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业务及技术出发分析总结了电信运营商网络的架构及其演进历程。业务主体由话音向数据的变化导致电信网的主体架构也由电路交换网向分组交换网演进,IP网正在逐渐成为所有业务的统一承载网络。互联网本质是"扁平"的,但为克服互联网流量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架构的缺陷,IP网在实际建设中采用了一定的分层结构,IP网的分层结构同时也决定了波分网络的分层结构。通过网管系统的集中以及管理架构的简化,实现"一二干融合",是国内电信运营商集约化运营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围绕光承载网和IP数据网的互通问题展开论述,并基于对光承载网和IP数据网不同交换特点和定位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光/包交换混合网络的统一控制架构和关键技术,实现了跨IP数据网和光承载网的快速端到端无缝业务建立。  相似文献   

3.
《信息通信技术》2017,(6):37-44
随着互联网业务越来越丰富,TCP/IP协议暴露的问题也愈来愈多。文章通过分析未来新应用对网络的需求以及当前网络技术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审视TCP/IP协议栈架构存在的不足,提出网络跨代演进的未来网络5.0技术方向。在此方向上,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IP协议进行了归一化的整合设计,提出一种新的协议框架——Big IP,并对ION、随路OAM、随路信令、内生安全等关键技术做介绍。  相似文献   

4.
介绍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及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现有及未来业务承载对IP城域网提出的新需求,从技术和业务两方面论述IP城域网重构驱动因素。阐述IP城域网网络现状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业务需求对IP城域网演进目标进行分析,明确IP城域网目标网络架构,最后提出IP城域网近期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互通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景 《电信科学》2004,20(1):53-57
以IP为基础的因特网的出现对传统的电信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的开放性和业务的灵活性为电信网进一步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但是,由于IP在提供具有质量保证的等级业务方面缺乏技术的保障;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来被认为功能简单的第二层传输网络具有越来越强的业务能力,例如QoS、多播、VPN以及安全管理能力,将导致多接入、多业务的下一代网络端到端业务控制和业务集成越来越复杂,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网络互连和业务集成的基本思路,建立下一代网络的新的业务概念.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论是:下一代网络具有新的集成业务体系结构,其中的关键是业务互通问题;其中IP用于网络互联,SIP用于建立终端和服务器间的业务会话,提供业务之间的互作用,实现端到端业务能力的集成和最终应用的集成需要新的网格业务技术;下一代网络除要有分别支持网络互联、会话建立和业务集成的能力以外,还必须建立网络、会话和业务之间的新的互作用关系,使得下一代网络的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内生安全网络架构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P 网络通过连接全球大量的网络设备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网络面临持续性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令人担忧。由于网络缺乏内生安全的设计,IP地址伪造、隐私泄露、中间人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等顽固安全问题难以根治,传统的补丁式解决方案补不胜补。在研究IP网络面临的各类安全威胁及相关安全技术的基础上,剖析了IP网络固有的安全缺陷,提出了具有内生安全特性的网络架构,包括具有内生安全的隐私ID/Loc、安全验证和审计协议、跨域联合防御机制等,能够为端到端通信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如何实现下一代IP网络的QoS保证是影响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综合了运营商的运营活动对用户的业务进行管理,提出里一种基于NGOSS的IP网络QoS管理模型,它通过端到端的SLA管理来达到对用户业务的QoS管理。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现下一代IP网络的QoS保证是影响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综合了运营商的运营活动对用户的业务进行管理,提出里一种基于NGOSS的IP网络QoS管理模型,它通过端到端的SLA管理来达到对用户业务的QoS管理。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确定性网络转发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规模网络部署的3层转发技术——LDN(large-scale deterministic network),在保留传统IP转发技术统计复用的优势基础之上,LDN技术可实现对端到端时延上界及抖动上界的严格保证,为5G uRLLC(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切片、工业互联网等未来应用场景提供网络服务支持。通过仿真实验对比了在相同网络环境下,传统IP及确定性IP在端到端最差时延及抖动上的差异,证明了LDN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IP宽带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大阶段。我们目前面临着的是一个IP宽带网络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是一个电信业务转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接入技术,FTTX、WiMAX,WiFi Mesh、3G和3GLTE等,带来了接入网革命性的改变。充足的带宽促使电信运营商尝试着重新夺回IP宽带网络带宽的端到端管控权以打造新型的互联网价值链,以优质的高速IP宽带网络掌握三网合一的主导权,让自己从单纯的带宽服务转型为全业务的信息供应商和服务商。本文就新一代IP宽带网络相关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架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希望能够帮助电信营运商找到适合自己的平滑演进到新一代IP宽带网络、适应所处市场需求的创新业务增长途径和网络转型的时机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云网融合/云网一体已成为IP承载网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最贴近用户的承载网,IP城域网拥有丰富的业务特性,是网络云化转型的重要试验田。面向多元接入、流量流向变化等网络承载需求,IP城域网从传统南北向树状架构向城域Spine-Leaf架构转型,以适应固移融合、多云接入等新型业务场景。基于云化IP城域网演进,对v BRAS池化部署方案及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剖析,为v BRAS规模商用部署和技术演进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旭  李琢  覃毅芳 《电信科学》2019,35(10):21-30
5G/B5G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络的带宽、时延、连接等关键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对移动接入侧能力的飞速发展,现有的集中式互联网云服务架构容易出现瓶颈,无法充分发挥 5G/B5G 的性能优势。网络5.0技术的提出,旨在通过一套完整的创新协议体系及控制管理架构,应对未来典型网络应用对数据网络的需求。基于网络5.0协议体系,提出一种新型的智能云化网络,通过云网深度融合,弥补互联网服务模型与5G/B5G接入能力之间的差距,推动网络持续演进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technology in the 5 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 G) network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ertical industrie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models of “patching” and “plug-in” have hindered the effect of AI applications. Mean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AI in all walks of life puts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new capabilities of the future network, such as distributed training, real-time...  相似文献   

14.
依据SDN/NFV集中管控、动态、灵活、高效、可编排等特点,提出了基于SDN/NFV技术的未来网络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案.该平台主要采用OpenStack和OpenDaylight的开源架构,同时研发设计SDN跨域虚拟网络通信、虚拟网元管理以及网络服务编排三大关键技术,实现了底层异构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与开放共享.同时,根据实验用户对网络资源的需求,灵活按需编排各种网络资源与SFC服务,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网络实验验证服务.  相似文献   

15.
A scalable framework for in IP-oriented terrestrial-GEO satellite network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the Internet, the heterogeneity of networks, and the need for QoS maintenance have urged researchers to develop ideas for managing network scalability and end-to-end QoS assurance. In this article, an IP IntServ architecture in the satellite access network is combined with a scalable IP DiffServ-like architecture in the terrestrial core network.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aims at guaranteeing fine-grained bandwidth control in the satellite access network and stateless scalability in the core network, by exploiting per-aggregate traffic flow control, typical of the aggregate RSVP protocol, and stateless service assurance, typical of the SCORE approach.  相似文献   

16.
The use of 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s (WBANs) in healthcare applications has made it convenient to monitor both health personnel and patient status continuously in real time through wearable wireless sensor nodes. However, the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of WBANs has some disadvantages in terms of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he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SDN) approach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hat defines a new design and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network communications. In order to create more flexible and dynamic network structures in WBANs, this study uses the SDN approach. For this, a WBAN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SDN approach with a new energy‐aware routing algorithm for healthcare architecture is proposed. To develop a more flexible architecture, a controller that manages all HUBs is designed.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is modeled using the Riverbed Modeler software for performance analysi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DN‐based structure meets the service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shows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roughput, successful transmission rate, and delay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routing approach.  相似文献   

17.
将有市场需求的服务尽快地提供给用户是移动服务提供商竞争的焦点,但是目前的网络技术极大阻碍了新服务的市场化。针对这一情况,基于主动网络技术提出一种可编程移动IP网络,该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快速创建和部署新的移动IP服务和协议,这样的网络结构大大加快了移动应用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基于可编程移动IP网络体系结构开发了一种主动式移动IP协议,证实了可编程移动IP网络在服务创建上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云资源池的大规模建设,业务系统集中化部署成为发展趋势,跨省流量的激增对专用IP承载网骨干网带来挑战。本文分析了现有和未来的业务流量占比变化以及新型业务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骨干网新平面的网络架构演进思路。新平面可根据业务需求调整网络设计指标和保护策略,并优先引入SDN技术。演进架构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并推进专用IP承载网全面引入SDN技术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