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假定在煤加氢液化制造液体燃料的过程中,原料煤和氢均由同一种煤提供。通过热力学计算,比较了我国几个煤种的煤炭在液化过程中液化效率的理论值。计算结果表明,液化效率大约在60~75%之间,其中,按国际硬煤分类的4、5、6、7类煤(相当于我国煤分类法中的气煤、肥煤、长焰煤、弱粘煤等)液化效率高,褐煤则由于其S、N、O等杂原子的含量高而液化效率低。  相似文献   

2.
谢崇禹 《当代化工》2007,36(2):65-66,111
影响煤加氢液化反应的因素很多,不同的煤对氢敏感度不一样,有的容易加氢,有的不容易加氢.显然容易加氢的煤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在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煤岩相显微组分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简要讨论了原料煤对煤液化的影响.在煤的组成和物理性质等与液化特征之间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总结出适合煤液化用煤种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3.
影响煤加氢液化反应的因素很多,不同的煤对氢敏感度不一样,有的容易加氢,有的不容易加氢.显然容易加氢的煤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在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煤岩显微组分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简要讨论了原料煤对煤液化的影响.在煤的组成和物理性质等与液化特征之间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总结出适合煤液化用煤种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4.
简要讨论了原料煤特性对煤直接液化的影响,在煤的组成和物理性质等与煤液化关系之间建立良好的对应关系并总结了适合直接液化用煤种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惰质组分含量的上湾煤样进行了高压釜煤液化实验。在反应温度440~465℃,氢初压7~11 MPa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惰质组含量的上湾煤的液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40~465℃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除惰质组含量最高的5号煤样在温度高于465℃时转化率开始下降以外,其余不同惰质组含量的4种煤的转化率、油产率、气产率和氢耗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沥青烯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氢初压的增加,不同显微组含量的煤的转化率和油产率增加,沥青烯产率减小。惰质组含量越高,煤的转化率和油收率越低。  相似文献   

6.
COREX系统用煤燃烧过程中含氧官能团的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雒文伯  崔馨  张欣欣 《陕西化工》2013,(11):1950-1952,1955
COREX是现有熔融还原方法中的主要工艺流程,该系统对煤质量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对系统运行中所涉及的主要煤种大同煤和兴隆庄煤燃烧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同步热分析仪(TG.DSC)研究高温条件下煤的热分解行为;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观察了煤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岩相分析;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rm)和湿式化学分析法,定性及定量的研究了煤中含氧官能团,尤其是热解过程中有机含氧官能基团的组分、数量、化学结构和转化机理。全面评价煤炭的质量,为系统稳定运行选用煤种,提高块煤利用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煤中显微组分液化反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液化是目前可大规模采用的缓解我国石油资源供应紧张的有效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煤岩显微组分液化特性和机理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显微组分性质对液化反应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认为低煤级煤中惰质组的转化率和油收率不可忽视,只是反应条件与其他显微组分并不一致,且影响惰质组反应性的因素较为复杂.所以建议,不同显微组分的最佳液化条件与差异、煤中活性显微组分与惰性成分在液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显微组分在液化反应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及其表征等是值得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泽洋  王龙延 《化工进展》2019,38(7):3079-3087
基于最新汽油、柴油和航煤质量标准,结合我国市场对成品油需求走向,本文探讨了煤直接液化油、煤间接液化油、加氢煤焦油、煤油共炼产品、甲醇制汽油(MTG汽油)和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等煤基油品的馏分结构与性质,分析了它们对煤制油产业发展的影响。文章指出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低硫、低烯烃、低芳烃和高抗爆性能的交通运输燃料,需要降低柴汽比,增产航空煤油。煤基油品的硫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低、清洁性很好。除了MTG汽油外,煤基油品的柴汽比过高,需要与石油产品协同发展以满足我国未来的成品油市场需求。费托合成工艺能够直接生产优质柴油和航空喷气燃料油组分,是煤制油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煤直接液化工艺所产汽煤柴油馏分性质均不理想,需要持续改进提高;煤油共炼工艺在成品油质量方面弥补了煤直接液化工艺的不足,可作为一条新的煤制油途径。煤焦油加氢可以生产出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Ⅵ标准的车用柴油调和组分,是一条高效利用煤炭加工过程副产品的煤制油技术路线。MTG汽油和DMMn是优质汽油和柴油组分,能改善炼油企业成品油的柴汽比结构和交通运输燃料产品质量,应加大低成本工艺技术研发、扩大产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煤直接液化柴油组分中直链烷烃含量低、环烷烃含量高,十六烷值偏低,限制了其作为优质柴油使用,而环烷烃选择性开环技术是提高柴油质量的重要手段。介绍了煤直接液化柴油的组成特性,总结了煤直接液化油双环芳烃、三环芳烃及多环烷烃选择性加氢开环的反应机理,阐述了择形开环催化剂氧化物类载体与分子筛类载体、非贵金属活性组分与贵金属活性组分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多环烷烃选择性开环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选用小麦秸秆和金沟褐煤作为实验原料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进行液化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不同秸秆/煤比例下添加离子液体时小麦秸秆与褐煤共液化产物分布情况及硫的变迁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当小麦秸秆和褐煤在亚临界水中液化时,添加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会降低正己烷不溶组分收率,但可以提高气体收率与总转化率。添加[Bmim]Cl后,随着样品中小麦秸秆比例减少,液化油收率、正己烷不溶组分收率、四氢呋喃可溶组分收率、气体收率与总转化率均呈下降趋势。添加 [Bmim]Cl后残渣中硫的相对含量增加,其他产物中硫的相对含量减小;添加 [Bmim]Cl后残渣中有机硫的相对含量以及气相中COS和H2S含量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神华煤直接液化性能及固体酸催化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型压热釜考察了气氛、温度、氢气初压及煤溶剂比等工艺条件对神华煤直接液化转化率和产物分布的影响,结合神华煤的溶剂抽提性能和产物表征,系统地研究了神华煤加氢液化性能,并通过与FeS和FeS+S等催化剂对比实验,初步探讨了SO2^2-/MxOy型固体酸催化煤加氢液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神华煤中以非共价键作用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含量较低,煤中的羟基主要位于大分子骨架结构中;神华煤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400℃,煤/四氢萘比为1:2,SO4^2-/ZrO2为催化剂时最高转化率达到76.3%,气氛、初压、液化温度及煤溶剂比对液化转化率具有较大影响,较高温度及强的供氢体系有利于提高煤的转化率及油气产率.三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顺序为:FeS〈FeS+S〈SO4^2-/ZrO2,其中SO4^2-/ZrO2固体酸不仅具有良好的液化转化率,而且油气收率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2.
在500 mL的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了胜利褐煤铁基催化剂条件加氢液化实验,考察了H2O+CO系统中温度、压力、煤水质量比对总转化率、油气产率和沥青质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液化总转化率和油产率增加,沥青质产率降低;随着煤水质量比的增加,总转化率先降低后增加,在1∶1.2处出现拐点,油产率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低煤水质量比条件下油产率较高,高压有利于加氢液化反应。通过红外、核磁共振分析,证明液化产物中存在大量酚和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13.
针对配用低黏结煤所导致的配合煤黏结性能指标无法准确预测的行业难题,研究了常用的低黏结煤种分别配用及同时配用5%~25%时对配合煤黏结性能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配合煤的大多数黏结性能指标而言,配用这2种低黏结煤种时,其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时,首次发现b值也可以通过文中建立的关系式较为准确地预测。  相似文献   

14.
0 前言近年来,人们对有关煤的组成特性与其液化行为间的关系已有一些研究,并且发现了煤变成气态或液态产物的转化过程与挥发分、H/C 和 O/C 原子比、活性显微组分含量、矿物质含量等参数间的关系。Yarzab 等通过对104种美国煤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煤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高变质程度和中等硫含量煤,其平均转化率为53%;第二组为中等变质程度和高硫  相似文献   

15.
为扩大特殊煤种和稀缺煤种的利用途径,以树皮煤、太西煤和小发路煤为试验煤样,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显微组分分析等研究了3种煤样的宏观煤岩特征和煤属性性质,并对煤炭质量进行分级。结合煤样基本性质和工艺性能等提出3种煤的合理利用途径。结果表明,树皮煤属于高~特高挥发分、低灰和中高~高硫煤,太西煤属于特低挥发分、特低灰和特低硫煤,而小发路煤属于特低挥发分和特低灰煤。太西煤可用于生产超低灰纯煤,制备炭石墨复合材料、活性炭、优质铸造型焦等;小发路煤具有良好的加工利用前景,可用于生产活性炭、炭素、碳化硅、阴极炭块和高炉喷吹等;树皮煤应做到综合利用,加氢液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的性质与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为原料,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硫/氮化合物分布、烃类组成分布及酚油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部分指标不符合3号喷气燃料规范要求,如密度偏大、热值偏低、酸值偏高、硫/氮含量偏高和芳烃含量高,但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又具有高闪点、低冰点和富含环烷烃等突出优点.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的上述特性将使其通过加氢精制的方法获得合格的大比重喷气燃料.实验通过碱洗酸提方法富集酚,测得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中酚油约占26%左右,低级酚含量约占总酚量的72%.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元煤混配技术,成功开发了新煤种俄罗斯烟煤及其专用配方,从原料煤性质、装置运行参数、碳转化率及主要消耗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运行期间,气化炉运行稳定,各单元参数基本能稳定控制在合适范围内,灰渣排放基本通畅,碳转化率高。  相似文献   

18.
《煤化工》2017,(2)
在300 m L加氢试验装置上进行加氢稳定试验,考察了反应压力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并通过0.5 L高压釜煤液化试验,考察了煤在不同加氢深度循环溶剂中的液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溶剂加氢反应压力的升高,循环溶剂密度、黏度及氮含量递减,氢碳原子比及供氢指数递增,循环溶剂性质得到改善,供氢性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煤的转化率和油收率提高。当加氢反应压力由12.5 MPa升至19.3 MPa时,煤的转化率从87.21%提高到88.40%,液化油收率从51.62%提高到55.58%。  相似文献   

19.
煤磨碎性能与煤质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友辉 《煤炭转化》2005,28(3):10-13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煤质特性与可磨性HGI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和挥发分越高,HGI越低;灰分和固定碳含量越高,HGI越高.但HGI与煤质特性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国外文献提供的非线性预测方程不适合我国煤种.仅从煤的工业分析等化学组分出发,将其看作一种均匀的物质,不能科学地反映煤的可磨性.煤的显微组分、矿物质类型、颗粒大小和分布以及煤种的显微构造等物理参数是决定煤可磨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杨木屑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种转化率高、比较经济的多元醇液化工艺,并显著降低了液化反应温度和压力、减少了催化剂用量。对杨木屑液化油的性质和组分进行分析,利用此液化油部分取代聚醚多元醇制备聚氨酯发泡材料,并对液化油进行了分馏,考察了轻重组分的性质和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