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文龙  李玉强 《治淮》2007,(1):11-12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全面治理的大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流域四省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淮河流域的防洪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几十年的治淮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淮河治理的症结所在,即行蓄洪区问题。这些地方原本是淮河行蓄洪场所,因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成为群众赖以生存的基地,造成淮河干流排洪不畅,高水位顶托时间长,大小支流河口(湖口)地区和洼地积水难排,甚至洪水倒灌,形成“关门淹”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几代治淮人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艰苦奋斗,淮河的面貌现已大为改观,随着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扩大行洪通道、淮北大堤加固、怀…  相似文献   

2.
龙泉市安仁溪小流域治理,在省政府、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我市在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拿出财力、物力、人力,由龙泉市水利水电局和安仁镇政府组织实施,从1992年10月至1997年12月,先后完成了安仁溪上游植被工程,梅村水库工程,梅村电站工程,安仁自来水厂工程,项边、兰狮贩引水灌溉工程和安仁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共投入资金827.8万元。1998年6月中旬,我市连续遭受暴雨袭击,发生了"6.14"、"6.19"、"6.21"洪灾,一些小流域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洪灾损失严重。但经过综合治理的安仁溪小流域,在这次暴雨中,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现将…  相似文献   

3.
4.
宁远 《中国水利》1999,(11):19-20
一、防洪减灾是淮河流域基本和长期的问题 淮河流域地处气候过渡带,气象复杂,暴雨洪水经常发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边缘高中间低,汇流集中,中下游地形极为平缓,排水困难;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湖泊洼地潴蓄顶托,黄河侵淮夺泗的后果难以根本消除;流域有1亿以上人口,1500万公顷耕地处于洪水威胁之下,洪水一旦漫溢溃决或因供致涝,损失惨重;因所处区位重要,洪水及灾害的影响和冲击也大,人水争地的矛盾不易化解。淮河流域上述洪水生成及成灾的基本条件在下世纪不会有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涡河近期治理工程投入近13亿元,21亿元打造淮化平原防洪屏障  相似文献   

6.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防洪减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迎春  陈平 《治淮》1999,(5):9-10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省境内河道长430公里。自50年代初以来,在沿淮两岸安排的一系列蓄洪区和行洪区是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次的抗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行蓄洪区与其它地区相比,洪灾风险更大,防洪标准更低。加上行蓄洪区内的人口、经济与50、60年代相比已有了很大增长,一旦需要运用,不但经济损失巨大,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没有保障。  相似文献   

7.
沈云良  梁学海 《治淮》1993,(9):16-16
淮河是建国以来最早进行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40年治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不良的自然条件组合、黄河夺淮700年的深远影响以及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平衡(包括水环境平衡的破坏,淮河治理仍面临“洪、涝、旱、淤、污”五大问题。水土保持在保护土壤涵蓄水份、改善山丘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已为人们所了解,可是作为调节水环境平衡的手段,水土保持在流域治理,特别是淮河  相似文献   

8.
王玉太 《治淮》2004,(7):21-22
一、淮河上中游治理 1、水库建设 河南"75·8"大水后,淮河流域除将"75@8"大水中垮掉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复建完成外,还安排了其它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尤其近几年来,不仅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还安排实施了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是典型低洼感潮平原河网地区,一直受洪涝灾害威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太湖流域初步建立了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成功应对了多场次洪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防洪治理历程和方略,可分为“分散治水、一轮治太、二轮治太”3个阶段,总结了3个阶段的人水关系,以及历经实践形成的“蓄泄兼筹、洪涝兼治,高低分开、分层设防,引排结合、综合治理”防洪治理方略。同时,采用水文统计及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当前流域高度城镇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防洪新形势,剖析了流域防洪面临的人水地矛盾突出、防洪焦点由太湖转化为河网、区域短历时降雨影响加剧和周边潮位呈波动上升趋势等新问题,探讨了新时期太湖流域韧性防洪减灾体系的设想,包括深化人水和谐理念、强化“四个转变”治理思路、采用“蓄泄兼筹、洪涝并治,分区扩排、两网统筹,多措协同、智慧管控”治理策略等。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太湖流域防洪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82年7月和8月,淮河发生两次洪水,从50年代开始建设的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在保障淮河安全渡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其时有些骨干工程在建设,有的正在加固除险,有的是带病运行,在防洪调度中必须区别情况,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度,以发挥其调控洪水的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昌兵  刘明春 《治淮》2000,(6):35-36
一、淠河面临的基本现实 淠河是淮河中游的一条较大支流,是六安市最大的一条内河,发源于大别山北麓,由南向北流经六安市的霍山、金寨、裕安、金安、霍邱与寿县,在正阳关汇入淮河,河流全长253km,流域面积6130km~2。淠河流域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整个流域的70%以上,在历史上水旱  相似文献   

12.
刘冬青 《治淮》1997,(10):34-35
淮河是我国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原始部落多沿河边湖边居住。既受水利,又受水害。淮河有鲧以堤坝堵水而失败,又有大禹兼以疏川导滞治水而成功的故事。淮河边涂山上的禹王宫,历代受人崇敬。它反映我国原始治水,从失败的实践中取得教训,从实践的成功中取信于民,治水自古就紧系着社会统治者的威信。 史书中记载,淮河原来是我国一条排水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古老河流,只是到了12世纪,即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完全夺去淮阴以下的淮河河道,淮河才因此被迫改道入江。  相似文献   

13.
海河流域位于京要地,是我国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流域降水时空分布集中,在全国各大江中最为突出,水旱灾害频繁。建国50周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294亿m^3,疏浚行洪排涝河道50多条,滞洪区26处,建立比较完善防洪体系,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在防洪除涝减灾,合理配置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相似文献   

14.
1996年6至7月,淮河流域连降大到暴雨淮干出现四次洪水过程。特别第四次洪水来势迅猛,而后期又无明显降雨,如何合理调度行蓄洪区和水库,确保淮干渡汛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淹没损失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袁学勤 《治淮》2002,(9):14-15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1991年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并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它是淮河上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大的水利枢纽,其主要任务是控制淮河中游洪水,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确保淮北大堤和沿淮重要城市安  相似文献   

17.
徐迎春 《治淮》1999,(3):18-19
1998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洪水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抗洪军民的奋力搏斗,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洪水过后,水利部及时组织召开了防洪与治水专家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组织部分两院院士提出了专题咨询报告,对1998年长江防洪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专家们提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给淮河防洪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长江防洪的经验与教训 总结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取得胜利的经验,首先是已建防洪工程特别是堤防和干支流水库充分发挥了作用。在长江第6次洪峰期间,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沮漳河漳河水库  相似文献   

18.
淮河是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流域,安徽位于淮河中游,省境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治淮成就,但从近几次淮河中等洪水的汛情来看,淮河仍远未实现"修好"的目标.本文从淮河变迁入手,分析流域洪涝成因,对淮河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的重要调蓄湖泊,但由于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三口洪水、泥沙,使得河道湖泊泥沙淤积,洪水位抬高,在不断加重湖区的防洪负担的同时,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根据洞庭湖河湖疏浚规划,通过对典型河段疏浚前后水情、堤防防洪能力和内湖自排时间等的变化的深入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洞庭湖河湖疏浚的防洪减灾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淮河是我国洪、涝灾害最频繁的大河之一,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首先提出重点治理的河道。政务院1950年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主席1951年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但是,时隔57年,淮河仍然是防洪能力最脆弱的大河之一,不能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