K_1g_1~3段是酒泉盆地主要产油层段之一,但对其储层分布规律、砂体展布范围及构造形态认识不清。本文应用GeoEast解释系统多属性综合分析及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开展储层预测及构造解释,落实有利区块。研究结果表明,鸭儿峡地区下沟组K_1g_1~3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有利储层,其内部微小断层发育,沟通油气运移通道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GeoEast解释系统在多属性分析、构造精细解释和构造图编制方面有一定优势,有效解决了油气勘探中一些复杂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酒西盆地鸭儿峡油田志留系潜山油藏地质特下及油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和相干数据体新技术,结合野外露头,地质,测井,钻井及生产运动等资料,对酒西盆地鸭儿峡志留系油藏的构造形态(尤其是次一级构造),断裂系统,裂缝控制因素及发育区带,水体分布及运动规律,油气聚集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认为:油藏的油气聚集主要受构造高部位,断层,裂缝发育,岩性4大因素的控制,潜山顶部,白云岩分布区,侵入体拱起区的次一级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也是目前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30余口井的岩心、录井及测井数据,运用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通过对砂砾岩储层的岩石学、沉积学进行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砂砾岩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沉积相以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为主,其中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层物性最好,可提供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微相储层物性次之,亦可作为储层的有利区域。经过对研究区成岩机理研究认为,影响研究区砂砾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压实作用为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使该区砂砾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减少,4 000m以深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低于0.1×10-3μm2;胶结作用具有正反2个方面的成岩作用,既可通过胶结减少岩石的孔隙,又可通过抑制压实作用的进一步进行从而保持颗粒间的距离;溶解作用为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尤其是深部储层中具有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使油气的储集和运移变的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一段下亚段广泛发育一套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特殊岩性”致密储层,是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和储层物性系统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压汞、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分析,对该层段不同岩性致密储层特征和“甜点”发育主控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腾一下亚段主要发育凝灰质岩、砂岩、白云岩和泥岩四大岩类,凝灰质岩和砂岩是致密油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性。储层中主要发育溶蚀孔、晶间微孔、残余粒间孔、泄水孔和微裂缝等5类储集空间,其中凝灰岩中以脱玻化晶间孔和溶蚀孔占主导,砂岩中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最有利。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4亚类,薄层凝灰岩和溶孔发育的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较好,沉凝灰岩与白云岩孔隙结构较差。不同类型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强,含油量受储层岩性、孔渗条件和孔隙结构控制。凝灰质岩致密储层“甜点”发育主要受火山碎屑沉积方式、脱玻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砂岩类储层“甜点”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岩石结构和溶蚀作用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9.
空气驱是一种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方法。针对目前空气驱油生产特征不明确的问题,采用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不同注入压力下的空气驱油效果和低温氧化反应特征。研究发现,空气驱油存在明显的“气窜拐点”。气窜发生前,采出程度随注气量的增加迅速增加,一旦发生气窜,采出程度的增加明显放缓。注气压力越高,“气窜拐点”出现越早,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差。原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下,随着注气量增加,产出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驱替过程中发生了低温氧化反应;注入压力越高,低温氧化反应越充分,采收率越高;对高含水油藏进行空气驱,低温氧化反应十分微弱,无法形成烟道气驱;水驱达到经济极限后转空气驱,采收率可提高近10百分点。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开发后期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深层碎屑岩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储层质量对气藏发育规模至关重要。应用岩心、露头、地震和测井等资料,对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深层有效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等微相,岩性以粗砂岩和含砾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粒内和粒间溶蚀孔及裂缝。②研究区有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等因素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有利;溶蚀作用形成溶蚀孔隙,并对原生孔隙进行改造,有效提高了砂体物性;构造破裂作用产生的构造裂缝对有效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③研究区须家河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大面积砂体,较多的原生孔隙在早期快速埋藏过程中得以保存;在后期埋藏成岩过程中,烃类生成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使得岩石产生了大量溶蚀孔隙;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量裂缝优化了储层物性。④川西北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相对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老关庙—文兴场—柘坝场、中台山、黎雅庙及剑门关等4个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拓展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油气勘探新领域,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分析、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钻井测井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和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开展了营尔凹陷下沟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营尔凹陷下沟组上段发育浊积砂体新的储集体类型;浊积体受同沉积断裂活动控制,属于远岸水下扇相沉积;浊积体依附于同生断层发育,单个浊积体规模较小但成群分布,整体规模可观。浊积体的发现进一步拓展了营尔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领域,为营尔凹陷及类似断陷型盆地构造低部位和洼陷腹部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对岩心观察并详细的分析得知,研究区储层岩石以发育开阔台地相(微)泥晶灰岩为主,颗粒灰岩次之.结合测井解释和对岩心孔洞及裂缝的统计表明,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孔洞和半充填-未充填低角度溶缝.上奥陶统发育的巨厚非岩溶性地层阻碍了海西期岩溶对奥陶统储层的后期岩溶改造.岩溶储层主要在加里东期平行不整合面下部附近发育,储集性能远不如上奥陶统缺失的塔河油田主体地区储层,呈现离塔河油田主体越远发育越差的特点,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纵向上,储层集中在靠近一间房组顶部发育,随着深度的加大其发育程度逐渐降低.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沉积相、加里东中期岩溶和断裂、裂缝系统联合控制,形成以奥陶系一间房组为主力和油气突破的储层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3.
酒泉盆地青南次凹下沟组储集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南次凹下白垩统 下沟组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通过对单井相、古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研究,并对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进行描述,总结出有利的储集岩相、岩性一-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灰色砾岩、半深湖泥云岩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下白垩统下沟组沟零段(K1g0)、沟一段(K1g1)为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的主力产层,为明确其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物源分析、沉积微相展布研究,阐述了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基于储层综合评价划分了储层类型,并运用深度学习非线性反演技术预测了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5.
鸭西地区白垩系陡岸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对典型油藏解剖发现,该区岩性油藏包括2种类型,分别分布在鸭西鼻状构造高部位和低部位。综合分析认为,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背景、沉积相带、疏导体系及岩性特征的控制。其中,鼻状构造提供了石油运移的指向,构成该区岩性油藏形成的背景;"T-S"型疏导体系,构成岩性油藏形成的输导条件。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发育部位,决定了不同岩性油藏的分布,储层岩性的差异,决定了油藏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6.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 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油藏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测试资料, 建立了长6 段层内、层间及平面3 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 描述了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 长6 段宏观非均质性强, 层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下部和反韵律砂体的上部; 平面油气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中; 层间油气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 本一致, 在物性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的长6 段Ⅰ砂组富集, 同时认为, 长6 段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上油气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资料,依据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组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复合扇"沉积序列的多期冲积扇相中,可进一步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亚相。砂砾岩储层以砾岩—粗砂岩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砾石成分以凝灰岩、安山岩岩屑为主;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为主,沸石类胶结物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成岩阶段主要为晚成岩阶段A期,其孔隙度主要为5%~15%,平均为9.4%,渗透率主要为0.1~80.0mD,平均为3.1mD,总体上属Ⅱ—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18.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颗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结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在非常规实验分析,裂缝描述等技术,透过沉积相带,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研究,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成展进行有利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图5表3参5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具有数量可观的油气资源,但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十分复杂,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利用成熟开发区详实的静态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石油成藏的控制因素,并探讨了富油凹陷向斜区油水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1)三肇凹陷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受控于由局部构造和单砂体组成的单一圈闭,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相邻的不同单一圈闭具有不同的油水分布规律; 2)单一圈闭的聚油模式及其叠加样式控制了向斜区的油气成藏与油水分布,已成藏的单一圈闭和未成藏的单一圈闭在空间上的复杂叠置最终造成了向斜区石油聚集与分布的复杂性; 3)垂向多层、平面多支的单砂体和复杂的局部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的叠置关系是向斜区油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由此可见,向斜区的油藏预测需从控制油气成藏的不规则空间体的构成要素出发,即分析断裂、单砂体及二者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