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同视机是光、机、电结合的,功能齐全的大型眼科光电仪器。以往多用于医院眼肌科的检查和诊断,因为同视机可以精确定量测定斜视角和三级视功能,分类评估视网膜对应情况,精确检测视网膜抑制范围,并能对斜、弱视患者进行脱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矫正等训练,尤其是同视机画片设计考虑到患儿年龄、视力及智力发育情况,对于低龄儿童的检查具有趣味性和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同视机在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方面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也已广泛用于眼视  相似文献   

2.
<正>视觉训练最早是由法国著名医生Javal教授发明的,最初是用来代替手术,消除斜视和其他双眼视、双眼运动的异常。而在近几年,验光师加大了对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对双眼视功能的训练也成了近期的主要研究课题。1双眼视的定义双眼视(Binocular Visual)的科学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对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  相似文献   

3.
Worth 4视标检查是主要利用红绿的拮抗原理,应用红绿的分视手段,继而检查双眼视的一种应用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Worth 4视标检查内容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认知双眼视觉问题的发生,如复视、斜视、抑制、立体视觉丧失、视疲劳等。从Worth 4视标检查开始,Worth 4视标在双眼视的检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指为了改善和恢复双眼视功能而给予调节、辐辏和眼球运动以及调节、辐辏和眼球运动之间的关联性的训练。目标是为了解决双眼视异常问题,从而提高视觉品质,更加舒适协调运用双眼。目前,通过训练可以解决的双眼视异常问题有调节异常、早老花、视疲劳、阅读障碍、斜视手术后功能恢复、外隐斜等。  相似文献   

5.
(续上期)3斜视功能测试、不等像(aniseikonia)测试视标3.1一致性测试(不等像测试)一致性测试(不等像测试)主要是双眼测试并带有偏光(综合验光仪辅助功能钮上P键),主要是斜视测试、抑制眼测试与不等像测试,用偏光分离双眼视觉。3.1.1斜视测试斜视测试一般分为水平与垂直两次测试,用于视网膜双眼视物不等和垂直或水平隐斜视的鉴定。如果患者看到正方形并对齐,没有错开位移,证明  相似文献   

6.
6双眼视检查和处方的整体操作 操作准备:遮盖板l块、笔式电筒1只、综合验光仪1台、远近视力表各1只、球镜反转拍1只、棱镜反转拍1只、双眼视分析图纸若干,双眼视觉功能训练设备若干。  相似文献   

7.
正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多年来专注视光专业不断升级,拓展视光领域技术服务,倾心打造核心竞争力,历史悠久,是天津乃至国内眼科界、视光界中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连锁企业。在青少年近视控制、异常双眼视矫正、视觉训练、与眼病相关的屈光不正、低视力康复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品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2立体、融像功能、双眼平衡测试视标2.1Haploscopic立体视觉测试双眼测试,并带有偏光(综合验光仪辅助功能钮上P键),主要测试患者的立体视功能、融像功能。用偏光分离双眼视觉。立体视标1:右眼上面的左线能看见,下面的右线能看见,左眼反之。正常的立体视力看到的是在点的正上方与正下方各有一条线。轻度的斜视并  相似文献   

9.
视觉训练是指利用光学或心理物理学等方法,对眼睛视觉系统(包括调节、辐辏、眼球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产生一定的认知负荷(通常这一负荷高于日常需求),从而提高视觉系统的视觉功能,视觉舒适度,达到改善及修复双眼视异常的目的。1视觉训练的发展历程视觉训练最早被称为"正位视"。它的发明者是法国著名的眼科学医生Javal教授,最初被用来替代手术,消除斜视和其他双眼视、双眼运动的异常。Javal的父亲是一位内斜视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验光的标准流程中,双眼平衡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红绿分视法和棱镜分视法又是在双眼平衡检查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检测方式。配戴屈光矫正眼镜是保证患者戴镜后,双眼不仅看远看近时清晰舒适,更要保证其双眼视力等量同步的调节和辐辏,让戴镜者在自然状态下维持双眼平衡,无不等像视产生,双眼有足够的视场和充分的融合范围,能协调一致地使用双眼,并确保矫正前后的主导眼一致,避免因为双眼平衡差异,人为破坏配镜者已形成的视觉状态。因此在处方前一定要进行双眼平衡的检查,为被检查者提供连续性的清晰、持久、舒适的全程视觉。本文就是立足于双眼平衡检查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电脑电视的使用频率逐步增高,随之而来的是视疲劳等症状的出现,这使得人们对良好视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看见,还必须看得清楚、看得舒服.而现代眼视光是将眼睛作为工作对象,将恢复和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作为目的,通过各种方法使人们在读书和工作时,达到最佳视力、最舒适的用眼和最持久阅读的理想视觉状态.由于视疲劳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日常验光工作中,对于一些有视疲劳症状、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患者,应该引起重视和关注.本文结合集合不足患者和假性集合不足的患者各一例,浅谈双眼视测量方法、集合不足患者和假性集合不足患者的体征、病例分析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约有90%~95%的人群存在隐斜,但大部分能被融合反射控制在正位并保持双眼单视。只要人为消除融合反射,如用交替遮盖法,就可判断被检查者有无隐斜及其性质。隐斜视是一种能被双眼融合机能控制的潜在的眼位偏斜。隐斜视的定性和定量测量方法有多种,如交替遮盖法、遮盖及去遮盖法、三棱镜遮盖法、Von Graefe法、Maddox杆法、同视机测量、全自动隐斜仪检测等。  相似文献   

13.
儿童弱视是一种与发育密切相关的眼病,它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弱视的治疗虽然方法很多,但每一种单一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即使视力上升后也很容易回退。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视力上升又不回退呢?眼科医生在实践中发现,同视机治疗弱视恰好综合运用了红光、海丁刷、后像白光、双眼同时视、融合、立体视功能等训练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疗。我科于2004年1月以来,采用同视机治疗弱视患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国民眼健康意识的逐渐加强,视光门店终端的专业属性愈发凸显。作为管理者,或许不一定会使用综合验光仪、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做视觉训练等,但一定要懂什么是视光服务、如何管理好服务流程。管理者需要从意识上帮助员工,进一步做好视光服务工作。一般而言,视光服务包括4个层面的内容:光学技术服务(传统的验光配镜)、视功能服务(异常双眼视的诊断、视觉训练)、眼健康服务和功能性眼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10月16~19日,由中山眼科技术培训中心主办的国际专家讲堂正式开讲,来自美国SALUS大学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双眼视领域国际权威专家M.Scheiman教授与中山眼科技术培训中心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临床视光学林智博士一起,由浅入深、娓娓道来,从双眼视觉学的基本概念、诊断和治疗、案例分析、诊断处理方法和视觉训练的课程入手,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大家带来了干货满满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6.
集合不足是比较常见的双眼视觉功能异常,反映的是近距离阅读需求与实际用眼能力之间的不协调.一般易发生在小学生、大学生或用眼较多的职业人群。在所用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人群中,集合不足是最常见的,也比较容易引起重视,集合不足的发病率约占总人群数的3%~5%。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视光临床当中,针对非斜视性所造成的双眼视紊乱和调节性紊乱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日益增多的患者和正常视觉的迫切需要,我们根据一些临床病例和临床经验,对这些患者提出以下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屈光异常的光学矫正、附加镜片光度、棱镜、视力治疗。  相似文献   

18.
双眼视机能障碍包括屈光不正、斜视、弱视、抑制、不等像、旁中心注视、异常视网膜对应、调节功能障碍、集合功能障碍、眼球震颤等。可见,屈光不正仅仅是双眼视机能障碍中的一项。然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15年12月天津万里路主办的《异常双眼视与视觉训练》专题视光论坛上,山东施尔明眼科的孙伟主任对当前视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了如下总结:1.儿童近视患病率逐渐上升,近视控制势在必行;2.弱视儿童双眼视觉康复亟待解决;3.干眼症、视疲劳等功能性眼病逐渐被熟知;4.斜视儿童术前及术后双眼视觉康复需求;5.准分子术后病人不适症状明显增多;6.视觉问题导致的学习障碍逐渐被认知;7.传统散瞳对假性近视治疗效果差;8.单一的验光配镜向专业视光服务转型,提升专业水平的要求【1】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双眼视异常有视疲劳症状的患者进行视觉训练,观察不同年龄患者双眼视的恢复及视疲劳的缓解情况,探讨视觉训练针对不同年龄患者缓解视疲劳的疗效。方法:收集视光门诊双眼视异常视疲劳患者97例,完成训练的73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43岁。首先请患者填写症状问卷调查表,这些有疲劳症状的患者的问卷分数都大于等于16分。然后进行全面眼科检查,最后进行屈光检查和双眼视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别针对个人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并进行训练,随访观察1到6个月,复查屈光度和双眼视功能。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视疲劳的缓解率明显不同。结论:视觉训练缓解视疲劳症状疗效较好,但对不同年龄患者效果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