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CSP热轧生产过程中表面氧化铁皮的结构和厚度演变规律,建立了氧化动力学模型,对汽车大梁钢(510L)在CSP过程中氧化铁皮的厚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吻合较好。降低开轧温度、合理控制终轧温度、卷取温度是控制氧化铁皮厚度和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工业试轧,试轧结果氧化铁皮以Fe3O4为主,其含量超过75%,氧化铁皮厚度11-14μm。冷弯实验表明氧化铁皮与钢板粘附性好,弯曲面铁皮呈细粉末状。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交实验,探索了PAN基预氧丝的炭化工艺条件,重点讨论了升温速率、炉内气压和张力大小对最终获得的聚丙烯腈基炭纤维(PAN-C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采用适宜的炭化工艺条件炭化时,可制得拉伸强度(σ)为2.79 GPa,拉伸模量(E)为278.8 GPa的PAN-CF。  相似文献   

3.
难浸金矿预氧化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系统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处理难浸金矿的三种预氧化工艺,包括加压氧化、细菌氧化和焙烧氧化工艺。着重介绍国外预氧化工艺的应用情况及国内预氧化工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HNO3对国产PAN基炭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采用氧氮氢联测仪、XPS、FTIR、Raman、SEM检测改性后炭纤维表面活性基团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55℃氧化处理后,纤维质量减小;而经80℃和100℃处理后,纤维质量增加。氧化处理后,纤维整体和表面的氧含量都增加,整体的氧含量明显低于表面,而增幅却高于表面。在氧化过程中,—OH、C—O、C=O、COOR及吡啶型氮、四价氮、—NO2的生成与转变同时发生,形成了低活性基团向高活性基团转变的动态过程,且随氧化温度升高或时间延长,纤维表面无序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以化学气相沉积碳为界面层,聚碳硅烷为先驱体,经过10个周期的浸渍-裂解制备了三维编织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3D-Cf/SiC)。考察了碳涂层高温预处理和陶瓷先驱体第一个周期1600℃裂解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涂层高温预处理有助于复合材料密度的提高,弱化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从而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到571 MPa,剪切强度51 MPa,断裂韧性18 MPa.m1/2。  相似文献   

6.
当今热镀锌线多采用全辐射管加热形式,热镀锌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入了较多的合金元素,其中的Mn、Si、Al等元素在炉内发生选择性氧化,影响最终的涂镀性能。所以在热镀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带钢表面进行氧化还原的处理,使带钢的锌层附着性提高,从而保证带钢良好的涂镀性。  相似文献   

7.
《铝加工》2015,(6)
针对某铝合金加工厂熔铸生产线3104(含镁)铝合金,利用Prefil-footprint测渣仪在铝合金熔炼、净化和铸造的各个阶段取样,通过金相显微镜对夹杂物进行定性分类,采用面积法对夹杂物数量进行定量统计。对熔体处理各阶段夹杂物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出夹杂物演变规律,对现场生产熔体处理工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热压烧结铍锭在温轧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和织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轧过程中的主要变形机制为滑移;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晶粒逐渐拉长细化;在压下量为37.9%时,轧制铍板中的基面织构达到最大值,此后继续增加压下量,铍材内织构、晶粒尺寸及显微硬度均不再发生明显变化;铍材轧制中或轧制后都需要进行退火,退火工艺对铍板的基面织构有一定的弱化作用,可改善板材的内部组织结构,提高轧制性能。  相似文献   

9.
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平整轧制过程进行三维弹塑性建模及仿真研究,通过温度场模拟入口带钢的初始板形缺陷,利用刚性工作辊的辊形变化综合表达各板形控制手段对承载辊缝形状的调控功效.基于以上力学模型,针对具有初始板形缺陷的带钢,仿真研究平整轧制后带钢的板形缺陷及其与初始板形缺陷及平整工艺条件的关系,揭示带钢平整轧制过程中板形缺陷的遗传与演变的规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承载辊缝形状是决定带钢板形缺陷遗传和演变的最主要因素,轧前带钢的初始板形缺陷的程度,即最大纵向延伸差的大小,对平整后带钢的板形缺陷仅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钙化焙烧和酸浸工艺中物相转变差异会对总钒转化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通过对钒渣、熟料和残渣中含钒物相微观结构、形貌以及钒元素走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钙化焙烧过程中钒尖晶石由初始光滑致密的多边形逐渐氧化成多孔状态,直至最后生成凹凸不平的"圆粒状"氧化铁和"短柱状"铁板钛矿,钒元素也由最初富集在钒尖晶石中逐渐向钒酸钙、氧化铁、铁板钛矿和硅酸盐中转移;酸浸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为由熟料中凹凸不平的含钒氧化物(氧化铁、铁板钛矿和钒酸钙)逐渐开始变为"镂空状"的铁板钛矿相,大部分钒元素已被硫酸浸出,残留的钒元素主要赋存在氧化铁、铁板钛矿和硅酸钙中。  相似文献   

11.
12.
测定了国产PAN基碳纤维和进口碳纤维T300的力学性能,用化学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2种碳纤维的化学成分、表面形态、断口形貌及微晶结构参数,分析了原丝的结构对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及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积分线性回归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TICl4氧化过程的动力学,建立了氧化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两种方法得到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97.39和80.01kJ·mol^-1,频率因子分别为1.0487×10^4s^-1和2.09×10^2mg·Pa^-2·min^-1。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和TICl4流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以上时,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反应速率与TICl4流量基本呈线性关系。通过对氧化过程的机制分析表明,在反应初期及中期,反应速率常数取决于TICl4浓度;在反应末期,反应速率常数取决于氧气浓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拟再氧化环境,研究了再氧化对非金属氧化物夹杂的化学和形态学演变影响。将545×10-6和274×10-6的溶解氧引入铝镇静钢中,Ti含量大约为600×10-6,A1含量大约为600×10-6。结果发现:‘在添加氧含量较高情况下,夹杂物化学组成由Al2O3、Al2TiO5最终演变成Ti6O5,在添加氧含量较低情况下,最终转变成Al—Ti复合氧化物。从形态学上观察,在再氧化过程中,其由不规则夹杂物逐渐被球形所代替,通过耦合热力学预测和试验条件,讨论这些变化,并且考虑了氧和金属元素活度的局部变化。  相似文献   

15.
黄铜矿酸性热压预氧化工艺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酸性热压氧化预处理黄铜矿的可能性, 并对其过程机理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动力学实验考察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氧化预处理的影响, 从而确定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硫酸预氧化难处理金矿石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德良  王淀佐 《黄金》1998,19(11):35-37
研究探讨了硫酸作为氧化剂,分解细粒浸染型含砷难处理金矿石的技术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可以有效地氧化砷黄铁矿而实现金的单体解离,适宜的分解条件为:硫酸与矿粉质量比=3,采用机械搅拌,反应温度240 ̄260℃,分解时间2 ̄3h,分解渣采用硫脲浸出时,浸金率高于95%。浸金条件为:硫脲质量分数1%,三价铁作氧化剂,OX/L(氧化剂与络合剂比值)=0.04 ̄0.06,浸出时间6h。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对硅单晶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其中杂质碳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工艺流程中,为了控制碳的污染,对多晶硅制备还原用电解净化氢气以及单晶硅制备所需的高纯氩气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浓缩色谱法测定量含碳组分。然而对工艺重要中间产品-SiHCl_3中有机物碳的质量控制犹关重要。国外采用化学法直接测定碳量,但对有机物存在形态未能鉴别。峨嵋半导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研究混合稀土精矿焙烧过程中氟的逸出规律,分别对混合稀土精矿在400℃~750℃下焙烧30min~120min的各个条件进行实验,测出不同条件下焙烧气体中的氟总量、逸出率、混合稀土精矿的分解率以及焙烧产物的物相组成,分析了氟的逸出率与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环境湿度等因素间的关系,揭示了氟逸出的化学反应机制,为控制环境污染、优化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物料的差热-热重分析、高温反应实验以及产物的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研究了Pr6O11高温热稳定性、Pr6O11-PrF3和Pr6O11-PrF3-C的高温反应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确定了Pr6O11在电解槽内熔盐中主要的预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20.
生物预氧化提金工艺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细菌预氧化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广西贵港金矿浮选金精矿细菌预氧化的半工业试验,着重对日处理金精矿10t的陕西中矿细菌预氧化-炭浸提金厂的工艺流程确定了作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