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4,(11):2-2
2014年即将成为历史。相信很多人在回顾这一年时,可能会庆幸一件事:传说中的4K替代高清并没有在2014来临,手中的高清设备有惊无险,平平安安又熬过了一年这不是笑话。自从2008年以来,无论是影视设备租赁商,还是自掏腰包购买设备的制作公司.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3,(11):128-128
我的“也谈微电影”,从二十多年前亲历的精美微电影说起,而如今的“微电影”活跃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创意、设备、人群等热闹的场面,将现今所谓的“微电影”带入一个不能说“不好”,又不能说“好”的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4,(11):96-100
演员通常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深入角色之中,有些同学喜欢聊天,这会影响演员进入角色,无法专注表演。这时导演就要把所有人召集一起,重申你的权威,要求他们表现得敬业一些,通常这样做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数码影像时代》:请介绍一下微电影《北爱》的创作背景,它和最近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有什么关联?(若有的话,聊聊版权和发布) 相似文献
5.
江芳存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2,(8):16-20
大画幅动态数码影像拍摄设备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在影视节目制作行业立足,并不断被用于各种常态节目制作中。除主流的电影、电视剧之外,大型纪录片、形象宣传片、微电影等形态的节目也广泛采用了大画幅摄影机拍摄。而就在三、四年前,我们还曾为如何制作全高;青、浅景深、电影感的画面感到困扰。 相似文献
6.
谈数字短片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数字短片的起源——电影短片引出对数字短片的认识,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界定数字短片,并结合地下电影、独立纪录片等艺术形式进一步探讨数字短片,以当今流行的数字短片形式——DV、网络视频短片、数字动画为主探析数字短片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引子
有这么一个传说,50年代电视开始崛起,曾经引起了好莱坞的极大恐慌,各大影业公司的巨头们聚集在一起,秘密商讨对策:如果电视机逐步普及,大家都不到电影院,而是呆在家里看电视,电影业将如何生存?唯一的方法就是对电影技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其站在比电视更优越的地位,方能争取观众.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3,(2):127-127
“电影纪录片先锋大奖”,这算是个有趣的颁奖,因为遇到好几个老朋友,这是让人愉悦的。在一个忙碌了大半年后稍许放松的夜色里,我重回上海滩,去年在这十里洋场拍过片子后对它有了感情。 相似文献
9.
王晶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2,(5):36-37
“个人艺术电影”的概念由DVCC(中国广播电观设备工业协会数码影像委员会)在2011年提出,根据目前市场所呈现发展状况,个人艺术电影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婚纱:婚礼MV,爱情微电影:一类是女性视频写真:另外一类就是儿童写真,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09,(5):122-122
在影像艺术起源的西方,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保留着在电影院线播放的传统,而且完整成熟的制片和市场体系使得优秀的纪录片源源不断,各种国际纪录片节,都有不短的历史。但在中国.纪录片传播渠道狭窄,也没有艺术院线,跟西方同行业的差距在50年以上。国际顶级纪录片在中国的传播几乎为零,中国观众也没有渠道观看到国际顶级纪录片,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0,(11):126-126
电影《大笑江湖》的纪录片我们刚刚完成了,全长两个小时,很快就会跟大家见面。我们给它取名为《江湖啊,江湖》,就是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对电影&江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3.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2,(10):127-127
最近—直在准备明年放映纪录片的事情,主要是做一些已经拍完的电影纪录片的后期和公益纪录片的筹备,同时也在看几个电影剧本。曾幻想2012下半年能有个旅行假期,看来还是只能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去走走看看了。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2,(9):128-128
"一分为二",我想用这词谈谈个人艺术电影,刚好得知本期《数码影像时代》的专题也是个人艺术电影,算是一种巧合吧。近一个月来,不知是凑巧还是缘分,我们影视制作中心连续接到两部个人传记电影的订单,为个人量身定制拍电影,这类电影也可算个人艺术电影吧!何出此言?这得从个人艺术电影的源头说起。个人艺术电影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数码影像时代》2011年第5期专题——个人艺术电影。个人艺术电影提出时,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婚纱电影、儿童电影、亲子电影、爱情MV、爱情电影、个人写真等。如今,就如前面提到,不仅仅是我们影视制作中心,我相信其它影视制作结构也会不时接到一些财大气粗的集团订单,为集团老总定制一部个人传记电影,讲述其如何一路走来,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并不断战胜它们,最终走向成功,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一步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一方面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决定着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手段、故事设计和思想层次;另一方面,受众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们的选择习惯.本文从2012达成社会共识的精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重点推荐的电视纪录片中发现事实,并从罗兰·巴特的交错系统:知觉、故事和思想三个层面来观察央视纪录片的电影化思维呈现.最后,得出结论:在新形势下,电视纪录片通过影像、声音、叙事体系和文化价值观的电影化思维转变来满足视听思维已经快速转变的受众.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这是国际知名电声学者Floyd Toole撰写的一篇有关近年来心理声学研究成果的综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对于音箱产品设计,尤其是设计中低价位产品,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声学知识.本文观点新颖,论据充分、资料翔实却又深入浅出,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声学科普佳作.为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研究,我们在文章后面附上作者列举的所有参考文献,并全部使用原文以方便检索.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2,(8):127-127
前段时间在上海拍摄刘伟强监制的电影《大上海》的现场纪录片,印象最深的是发哥,电影中一身中式白袍,熟悉的笑容,依然气质非凡。原来只是在银幕或媒体上见过发哥,如今真正见面,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们这代人对小马哥的印象应该多于上海滩的许文强。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3,(11):126-126
上一部徐克导演的电影纪录片完成,收到很多朋友的反馈,在此一并谢谢,继续加油。这月也终于有时间充实自我,说是充实自己,无非是看看闲书、电影,自在的生活。生活节奏太快,常常让人想“偷懒”。偷懒并没有错,偷得好是身心愉快,有助于更好的调节自己。经年累月中,发现这种难得的工作的间隙是我的最爱,一本好书,一杯茶或咖啡,特别是赶上稀有的蓝天,想想、看看,甚至发发呆,收获颇多,快乐无比。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以来,有许许多多满腔热血的年轻人,用他们的艰辛纪录了中国的某一隅,观看就是见证,而见证也可以是建设。下面所介绍的这些纪录片是数目巨大的纪录片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极小的部分,也能在我们的心灵激发出别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2013,(4):127-127
人生若只如初见。写这期稿是在飞机上,漫长的旅途,刚好可以敲字静思,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你可以看平时不能静下来看的任何—本书,想一些没来得及想的事,可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你会觉得心—下释然,城市的繁琐渐行渐远,拥有生活在别处的错觉。当有把握去做一件事情时,虽然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困惑,但是总会看到解决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