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钢与重庆大学联合开发成功中间包无碳覆盖剂,使之彻底消除了使用碳化稻壳导致的中间包增碳问题的困扰。为开发IF钢和超低碳钢新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首轮IF钢试验,已获成功。其中最大难点是控制成品钢中碳含量,攀钢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终于将碳含量控制在<30×10-6的水平,从而使LD-LF-RH-CC的工艺流程顺利进行。进入轧制阶段后,由于事先消除了热轧终轧温度低这一限制性因素,保持高温终轧,因此顺利通过热轧关。攀钢首轮IF钢冶炼及轧制试验的成功,使其有望成为我国第3个能大批量生产IF钢的厂家。攀钢首轮IF钢试验成功@姚化…  相似文献   

2.
技术信息     
攀钢首轮IF钢试验成功 FIRST PRODUCTION TRIAL OF IF STEEL COMPLETED SUCCESSFULLY AT PANZHIHUA STEEL   攀钢与重庆大学联合开发成功中间包无碳覆盖剂,使之彻底消除了使用碳化稻壳导致的中间包增碳问题的困扰。为开发IF钢和超低碳钢新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轮IF钢试验,已获成功。其中最大难点是控制成品钢中碳含量,攀钢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终于将碳含量控制在<30×10-6的水平,从而使LD-LF-RH-CC的工艺流程顺利进行。进入轧制阶段后,由于事先消除了热轧终轧温度低这一限制性因素,保持高温终轧,因此顺利通过热轧关。攀钢首轮IF钢冶炼及轧制试验的成功,使其有望成为我国第3个能大批量生产IF钢的厂家。  相似文献   

3.
攀钢IF钢生产中碳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攀钢IF钢生产中碳的控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攀钢IF钢的碳含量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攀钢冶炼IF4钢转炉、精炼、连铸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冶炼控制技术及控制水平,对超深冲钢IF4中碳含量的控制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为IF钢的生产提供指导。IF钢的成品碳质量分数平均降低到18×10-6左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IF钢碳含量不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攀钢IF钢RH处理过程终点碳含量偏高及不稳定的问题,对IF钢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RH处理前钢水[C]及a[O]、真空度、脱碳时间、钢包耐火材料及合金增碳等是影响IF钢碳含量偏高及不稳定的主要因素.RH进站[C]含量高于0.045%,终点碳含量与进站碳含量成正比关系;最小真空度越低,脱碳时间越长,终点碳含量就越低.为保证攀钢IF钢碳含量合格,应将RH进站钢水碳含量控制在0.030%~0.045%、a[O]控制在(500~700)×10-6,加强设备监控与维护以维持足够的深真空时间和进一步降低真空度.为减少RH处理后期钢液增碳,在保证真空室不结冷钢的前提下应使用渣线部位不含碳的钢包及低碳合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首钢京唐公司IF钢精炼工艺开发过程。IF钢冶炼工艺控制关键是碳、氮含量成分控制。IF钢碳含量控制的关键是RH脱碳过程控制、防止合金增碳和精炼结束到中间包增碳,对应的措施有控制进站碳≤0.04%、控制过程废钢加入量、RH脱碳过程辅助钢包底吹、清洁上料和使用无碳耐材等。IF钢氮含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好转炉吹炼过程脱氮效果、防止RH吸氮。  相似文献   

7.
《炼钢》2019,(6)
介绍了首钢京唐公司IF钢生产工艺开发过程。IF钢生产工艺控制关键是碳、氮含量成分控制和钢卷表面质量控制(通过防止水口堵塞和减少夹杂物)。IF钢碳含量控制的关键是RH脱碳过程控制、防止合金增碳和精炼结束到中间包增碳,对应的措施有控制RH进站钢水w(C)≤0.04%、控制过程废钢加入量、RH脱碳过程辅助钢包底吹、清洁上料和使用无碳耐材等。IF钢氮含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好转炉吹炼过程脱氮效果、防止RH吸氮和防止连铸过程吸氮。IF钢卷的主要表面缺陷之一是夹杂类缺陷,控制夹杂类缺陷主要从控制转炉终点氧含量、钢包渣改质、控制中间包钢水w(Al_s)/w(Al_t)0.94、恒拉速浇铸等方面着手。采取措施后,中间包熔炼成分碳、氮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7×10~(-6)和5.9×10~(-6),IF钢夹杂原因造成的钢卷表面质量协议品率由2.3%下降到1.0%~1.5%。  相似文献   

8.
连铸过程增碳是IF钢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邯钢西区炼钢厂IF钢连铸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分析连铸工序增碳的原因。采用无碳镁质涂料中间包、无碳长水口、无碳浸入式水口、高碱度极低碳含量覆盖剂、高粘度厚熔融层的结晶器保护渣(C≤0.5%)进行保护浇铸,使IF钢连铸过程增碳从9.1×10-6降低到3.1×10-6,降低了65.93%,解决了IF钢连铸过程增碳问题。  相似文献   

9.
袁晓峰  岳峰  包燕平  李朋欢  夏茂森  张磊 《钢铁》2011,46(3):38-41,70
研究了国内某钢厂BOF-LF-RH-ASP流程生产冷轧IF钢的工艺特点,采用碳含量控制和钢包渣还原处理技术,RH脱碳结束钢中ω([C])<15×10-6,后序增碳质量分数小于15×10-6,渣中(FeO+MnO)质量分数小于3%,平均中间包钢水全氧质量分数为17×10-6.成功开发的DDQ级IF钢板,满足了客户对其深冲...  相似文献   

10.
陈均  曾建华  陈永  陈天明 《特殊钢》2016,37(2):49-53
针对攀钢重点品种钢氮含量偏高的问题,通过调研,确定了转炉终点钢水氮含量高、出钢过程增氮严重、精炼结束至中间包增氮严重是导致氮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提出“转炉低氮钢冶炼”、“两步脱氧控制出钢过程增氮”、“双氩封长水口保护浇注”等氮含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可将转炉终点钢水氮含量平均控制在13×10-6以内,出钢过程及精炼结束至中间包增氮控制在5×10-6以内。应用结果表明,板坯大梁钢、电工钢、IF钢成品氮含量分别为30.3×10-6、18.2×10-6、16.3×10-6,方坯重轨钢和帘线钢成品氮含量平均为40.8×10-6、38.2×10-6,使攀钢低氮品种钢氮含量控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冶炼IF钢过程碳含量的变化以及过程增碳情况,分析了主要增碳因素以及增碳量,通过加入氧化铁皮球、RH加入锰合金、RH强制脱碳以及控制保护渣及耐材中的碳含量来降低钢中碳含量,为IF钢的生产实践提供了指导。工艺改进后IF钢成品平均碳质量分数降低到18×10-6左右,取得了明显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攀钢RH-MFB轻处理LCAK钢和车轴钢,自然脱碳和MFB吹拉强制脱碳处理IF钢,本处理重轨钢以及MFB加热钢水和真空室的工艺,分析讨论了真空降压方式、MFB吹拉对脱碳速度,真空度对终点碳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3.
IF钢因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近些年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前景看好。安钢第二炼轧厂在开发和生产IF钢过程中,通过对各工序碳含量控制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主要工艺技术参数和改进措施,实现了碳含量≤0.003%的稳定性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4.
IF钢真空处理结束后控制增碳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伟  吴杰  杜明 《武钢技术》2009,47(2):20-22
通过分析IF钢浇铸过程的增碳原因,找出真空处理结束后增碳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IF钢控制增碳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影响IF钢性能的因素较多,主要从IF钢成分控制、热轧生产工艺制度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钢IF钢性能不稳定的原因为Ti含量较高,炼钢成分控制过程增碳较大,热轧卷取温度制度有待于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结合攀钢IF钢连铸工艺条件,研究了碱性材料、熔剂对保护渣熔化性能的影响和熔速调节剂配加模式,设计出了保护渣配方.工业试验表明,研制的预熔保护渣用于IF钢浇铸时,在结晶器内熔化良好,试验铸坯表面无清理率达到98.5%,铸坯增碳控制在2×10-6左右(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高级别IF钢需求量不断的增加,承钢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状况对钛强化IF钢进行研究,在生产过程中对转炉工序、RH工序重点控制碳含量,在连铸工序全程保护浇铸,提高钢水的可浇性,实现了钛强化IF钢的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攀钢RH-MFB设备的结构及其特点,分析了IF钢处理过程中影响碳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其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了安钢生产高强IF钢的工艺控制情况,分析了不同合金化方式对合金元素收得率、钢中氧含量、RH脱碳、后期合金增碳以及钢水洁净度控制的影响。认为LF配加锰铁和RH脱氧后配加金属锰两种方式对高强IF钢中碳含量和钢水洁净度的影响相差不大,均能够满足产品需求。  相似文献   

20.
陈本文  栗红  常桂华  王勇  杨亮 《炼钢》2012,28(1):8-10
介绍了利用PDA光谱仪开发的光谱分析夹杂物技术,利用该技术分析了IF钢冷轧板合格品罐次和由夹杂引起的废品罐次精炼过程中RH终点、中间包浇铸中期钢液中Al2O3夹杂物含量,初步提出了IF钢精炼过程中夹杂物控制技术指标:RH终点夹杂物质量分数控制在0.004 5%以下、中间包夹杂物质量分数0.003 0%以下。于2009年将该技术应用于IF钢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与其它工艺相结合,大大降低了IF钢冷轧板由夹杂引起的废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