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仪器为单杠杆式固结仪(WG-1B),对阿勒锦岛天然岸坡非饱和原状土进行固结试验,研究其变化规律。试验方法采用标准固结法。通过试验得出试样在每级荷载下的压缩变形量、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体积压缩系数及回弹指数,并利用多元回归线性公式拟合孔隙比与压力的关系曲线,得出ep=0=0.749,R=0.989 7,进而得出阿勒锦岛岸坡土体属于中压缩性土。  相似文献   

2.
荷载对软土次固结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有计算软土次固结变形的常用方法是不考虑荷载对其影响的。大量的试验表明荷载对次固结有较明显的影响。本文对次固结变形与荷载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并着重研究了正常固结土的次固结特性,且对其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对超固结土,次压缩系数随荷载增大而增大;对正常固结土,次压缩系数随荷载增大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常固结土次固结沉降量随固结压力变化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要针对南沙软土在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的变形与时间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压力下的变形量,进一步推求出各级压力下的孔隙比、压缩系数等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探寻南沙软土的固结规律,以期对南沙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参考,以便更好的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4)
本文阐述了单向固结的定义和原理,对单向固结的两种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可能对土体固结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以保证土体样品固结试验的顺利实施和结果的科学准确。经研究分析土体的单向固结试验对于地质研究和建筑具体应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4)
对某吹填区软土进行了不同固结压力、固结时间、排水距离、初始孔隙比等的对比性固结试验,研究了软土的固结及次固结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压缩性指标与上覆固结压力密切相关;固结变形与先期固结压力有关,在超固结阶段呈线性变形、正常固结阶段呈黏塑性变形的特征;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变化可分3个阶段,阶段Ⅱ(p_c相似文献   

6.
Terzaghi理论中的固结系数为定值,应用于沉积泥沙大变形固结计算时存在较大误差,而沉积泥沙固结系数的试验测定仍存在一定困难。沉降柱试验能完整的模拟低浓度泥沙的沉积固结过程,准确获取泥沙沉降过程曲线和沉积层体积分数分布曲线。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阶段泥沙沉降过程控制方程,通过作图方法得到沉降控制方程的拟合参数,得到了随固结过程连续变化的沉积泥沙自重固结系数。根据固结过程中的沉积泥沙渗透系数和体积压缩系数变化规律,同样得到四种不同的固结系数求解方法,并讨论了各影响因素对沉积泥沙自重固结系数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7.
《土工基础》2020,(2):247-250
吹填超软土含水量高、压缩性高、低强度、低渗透性等特点,压缩固结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软土,表现出非线性变化的特点。对上海两种吹填超软土采用压缩固结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其压缩、固结特性,试验结果表明:①两种吹填超软土第一级荷载压缩量最大,压缩系数最大,而且随着固结压力增大压缩系数逐渐减小,同时孔隙比与荷载的对数近似呈线性关系。②两种吹填超软土其固结系数随着所加荷载的增加而增大,而其渗透系数随着所加荷载的增加而减小。③渗透系数随孔隙比呈非线性变化,采用非线性函数拟合lgK_v-e关系,为类似吹填超软土非线性固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建筑物基础的沉降稳定时间和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必须研究土的压缩变形量和压缩过程。论文介绍土的固结试验方法及其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根据固结试验的成果绘制相关曲线,求得各种固结参数,同时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条件下的固结试验,旨在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明瑛 《土工基础》2007,21(3):74-76
分析了土工试验中比较典型而且重要的固结试验,探讨了取样质量、仪器设备、试验方法以及试验过程等对固结试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通过热塑料排水板加速软土固结的软基处理方法已经得到了工程应用。土体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具有温度敏感性,也是决定热排水固结设计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参数,但相关试验仪器并不多见。本文介绍一种用于测定饱和软土在不同温度下的渗透系数和压缩系数的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可控制土样温度在室温至80℃范围内变化,同时可施加12.5~1600kPa的固结压力。采用该装置对五组饱和软土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渗透和压缩固结试验。同一组土样进行两种试验,以减小试验误差。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渗透系数会明显增大,但压缩系数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具体工程土样的固结试验和渗透试验的数据为依据,用多种方法计算土样的固结系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架起这两个重要沉降参数的试验结果与计算值之间的桥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崔军 《山西建筑》2008,34(17):122-123
对比分析了径向固结系数Cr的几种不同试验方法,指出各方法的优缺点,得出只有结合固结理论,正确模拟现场受力和排水条件,才能测得较为准确的径向固结系数Cr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宋秋明 《山西建筑》2009,35(25):128-129
指出强夯加固法是地基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原位测试技术特别适用于强夯地基处理效果的检验,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原位测试技术在强夯加固地基中处理效果检验的应用情况,从而客观地评价地基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强夯压实黄土地基及路堤的现场试验方法 ;结合大量的现场试验结果 ,探讨了强夯压实施工工艺、路堤填方合理分层厚度、压实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以及强夯压实施工的经济性等问题 ;提出了强夯压实施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试验段工后观测及工程应用表明 ,强夯压实黄土路基技术在公路工程中具有实用性 .  相似文献   

15.
固结系数的最小二乘法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太  刘新荣  朱凡  朱可善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0):1230-1232
室内固结试验确定固结系数常用的是时间对数法和平方根法,这两种方法仅利用了试样固结试验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的初始值,利用的数据较少,无法反映固结的全过程。同时由于作图法受到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准确确定固结系数,本文采用工程上通用的最小二乘法,通过公式推导,编程得到了固结系数的求解过程,通过计算机运算,从而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得到了固结的初值和终值。  相似文献   

16.
室内固结系数的一种推算方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固结试验确定固结系数常采用时间平方根法和时间对数法 ,这两种方法均属作图法。其缺点是在作图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而且试验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初始压缩以及试验最后阶段的次固结等也对试验结果有较大影响。本文从一维固结理论出发 ,导出了主固结沉降与其速率的关系 ,利用这一关系提出了一种固结系数的推算方法 ,该方法无需固结试验初始阶段和最后阶段的数据 ,从而避免了初始压缩和次固结的影响 ,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加快固结试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地面沉降过程中固结系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渗透系数和孔隙比、孔隙比和有效应力的关系推导出固结系数与有效应力的关系公式。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装置,模拟释水条件下地面的沉降过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固结系数随着土体的压缩而逐渐变小的结论。考虑固结系数的非线性,修正了 Terzaghi 理论,将解析解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考虑了固结系数的非线性能更准确的计算地面的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18.
推算室内固结系数的剩余沉降对数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样剩余沉降(最终沉降与沉降的差值)的对数与时间呈线性关系,由线性方程的系数可推算出试样的固结系数。采用最小二乘原理估计线性方程的系数时需事先确定最终沉降,由于线性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是最终沉降的函数,为使线性拟合达到最佳,最终沉降应使线性相关系数取到极值,根据这一条件可解析出最终沉降。与推算固结系数的时间平方根法和时间对数法等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无需固结试验初始阶段和最后阶段的数据,从而避免了初始沉降和后期次固结沉降的影响,并加快了固结试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次固结系数是反映软粘土在恒栽下随时间的增长而变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数.目前国内缺乏测试次固结系数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和其它地方、行业规范中都没有次固结系数测试的明确方法和要求.本文根据次固结系数定义及土工试验国标中测定沉降速率的要求,利用全自动固结试验系统测定各类软土在各级压力下土的次固结系数,...  相似文献   

20.
《Soils and Foundations》2014,54(4):687-698
The shear strength of cement-treated soil can be changed by both cementation and consolidat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hardening because of cement hydr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riaxial and unconfined compression tes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isotropic and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stress, applied during the curing period, on the undrained peak and residual shear strengths of cement-treated soil. The sample used was a mixture of fine-grained sand and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A consolidated undrained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ICU) was conducted on the specimens immediately after the cement treatment. Each test was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curing times and delayed loading tim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1) the undrained peak shear strength of cement-treated soil, cured under different consolidation conditions,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either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 or the curing time, whereas it gradually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delayed loading time. (2) The rate of undrained strength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consolidation differs significantly between isotropic and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s. (3) For a curing time of between one and seven days, the rate of strength increase by isotropic consolidation exceeds that by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 simultaneous volumetric change of cement-treated soil during consolidation depends on the stress conditions of the specimen, t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sotropic and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s. (4) When the test is not conducted under nearly in-situ conditions,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may be underestimated, depending on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he cement treatment and the start of consolidation. (5) The shear strength in the residual state is influenced by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 during curing. (6) As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 during curing increases, the specimens exhibit a higher residual streng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