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携号转网是移动电话用户变更签约的电信企业而用户号码保持不变的一项服务,目前已在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我国于2019年11月27日正式在全国提供携号转网服务。携号转网管理政策体系的建立确保了携号转网服务的有序提供,在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提供监管政策依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国际、国内政策分析,充分论证了我国出台携号转网管理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携号转网服务后续监管提出启动技术监测、丰富监管案例、建立通报机制、强化落地执行四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2.
携号转网服务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大部分国家将携号转网作为一项用户的基本服务。但实现携号转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技术的实施、更涉及业务和管理等多个方面。我国携号转网服务从试点试验到2019年全国开展已历经10年,分多个阶段逐步开展,并从系统建设、政策标准、技术方案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和管理解决方案。随着携号转网的全国开展,携号转网整体服务将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中国移动对外宣布正式开启携号转网业务,用户可在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之间实现自由转网,且无需更换手机号码。按照工信部的部署,三大运营商已于本月正式启动的携号转网业务,试点范围从天津、海南扩大至5个省。它标志着移动通信自由时代即将来临。携号转网是用户在不改变原有手机号码的前提下,能够自由转换成其他运营商的用户,享受其所提供的所有服务,其中包括套餐资费、流量业务以及优惠促销等。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2014,(18):92-92
近日,中国移动对外宣布正式开启携号转网业务,用户可在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之间实现自由转网,享受其所提供的所有服务,其中包括套餐资费、流量业务以及优惠促销等,且无需更换手机号码。按照工信部的部署,三大运营商已于本月正式启动的携号转网业务,它标志着移动通信自由时代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5.
胡文玉  窦晓燕 《电信科学》2019,35(9):124-134
以我国移动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通过电话外呼的调查方式,对我国移动业务携号转网后移动通信市场格局及影响进行研究,运用“马尔可夫概率转移矩阵”对实施携号转网后全国及南北方移动电话市场份额进行了预测,并创新地提出“携号转网流向路径模型”。此外,重点围绕“区域特征、在网时长、ARPU值和携号转网人数”等对3家通信运营商携号转网用户的关注点及转出和转入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网龄越长、ARPU值越高,携号转网意愿越强;北方用户携号转网意愿高于南方。本文结论将为通信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尚斌 《移动通信》2009,33(19):42-43
携号转网又称号码携带,是指用户从一家运营商转到另外一家运营商时,不更换号码就能享受各种业务和服务。携号转网被视为实现移动通信领域有效竞争、优化市场结构的杀手锏,能使消费者、国家和电信行业三者都受益。对消费者来说,携号转网大大减少了转网成本,便于客户选择中意的运营商。单向的携号转网还可削弱主导运营商的优势地位,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实现有效竞争。同时,实施携号转网后,号码资源通常由第三方集中管理,这对节约码号资源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学东  王鹏 《信息通信》2012,(5):263-264
携号转网对于3家运营商竞争格局的改变,亦将影响监管机构后续政策的出台与取舍,携号转网给了客户更多选择,对运营商特别是主导运营商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尽管这项政策不会对运营商之间的市场份额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运营商必须积极创新业务,通过差异化服务和品牌策略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自身业务和服务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2019年5G商用启动和携号转网全国正式服务启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前的携号转网技术方案能够支持5G NSA业务,但不能支持5G SA业务。随着5G SA标准和产业链的成熟,为确保携号转入用户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同等权利,运营商在制定5G SA的商用计划时,有必要对5G SA的携号转网组网和实施方案进行同步研究,以推进5G SA设备对携号转网功能的研发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携号转网前期试验阶段,发现部分电信运营商存在因携号转网服务引发的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这些行为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影响了行业形象,理应在全国推广过程中加以重视并积极规制。梳理了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根据不同类型的行为提出了针对性处置建议。  相似文献   

10.
携号转网服务是移动用户变更已签约的电信运营商时仍然持有当前号码的一项服务。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点对点传输等技术的集合,具有去中心化、数据溯源及不可篡改等特性。首先介绍了携号转网服务的含义和国内外开展情况,梳理了基于区块链实现携号转网服务在标准研究和行业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而提出一种详细的“区块链+携号转网”融合方案,包括功能架构和部署方案,最后分析了该方案在数据同步、监督管理和可扩展性3个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专车服务是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产物, 作为专车服务中的重要主体——专车司机, 其收入该不该征 税, 如何征税, 在目前的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中都没有相关的规定。因此, 要从网约车的交易模式出发, 在法律上明确专车司机的身份性质以及专车服务的性质, 强化税务登记制度, 制定相应的纳税申报优惠政策。同时, 要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创造条件实现对专车司机收入的代扣代缴, 以促进专车服务行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Number portability is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unction, which allows subscribers to switch services, service providers, or locations without changing their telephone numbers. Near-term number portability is typically implemented by existing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such as remote call forwarding. Long-term number portability can be implemented under the advanced intelligent network (AIN) platfor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outing issues for number portability. We introduce the number portability issues and provide a tutorial on the AIN. We then show the AIN implementation for long-term number portability. Finally, a cache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speed up address transfer,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network overhead incurred by AIN query for number portability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通信业的政策和业务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育平  尤子荣 《世界电信》2003,16(3):3-7,20
中国未来政策法规方面主要动向是出台电信法,着手解决互联互通和资费方面的难题.怎样发展3G也将引人注目。投资政策主要以对WTO的承诺为基础,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外资购并将多发生在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在业务发展方面.目前联通的CDMA、中国移动的GPRS和彩信业务都在各种压力下艰难拼搏。眼下空前火爆的无线市话应该说还在政策范围之内.但随着其成本的不断下降,本身能力的提高和对众多潜在用户的吸引力,它的发展将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号码携带业务及实验初期情况,提出中国联通号码携带业务的发展思路,并给出中国联通在这个历史机遇中发展增值业务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信部文件明确在2020年实现全国范围“携号转网”服务,这将进一步加剧通信行业高饱和、低增长、强竞争的态势。应对“携号转网”的本质是做好存量客户保有以及竞争抢夺客户。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客户智能监控网、携带更多内容、丰富产品融合维度、提供极致服务,增强存量客户粘性。强化品牌和资源优势、打造不可替代属性、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抢夺客户。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科普和科普政策法规的现状,探讨了科普政策的涵义,提出我国科普政策法规的基本体系,并对重要的全国性的科普政策和法规进行了梳理。并在调查问卷和数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科普和科普政策法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1月27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提供携号转网服务。重点研究我国携号转网服务开展情况,对携号转网服务运行情况、影响因素、主要挑战及对电信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