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湖地区水利发达,农业兴盛,经济繁荣。悠长的治水历史,锻炼、培养了许多水利专家,北宋郏亶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撰写的《水利书》堪称古代太湖水利文献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2.
正上善若水,奔流不息。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中国水利杂志走过了精彩的70年。自1950年8月创刊以来,中国水利杂志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治水思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力于探讨水利发展对策,交流水利科学研究新进展,推广水利新技术,沟通水利与社会,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水利改革变迁的记录者、水利科技进步的传播者和全国水利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3.
正上善若水,奔流不息。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中国水利杂志走过了精彩的70年。自1950年8月创刊以来,中国水利杂志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治水思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力于探讨水利发展对策,交流水利科学研究新进展,推广水利新技术,沟通水利与社会,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水利改革变迁的记录者、水利科技进步的传播者和全国水利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传统水利的特点“治水者治国”。四千年前的大禹,就是以治水成功而成为夏王朝的开国之君的。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以来,除水害、兴水利的活动不仅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础,而且是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历代统治者对水利建设都不敢掉以轻心。这是中国古代水利之所以历经曲折,但依然能向前发展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卷首寄语     
伴随着北京2008年申办奥运的成功和中国加入WTO等一系列令人鼓舞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们走进了新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水利部党组根据新世纪中国水利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在治水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等等;将满足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生产用水、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五个方面的需求,作为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水利系统…  相似文献   

6.
古代典籍与古代水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骅 《海河水利》2001,(6):38-41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政权的兴衰以及文化的繁荣.中国历史上的多数王朝,把兴修水利作为安邦治国之策,在浩繁的历史、科技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水利著作,总结积累了宝贵的治水经验,记述了许多治水奇迹.所以,研究我国古代水利著作,对促进我国现代化水利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一山(1911.6—2007.12)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治水事业家和思想家,一生热爱长江,钟情水利事业,坚持真理,崇尚科学,忠实地履行着水利人厚重的历史责任。林一山又是一位成功的治水哲学家和治江战略家,善于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治水实践。他从旧中国的一张军用地图开始,以“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起家,注重调查研究,运用他创立的“河流辩证法”不断深化对大江大河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8月20日,《中国水利》迎来她70岁的生日。光阴荏苒,在历届水利部党组的关怀指导和广大读者的呵护下,伴随着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中国水利》见证并记录了中国水利事业的精彩历程和巨大成就。回溯过往,70年卷卷芳华,当如歌的岁月透过文字发出历史的回响,胸中仿佛有江河激荡。  相似文献   

9.
凌申 《治淮》2001,(3):47-48
江苏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形如锅底,加之历史上黄河夺淮、洪泽湖溃决,洪涝灾害不断,历代朝廷都对里下河所处的淮扬地带的治水十分重视。至清代,淮扬地区的治水一直是苏北经济开发的首要问题,也出现了不少治水名家,但全身心致力于治水与水利地图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莫过于冯道立。  相似文献   

10.
吕书原 《江苏水利》2001,(10):26-27
一、问题的提出 建国50年来,我国的水利一直延续着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水利历史。众多的水利工程以其各自的功能执行着对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的任务。这种工程水利主宰中国的状况,是历史对中国水利的必然选择,也是前人在与大自然的搏击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今天的人类社会已跨入新的历史纪元,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将社会、人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纳入水利科学研究之中,提出新的治水战略,将以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治水理念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达到兴利除害目的,工程水利必须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治水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要用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要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支持,发展水利信息化变得尤为重要。对水利信息化在灌区工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水行政管理伴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和治水实践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华传统文明特色的古代水行政管理体系。明清时期河道总督的职官设置,是古代国家水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标志,探讨其历史沿革,理清演变脉络,对于了解古代水行政管理体制、认识水利在明清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作用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治水名人.通过广泛查阅史料,梳理了苏轼在凤翔、徐州、杭州等地任职期间的防洪抗旱救灾实践活动,分析了其工作思路和治水思想,为中国古代水利史和科技史研究以及苏轼生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古代四大农书”的水利思想集中在识水思想、治水理念、水利科技、水利建设与管理、水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研习,努力挖掘治水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为水利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珠江委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我国治水实践和治水思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紧紧围绕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实践,推动珠江治水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此,对珠江水利改革发展30年的历程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6.
<正>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江苏南通人,我国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位状元,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曾于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陆续创办多个实业。他重视实业,重视教育,同样,他也非常重视水利,是一位水利专家、导淮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张謇出生贫苦,他曾自述道,"謇生长田间,习知水旱所关,河渠为重"。年轻时他就认真研读了历代水利名家的治水论著,在其后半生,他几乎把所有  相似文献   

17.
李瑛 《陕西水利》2011,(6):8-9,27
一、前言"善治秦者必先治水,治水科技必先行",我省水利科技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现代水利科技鼻祖李仪祉先生亲自设计并倡导建设的"关中八惠渠",奠定了陕西科技治水兴水的基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省水利科技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利科技发展缓慢,与兄弟省份和其他行业的差距逐渐加大。因此,本文针对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悠久的治水历史,水利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有:关于水利通史、水利断代史、专业水利史、河流水利史、水利工程专史、水利法规、水利施工规范以及水利总结、汇编、丛书等方面的著作。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为今天的水利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此,本刊自今年起、开辟《水利史料选介》专栏,将陆续介绍一些主要的古代水利著作。——编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历史水利的实情,阐发对马克思某些论述的精神实质的理解;认为应从唯物的天人关系,即环境与人类水利意识的关系,去认识中国传统水利文化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于中国治水的特定因素,几千年来形成的水利文化是以能动的天人关系为主体的,中国人从谐合自然-特别是征服自然中获取了深邃的自然哲理、社会哲理,从而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实践推动力。观念形态的传统水利,表现为它是封建主义的国家水利,它与区域性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它是封建主义的自然经济水利,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中国古代的特型水利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明依水而生、依水而盛。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水文化的发展史。回顾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大河文明,治水的历史深邃而悠长。治国先治水,有土才有邦。黄河、长江滋生了令世界敬仰的中华文化,而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等一系列堪称世界的‘经典水利工程”,可谓居其首功。大禹、李冰、王景等古代治水英雄的背后,闪烁的是中国人治水理念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