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耐酸车厢用钢通过添加Sb元素可提高其耐腐蚀性,但热轧过程中却频繁发生带钢边部开裂问题。为此,借助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差热分析仪等设备对边裂缺陷形貌特征、显微组织和Sb元素表层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边部开裂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结果表明:耐酸车厢用热轧带钢边部出现的分层开裂缺陷周边无明显的大尺寸氧化圆点,但开裂位置存在明显白色颗粒物残留,白色颗粒物区域含有较高的Sb元素,其中局部位置Sb元素质量分数可高达26%~28%;随着温度升高,Sb元素表层富集层深度和富集含量均明显增加;耐酸车厢用热轧带钢边部开裂缺陷形成的机理为长时间加热条件下钢中Sb元素在表层富集并弱化了晶界,造成热卷下线后边部呈多层网状开裂形貌。为此,提出了热轧过程中低温快烧以及除鳞系统多点开启等优化措施,有效改善了热卷边部质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冷轧304不锈带钢表面的边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对带钢表面及横截面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冶炼化学成分、连铸二冷比水量、板坯加热工艺参数与边鳞缺陷降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的产生是板坯高温塑性不佳及其加热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严格控制钢液化学成分,N质量分数小于0.045%,Cu质量分数小于0.15%,并加入适量的B(0.001 5%~0.003 5%);同时保证连铸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60~0.75 L/kg;优化加热工艺,控制板坯在炉加热时间小于220 min,均热段温度不高于1 220 ℃。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降级率显著降低,从8.5%降至1.2%以下。  相似文献   

3.
针对冷轧304不锈带钢表面的边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对带钢表面及横截面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冶炼化学成分、连铸二冷比水量、板坯加热工艺参数与边鳞缺陷降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的产生是板坯高温塑性不佳及其加热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严格控制钢液化学成分,N质量分数小于0.045%,Cu质量分数小于0.15%,并加入适量的B(0.001 5%~0.003 5%);同时保证连铸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60~0.75 L/kg;优化加热工艺,控制板坯在炉加热时间小于220 min,均热段温度不高于1 220 ℃。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降级率显著降低,从8.5%降至1.2%以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冷轧带钢锯齿边边裂样品边部微观组织状态,热轧边部变形组织及其对冷轧带钢边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变形量较大时,带钢边部存在严重的变形组织和粗晶组织的混合组织,且渗碳体呈链状分布,易造成冷轧带钢边裂。提高终轧温度,减少边部温降等措施可消除边部变形组织,减少链状渗碳体析出,能有效避免冷轧带钢边部锯齿状开裂。  相似文献   

5.
朱亮  魏鹏  侯国清  苏婷婷 《轧钢》2012,29(5):9-13
奥氏体不锈钢Cr15Mn9Cu2NiN在热轧过程中容易产生边裂.在热模拟试验机上开发出热轧实验装置,进行热轧实验,分析该不锈钢边部裂纹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压下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所有变形温度下,试样边部均会产生裂纹,裂纹均沿奥氏体晶界扩展.在1000~1150℃变形时裂纹倾向较大,分析认为这与奥氏体不锈钢在此温度区间内的延性下降有关.在该温度区间内,轧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具有晶粒租大和晶粒内部变形亚结构与孪晶共同存在的特征,而在1200℃变形时,晶粒尺寸较小,晶粒内部的变形亚结构和孪晶全部消失.  相似文献   

6.
对304J1含铜不锈钢热轧板表面的裂纹缺陷进行了微观形貌及微区成分观察和检测,并调查了现场生产工艺参数。结合检测试验结果和现场工艺调查分析,认为裂纹主要是由于铸坯中成分偏析及加热过程中铜选择性富集氧化造成的。通过优化调整冶炼、连铸和热轧工艺参数,缺陷发生率大幅降低,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热轧厂铁素体区轧制Ti-IF钢带钢边裂缺陷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立辊润滑的方法予以改善。分析认为,采用立辊润滑轧制工艺可减小立辊减宽过程中的摩擦力,减少低温下带钢边部表面的剪切力;同时,有利于立辊表面质量的改善,从而改善带钢边部质量。为此,研究了立辊润滑工艺对铁素体区轧制Ti-IF钢带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析出物以及边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立辊润滑轧制工艺,Ti-IF钢带钢的组织和析出物没有明显差异,但塑性显著提高;带钢边部表面的最大裂纹深度由361 μm减小到128 μm,边部缺陷数量明显减少;带钢截面形貌较为光滑,没有发现明显裂纹,边部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连铸》2019,(6)
针对304不锈钢热轧带钢退洗后白皮卷上发生的黑带缺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对缺陷处的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4不锈钢白皮卷黑带缺陷是由连铸保护渣卷入经轧制后变形引起的。在连铸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整保护渣中碳含量、降低拉速、对板坯上下表面进行全修磨等措施均能有效减少黑带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李岩  李聚宝  王建泽 《连铸》2015,34(1):57-60
针对304不锈钢冷轧板表面出现的短线状剥落缺陷,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利用能谱仪对局部成分进行了点扫描和面扫描检测。结果表明,304冷轧板表面短线状剥落缺陷微观形貌呈“凹槽”状,凹槽边部与正常表面结合部位呈分层台阶式结构,凹槽边缘存在铁和铬的氧化物。结合试验结果和相关研究分析推断,短线状剥落缺陷主要是由于铸坯三角区中铬偏析造成局部铁素体含量过高,热轧变形过程中产生局部微裂纹发生氧化,氧化膜在冷轧过程中被压延变形,经酸洗后部分覆盖在氧化膜上的基体剥落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一种热镀锌双相钢表面橘皮状缺陷的特征及形成机理。方法 采用数字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辉光光谱仪对正常和缺陷位置的镀锌态、去锌层态、冷轧态和热轧态的形貌和表层成分分布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橘皮状缺陷特征是由于锌晶粒异常长大至350 μm,为正常晶粒的4倍。镀锌态缺陷区较正常区Mn含量高26%,纵截面观察基板表层有约2~4 μm深的微裂纹,界面处检测出Al、O、Mn峰,存在Mn表面富集。去锌层态和冷轧态基板表层呈冷轧轧裂特征,存在大量垂直于轧制方向的10~30 μm的横向微裂纹。卷取温度为650 ℃时,热轧态边、中位置氧化层厚度分别为6.5、5.8 μm,较550 ℃时增加25%和23%。GDS检测表明,对应缺陷区热轧态发生共析转变,相构成以低氧含量的Fe3O4、FeO、Fe为主。实践证实,卷取温度下调至560 ℃以下时,可有效消除该缺陷。结论 缺陷形成机理是,热轧钢卷在570 ℃以上温度卷取,经缓慢冷却至室温时,形成纯铁包覆Fe3O4的共析转变氧化铁皮,卷取温度高也使氧化层增厚,导致酸洗难度增大,氧化铁皮无法有效清除。酸洗后残存的氧化层和Mn富集导致表层协同变形能力弱,冷轧形成大量10 μm级横向微裂纹。微裂纹处的凹凸表面诱发Fe-Zn相爆发生长,导致锌晶粒异常长大。厚带钢具有更多的内部热量,出锌锅冷速慢,也为镀后锌晶粒长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赵文成 《物理测试》2011,29(1):54-54
 热轧带钢生产检验中出现表面开裂现象,对有裂纹的钢进行化学成分、低倍、金相组织和夹杂物分析,探讨了热轧带钢出现表面开裂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Q235B热轧卷板出现边部裂纹的原因以及裂纹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成分分析、宏观裂纹检验、光学显微镜下的裂纹组织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的分析,对Q235B热轧卷板出现边部裂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裂纹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导致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钢坯中存在低熔点夹杂物及夹渣,其在轧制过程中没有被轧合,形成裂纹。通过对夹杂物和硫含量的控制及铸坯的均热模式的改进,可减少或避免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赵烁  马良  闫涛  马光民 《连铸》2017,36(2):43-47
针对永洋特钢集团公司40Cr轧材边部裂纹的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调查研究,通过一系列取样、检验和分析发现,某纵裂纹内含有与钢渣反应产物、结晶器保护渣类似的残存物,结合160 mm×225 mm 铸坯热轧工艺过程,最终得出该钢种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脆性夹杂物较多、铸坯表面粘渣或有细小裂纹,以及加热过程脱碳严重、轧制变形制度不合理。  相似文献   

14.
艾玉忠  刘旋  李彩云 《轧钢》2021,38(6):91-94
20CrMnTi热轧带钢直接作为适宜规格齿轮原料在可加工性和使用性能上具有显著优势,但带钢中的带状组织缺陷是影响其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板坯加热均质化控制试验、精轧变形量及变形速率控制试验及轧后控制冷却试验,对20CrMnTi热轧带钢带状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CrMnTi板坯加热时应保证心部温度大于1 000 ℃,保温时间在150 min以上;采用奥氏体再结晶轧制工艺,终轧温度控制为930 ℃,卷取温度控制为670 ℃,可有效控制成品带钢带状组织级别在3级以内。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镍Cr-Mn-Ni-N奥氏体不锈钢冷连轧过程中的边裂问题,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断口、边裂位置附近、正常位置显微形貌;分析了冷轧带钢横向应力、轧制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钢中镍元素偏析、存在Al2O3夹杂物、形变马氏体组织含量增加,以及带钢边部应力、轧制力较大,是导致低镍奥氏体不锈钢冷连轧过程出现边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低碳钢在带钢轧制过程中出现边部翘皮缺陷的形成原因,取样分析了翘皮缺陷形貌及夹杂物成分,并采用ø750 mm×550 mm高刚度二辊热轧机组进行实验室模拟轧制分析翘皮缺陷演化过程。通过建立不同轧制方案,探明了热轧带钢翘皮缺陷形成于精轧道次,缺陷的产生与坯表面质量和边部原始凝固组织无关,轧材在轧制过程中由于边部不均匀变形形成侧面凹陷,凹陷在后续轧制中被轧制压缩闭合,并翻转到表面成为翘皮缺陷。最后,工业生产试验表明,倒角铸坯可提高轧材边部在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均匀性,抑制轧材边部不均匀变形,有效降低翘皮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梁文  刘培灿  何龙义  彭浩 《轧钢》2007,37(2):41-45
针对某厂生产的SPHC热轧酸洗卷在制作压缩机壳体过程中出现了制耳甚至开裂的现象,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PHC低碳钢的Ar3温度较高,而终轧温度偏低,导致其在两相区轧制且带钢长度和宽度方向温度不均,使SPHC带钢产生混晶或粗晶组织,这是产生深冲开裂和制耳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工艺改进措施,如提高加热温度、减少除鳞水;增加中间坯厚度、提高穿带和轧制速度、加盖保温罩、采用热卷取箱等,以保证薄规格SPHC带钢的终轧温度不小于910 ℃且改善带钢温度均匀性。生产实践表明,采用改进措施后,显著提高了薄规格SPHC带钢深冲性能,开裂率由30%降低至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