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鹏  徐强  张霞 《人民黄河》2007,29(11):12-14
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和近期治理,使中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应用遥感技术对植被覆盖地、农业用地、水体、沙地、裸地、裸岩、盐碱地等进行读判,按照1987~2000年各类土地面积发展趋势,预测的2004年各类土地面积与实际面积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黑河水量调度和近期治理对提高中游林草覆盖度、减缓土地沙化等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区域为研究区,分析该地区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及其与地下水的相关性。利用2000—2008年每年8月份的MOD13Q1数据及2000年的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技术,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了2个不同时期(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的土地覆盖变化。结合研究区昌马灌区地下水监测资料,建立植被指数与地下水埋深的Pearson相关模型,计算了植被指数和地下水埋深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地下水的埋深区间和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相关系数具有一定差异;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埋深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综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Landsat影像时序特征和面向对象分割方法,分析1985-2018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覆盖时空特征,探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5-2018年间研究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9.9847×104 hm2,其中沼泽和草甸湿地面积减少尤为明显,而人工湿地面积则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加率达54.66%,主要是盐田养殖场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大;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土地覆盖的影响程度高于水文因素;输沙量是影响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水文因素,实测径流量的减少进一步导致天然湿地向旱地类型转化;人口和GDP变化对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的正相关作用比较显著,而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则与该两个指标的负相关关系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区域为研究区,研究该地区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及其与地下水的相关性。利用2000~2008年每年8月份的MOD13Q1数据及2000年的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技术,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了两个不同时期(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的土地覆盖变化。结合研究区昌马灌区地下水监测资料,建立植被指数与地下水埋深的Pearson相关模型,计算了植被指数和地下水埋深相关系数。通过分析表明,对于不同地下水的埋深区间和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相关系数具有一定差异,天然植被与地下水埋深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降雨量等数据,应用RUSLE模型和GIS技术分析了2004年、2012年和2020年绥中县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绥中县土壤侵蚀以轻度和微度侵蚀为主,研究期间微度侵蚀面积逐渐增多,土壤侵蚀模数逐渐下降,侵蚀状况呈好转趋势;绥中县严重土壤侵蚀区集中分布于六股河两岸,近15a绥中县土壤侵蚀程好转趋势,实施的退耕还林等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显著效果;土壤侵蚀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从低到高各因子解释力排序为坡度<海拔<年均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高风险侵蚀区集中于植被覆盖度<30%、年均降雨量超过600mm、坡度> 35°、海拔200m以上的未利用地土地的区域,结合实际情况绥中县土壤侵蚀重点治理区以坡耕地为主。  相似文献   

6.
研究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以下简称十大孔兑)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0年、1998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系统分析了十大孔兑流域198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以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0年以来草地面积逐渐增加,未利用地面积逐渐减少,1998年-2010年较1980年-199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提高。1980年-1998年和1998年-2010年,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向低、中覆盖草地转化,低覆盖草地向中、高覆盖草地转化,中覆盖草地向高覆盖草地转化,该转化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上中游,以流域东部和西部最明显。1980年-1998年间低覆盖草地向中、高覆盖草地转化比例较高,1998年-2010年间未利用地向低、中覆盖草地转化比例较高。分析认为,1980年以来十大孔兑流域城镇化水平提高,林草水保措施力度增强、成效显著,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特别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政策后,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对近年来报道的基于MODIS数据的洪涝灾情监测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水体提取、云检测和土地覆盖分类。水体提取主要困难在于波段选择和云的干扰;云检测也只能部分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土地覆盖分类可以提供大范围变化监测,但在特征选择和分类器设计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结合太阳能学的相关理论,设计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太阳能资源进行分析,利用苯板作为覆盖水面材料,计算出浮板的关键参数。利用防护框架和太阳能支架将浮板和光伏组件连接形成发电浮板。各浮板彼此相连覆盖水面形成整体的发电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防蒸发、发电、环保、不侵占土地等优点,适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推广。所得结果可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影响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在贫困山区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实施中,极端气候事件是主要的风险因素,会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土地质量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等一些列问题。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以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南召县为例,分析了影响贫困农户脆弱性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贫困状况、农村基础设施、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劳动力等方面;建立了基于村级资源图、七个平衡点矩阵和C储图的脆弱性评估体系,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村级可持续土地管理活动规划。  相似文献   

10.
井涌 《陕西水利》2009,(4):13-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和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资源、能源耗用量急剧增长,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建设活动带来的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河川径流的产流量、产流过程的变化,以及河流水文测验断面的水文监测.  相似文献   

11.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历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了闽北坡地杉木林、锥栗林、果园及裸露对照地水土流失与降雨历时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历时与径流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与土壤流失次数、土壤流失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历时较长的降雨在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中均产生较多的径流量,历时较短的降雨对缺乏植被覆盖土地的土壤流失量产生较大影响,而对植被覆盖良好的土地影响较小;在长历时的降雨条件下,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将被削弱.  相似文献   

12.
近年,唐山市丰南区坚持科学发展观,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为一体,在城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城镇开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开发建设中,地表开挖、硬化和覆盖等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问题Et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根据房地产产业链的特点,上海市正在建设覆盖房地产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房屋土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土地管理、住宅建设、房地产交易登记、物业管理、旧住房“拆、改、留“等各项业务管理,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框架下,建立相应的专业信息系统,并以房地产交易登记系统为基础平台,统一信息标准,统一网络构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4.
《中华建设》2005,(1):33-33
根据房地产产业链的特点,上海市正在建设覆盖房地产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房屋土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土地管理、住宅建设、房地产交易登记、物业管理、旧住房“拆、改、留”等各项业务管理,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框架下,建立相应的专业信息系统,并以房地产交易登记系统为基础平台,统一信息标准,统一网络构架,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5.
基于SPOT NDVI指数、气象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采用趋势分析法对1999—2015年长江流域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偏相关系数法基于单个像元从动态角度研究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引入格网法从静态角度研究植被覆盖对气候和地形因子在整体空间格局上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植被覆盖整体较好,高覆盖地区占66.14%,表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从动态角度考虑,植被覆盖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地区植被覆盖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动态响应关系不同;从静态角度考虑,植被覆盖对温度、降水、高程和坡度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存在一定的响应阈值,且都具有西部地区响应明显、东部地区响应不明显的特征。研究结果将为制定适应气候和地形的综合植被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使用Landsat长时间序列影像和GEE算法,提取1986—2020年北江清城区河段常流河道范围和监测土地覆盖变化,根据河道提取和土地覆盖的分类结果,分析了清城区河段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该变化发生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覆盖分类结果是可靠的,总体准确率在90%~98%之间;(2)常流河道面积略有扩大,近34 a来的变化率为12.42%;(3)研究区域内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植被面积不断减少,水域面积相对保持稳定,沉积物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重点水利工程的建成加固和伦洲岛附近泥沙的疏浚治理是驱动河道变化的关键因素,清城区常住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扩张是植被向建筑物地类转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景观指标是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性指标,文章结合用GIS处理技术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对小流域的土地覆盖景观图进行了描绘和制作,采用地理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对小流域的地形进行了划分,并提取了本溪市62个小流域的生态安全景观指标。文章的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小流域土地覆盖景观图的制作和描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生态安全景观指标的提取和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民勤绿洲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指数作为反映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在遥感监测大范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生态演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植被指数产品,采用变化矢量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民勤绿洲2000年与2009年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程度在正向提高,CVA变差最大达到1.9,绿洲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8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研究方法,利用ArcGIS等软件分析了官厅密云流域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结果表明:1980—2008年,流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旱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格局并没有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三者面积之和约占流域总面积的93%左右。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略有下降,流域植被覆盖处于退化的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8 a来,流域内建设用地、水田和水域的动态度一直较大,变化较为明显;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一直增加,说明官厅密云流域土地利用/覆盖一直处于调整发展时期。水域的分维数最大,建设用地的分维数一直在增加;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的破碎度较大;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略有下降,说明流域内景观类型多样性降低、分布出现不均衡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植被指数作为反映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在遥感监测大范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生态演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植被指数产品,采用变化矢量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民勤绿洲2000年与2009年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程度在正向提高,CVA变差最大达到1.9,绿洲生态环境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