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物理化学稳定性较好的石英玻璃为基底,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于其表面沉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钛薄膜,然后在钛薄膜表面共价固定纤连蛋白。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各步处理后的材料表面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主要研究了用MicroBCA检测法对样品表面固定的纤连蛋白的定量表征的可行性,并将该结果与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方法检测获得的纤连蛋白量做了对比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纤连蛋白可以成功固定到钛薄膜表面,MicroBCA检测法和QCM法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样品表面纤连蛋白的固定量大约在767~789ng/cm2。 相似文献
2.
首先用喷砂酸蚀法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粗化处理,制备出具有微米-纳米双微观孔洞结构的超亲水表面.然后用等离子体氧化的工艺,制备具有超亲水性能的氧化钛表面,发现表面亲水性能随自偏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360 V自偏压、20 min处理时间和1ml/min(标准状态)氧气流量时能到超亲水效果的锐钛矿二氧化钛表面.最后尝试用十二烷基三氯硅烷和分子自组装法在粗糙的氧化钛表面制备疏水表面,最大角度可达120°,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和紫外光照射成功实现了表面由超亲水到疏水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4.
纳米氧化锌的表面修饰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进的直接沉淀法制备了Φ10nm氧化锌. 分别用油酸(OA), 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Span-60), 月桂酸钠(SL)三种表面活性剂修饰纳米氧化锌颗粒. 宏观沉降实验分析了修饰后的纳米氧化锌在液体石蜡中的稳定性, 发现油酸修饰的纳米氧化锌能在液体石蜡有机相中长时间分散而不沉淀, 具有优异的修饰效果, 而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和月桂酸钠则无法长期稳定存在于有机相中; 微观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油酸与纳米氧化锌以共价键和氢键两种形式结合, 在无机纳米颗粒表面形成单分子膜; 而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和月桂酸钠的修饰则不牢固. 相似文献
5.
纯钛因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相关领域,但其本身并不具备抗菌性能,为改善钛种植体表面的抗菌性,采用磁控溅射法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备Ti-Ag纳米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中纳米Ag含量对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抗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样品的表面形貌、粗糙度和水接触角;对Ag+释放进行了检测;采用CCK-8法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将各组样品与具核梭杆菌共培养,检测材料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Ag复合涂层成功沉积在Ti片表面,并且随着纳米Ag含量的增加,样品的表面粗糙度和水接触角均增大。该Ti-Ag纳米复合涂层对小鼠L929细胞未表现出细胞毒性,符合生物安全标准。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Ag含量的增加,Ag+释放量增加,涂层的抗菌效果也增强。可见,Ti-Ag纳米复合涂层可有效抑制Fn的生长,有望提高钛种植体的抗菌性能,为其临床运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乙酸锌为前驱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修饰剂,采用溶液化学法,制备了氧化锌纳米粒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合成的氧化锌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样品具有量子尺寸效应,样品UV-Vis吸收光谱在335~350 nm给出了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特征吸收峰;FL光谱显示在400,550 nm处产生荧光发射;氧化锌纳米粒子的尺寸在100 nm左右且粒径分布较窄,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对氧化锌纳米粒子的表面起到良好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钛种植体在临床使用中因界面不匹配导致的种植失败问题,从仿生学角度出发,采用提拉法在钛表面涂覆聚氨酯(PU)高分子涂层,并通过过饱和Ca-P溶液浸泡试验在PU表面原位矿化生成了无机沉积物.采用SEM、EDX、IR、XRD、DSC-TG及接触角测定仪等对矿化后PU表面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通过细胞培养试验初步考察了MG63细胞在矿化前后PU表面的增殖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PU表面矿化物是由纳米片状晶体先聚集堆叠形成团簇状微球,然后微球间互相融合生长而形成的,其成分主要是弱结晶的非化学计量的羟基磷灰石晶体,而且矿化后的PU涂层亲水性更佳,更利于MG63细胞的黏附及增殖.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钛 铌 铜 钢间接焊接接头模拟结构试验方法,对用钒做中间填料的钛 钒 钢间接式焊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为了得到成本低、电催化活性高和稳定性强的锌电积用钛基二氧化铅电极,本文以聚苯胺热解碳氮(CN)作为钛基锡锑氧化物中间层的掺杂剂,继而沉积制备得到Ti/CN-SnO2-Sb2O3/α-PbO2-ZrO2/β-PbO2-TiO2(Ti/CN-PbO2)电极.用SEM、EDS对掺杂碳氮的锡锑氧化物层和Ti/CN-PbO2电极进行表面形貌观测和元素分析,采用循环伏安,阳极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分析掺杂CN的锡锑氧化物层对Ti/CN-PbO2活性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30 ℃,150 g/L硫酸,50 g/L Zn2+电解液中进行电极强化寿命实验.结果表明,在锡锑氧化物的烧结过程中掺杂一定量的聚苯胺后,能够减轻氧化物层的龟裂现象,同时使得Ti/CN-PbO2电极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Ti/CN-PbO2电极的加速寿命为925 h,为未掺杂CN的Ti/SnO2-Sb2O3/α-PbO2-ZrO2/β-PbO2-TiO2(Ti/PbO2)电极的2.5倍. 相似文献
16.
17.
有机硅耐高温涂料的防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机硅树脂为成膜物,制备出一种具有良好耐热性和耐蚀性,在500℃下可长期使用的耐高温防腐蚀涂料.研究了氧化铁红粉,复合磷酸锌粉,TiO_2粉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填料均能提高涂层的耐水性及耐盐水性,其中,复合磷酸锌粉的效果最为明显,且随着复合磷酸锌粉加入量的增加,涂层的耐水性及耐盐水性得以进一步提高.当磷酸锌粉的加入量为15%时,涂层可耐500℃高温,并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中低品位氧化锌矿及元江镍矿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云南省目前尚处于呆滞状态但潜在价值巨大的中低品位氧化锌矿和元江镍矿的合理开发,重点介绍了笔者用氨浸-直接电积新工艺处理高碱性脉石中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研究成果及所取得的进展。元江镍矿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对镁的有效利用。新工艺对储藏量超过2000×104t的中低品位氧化锌矿和镍储量超过40×104t的元江结合型贫氧化镍矿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冶锌废渣中锌资源的再利用,以商洛炼锌厂冶锌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锌烟尘为原料,采用氨法浸出-微波蒸氨-火法焙解工艺制得粒度分布均匀的球状活性氧化锌.对锌的浸出工艺及氧化锌前驱体的热解工艺进行研究,并利用TG/DTA、XRD、SEM等测试手段对产品进行结构及物相表征.研究表明,氨法浸出过程中总氨浓度为8 mol/L、pH为10.0、液固比为4∶1、浸出温度为40℃时,锌的浸出率最高可达92.05%.浸出液经两段净化除杂后,80℃下蒸氨25 min时,制得前驱体碱式碳酸锌.在400℃焙解120 min制得平均粒径约为3μm,六方晶系的球状活性氧化锌.此法对设备要求不高,生产成本低,工艺流程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