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流变相-前驱物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粉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占丹  黄琳  肖作安  张克立 《化学试剂》2007,29(3):141-142,156
以普通氧化镁和邻苯二甲酸为原料,采用流变相-前驱物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镁粉体,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表征了前驱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热重分析确定了煅烧温度,分别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对纳米氧化镁粉体的结构及形貌大小进行表征。用该法制备出的纳米氧化镁粉体为立方晶型,形状近似球形,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10 nm。  相似文献   

2.
以氯化镁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水热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镁,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纳米氧化镁产率和粒径的影响,并对其形貌和红外吸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得到分散性好、粒径较小且产率较高的纳米氧化镁粉体;最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沉淀剂与镁离子的摩尔比2:1、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3h、煅烧温度600℃和煅烧时间1h。  相似文献   

3.
熔盐法制备氧化镁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氯化镁、碳酸钙、氯化锂为原料,采用熔盐法制备了氧化镁粉体。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反应过程及产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采用水解动力学分析法研究了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氧化镁粉体活性的影响。TG-DSC分析表明:在650℃时碳酸钙可完全反应。XRD分析表明:在430℃保温3 h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产物中有氧化镁生成;在650℃保温3 h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产物经无水乙醇洗涤后,全部为氧化镁晶体,经SEM分析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镁形貌为颗粒状,形状不规整,大小介于50~250 nm。水解动力学分析表明:当温度大于500℃、保温时间超过3 h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氧化镁粉体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煅烧和消化工艺对白云石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云石为原料,采用柠檬酸测定法,通过控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消化温度和消化时间等因素,研究了煅烧和消化工艺对白云石活性的影响及最佳的煅烧和消化条件.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1.5 h时,煅烧产物中的氧化镁活性最好;以最佳煅烧条件下得到的白云灰粉进行消化反应,消化温度为80 ℃、消化时间为30 min时,得到的消化产物活性最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对进一步利用白云石制备氢氧化镁和氧化镁产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共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浦  侯建国  张芳 《河南化工》2007,24(6):24-25,40
以氯化镁与碳酸钠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研究了反应溶液的pH值、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煅烧温度对制备纳米氧化镁粉体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对样品的性能进行测试,获得纳米氧化镁平均粒径约12 nm,且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6.
由碱式碳酸镁制备过氧化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碱式碳酸镁为原料,首先经过煅烧制备出活性较高的氧化镁,活性氧化镁再与过氧化氢溶液经反应、过滤及干燥制备出过氧化镁产品.研究结果表明,碱式碳酸镁的煅烧时间和煅烧温度对合成过氧化镁的活性氧含量有较大影响,最佳煅烧时间为2 h,煅烧温度为650℃;通过对反应液固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进行考察,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在室温下...  相似文献   

7.
轻烧氧化镁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柠檬酸法和三种不同水化法测定和研究了氧化镁的活性,研究了氧化镁活性与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750℃时,由菱镁矿煅烧所得的氧化镁活性最高,在菱镁矿分解完全的情况下,煅烧时间以短为宜。本研究为氧化镁生产工艺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以菱镁矿为原料,在定-转子反应器中进行碳化反应制备高活性氧化镁的新工艺,并考察了热解过程中热解温度、热解时间以及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定-转子反应器可以有效地增大气液接触面积,提高气液传质效率,其特殊结构可以处理固含量更高的浆料,有助于产能的提高;调节热解温度可以控制前驱体碱式碳酸镁的晶体形貌,从而影响氧化镁的活性;煅烧温度对氧化镁活性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9.
以六水氯化镁和氨水为主要原料制备纳米氧化镁,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Mg2+浓度、分散剂PEG-400用量、反应温度、陈化时间和缓冲剂冰醋酸的用量5个因素对晶粒粒径的影响,确定了纳米氧化镁的最佳工艺参数:缓冲剂冰醋酸用量为0.015 mol,Mg2+浓度为0.4 mol/L, 分散剂用量为5 mL,反应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0 h,煅烧温度为550 ℃,煅烧时间为2 h。分析了单因素对纳米氧化镁晶粒的影响。选用对氧磷测试纳米氧化镁的吸附降解性,1 μL的对氧磷在5 min内被0.4 g氧化镁降解吸附了99.19%。1 g纳米氧化镁可降解吸附对氧磷194.9 mg。  相似文献   

10.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掺杂Fe的纳米二氧化钛粉体。采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DRS)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并对Fe掺杂浓度、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纳米TiO2光学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掺杂0.5%Fe,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2h改性的粉体其可见光范围的吸收明显增强,降解邻氨基苯酚的能力明显提高,5h后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专用氧化镁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氧化镁系列产品应用领域及生产现状,中国专用氧化镁如活性氧化镁、电工级氧化镁、硅钢级氧化镁、高纯氧化镁等开发是成功的,其中高纯氧化镁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硅钢级氧化镁不仅已工业化,并成功应用于武钢硅钢片的生产上,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但总体上看研发技术虽然成功,工业化生产量还不足。提出了中国专用氧化镁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中国十分丰富镁资源,扬长避短,发挥原料及生产方法优势,采用先进设备,提升装置及自控水平,建立万吨级骨干企业,提高专用化率等建议,提高精细氧化镁品种及产量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不同镁盐对氧化镁晶须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考察不同镁盐对氧化镁晶须形貌的影响,以3种镁盐为原料,碳酸钠为沉淀剂制备了不同形貌的氧化镁晶须。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镁盐为原料虽均可得到纯相的氧化镁晶须,但以氯化镁为原料制备的晶须表面光滑,质量较高,而以硝酸镁和硫酸镁为原料制备的晶须表面较粗糙。研究发现,这些形貌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溶液中pH的差异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一种合成氧化镁晶须的新的工艺方法。首先以活性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合成了前驱体碱式氯化镁晶须,接着将碱式氯化镁焙烧成氧化镁晶须。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和化学分析,分析了中间体碱式氯化镁和产品氧化镁晶须的成分、形貌和热化学行为。探讨了各个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探索出最佳的工艺条件:活性氧化镁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比在0.08左右,氯化镁溶液的浓度为3mol/L,反应温度40~50℃,陈化时间在48-72h,陈化温度50℃。在此条件下制得了形貌良好的前驱物碱式氯化镁晶须。将碱式氯化镁晶须焙烧,控制升温速率在2—5℃/min,采取分段升温方式升温至600℃,即可制得氧化镁晶须。制得的晶须长度在100μm左右,直径约0.5μm。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 of a variety of doping additives on the hydration resistance of calcined materials in the MgO–CaO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Samples were prepared from lightly calcined flotation magnesite that was mixed with dolomite, as well as from analytically pure CaO and MgO; then, the samples were doped with additives that contained cations with various valences (monvalent to tetravalent). Both the hydration rate and the powdering rate were measur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higher-valence cations in improving the hydration resistance of the MgO–CaO materials was revealed. This behavior is believed to be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vacancies in solid solutions of CaO or MgO with higher-valence cations. The Ti4+ cation forms a solid solution with CaO, which reduces the Ca2+ concentration and leads to the improved hydration resistance of calcined materials from the MgO–CaO system.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the level of lithium carbonate doping on MgO, prepa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he basic carbonate, is re-examined. A low, sub monolayer, loading, ie. 0.2% Li2CO3-MgO i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both the specific activity for methane activation and the total C2 hydrocarbon selectivity.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optimal loading of alkali promoters on MgO prepared in this way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indicated in previous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High‐quality magnesium hydroxide powders can be produced by hydrating slow‐reacting magnesia in dilute magnesium acetate solutions. The kinetics of this process are very crucial for process design and control, an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powder with desirable particle morphology. In this work, industrial heavily‐burned magnesia powders were hydrated in 0.01–0.1 mol dm−3 magnesium acetate solutions at temperatures ranging between 333 and 363 K. Examination of the magnesium hydroxide produce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kinetic data suggest that the hydration of heavily burned magnesia in magnesium acetate solutions is a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process controll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magnesia particles. The activation energy was estimated to be 60 kJ mol−1, while the reaction order with respect to acetate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about one. © 199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7.
中国镁资源优势及镁质化工材料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镁质化工材料属于镁质材料的一种,包括镁盐中各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其原料来源广,储量丰富,主要包括含镁非金属矿、海水、卤水、盐湖苦卤,以及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副产物,可通过机械加工法或化学加工法制取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镁质化工材料。重点介绍了活性氧化镁、电工级氧化镁、硅钢级氧化镁、高纯氧化镁等开发与生产现状;分析了中国具有丰富的镁资源和能源、多种工艺路线生产镁质化工材料,以及精细镁产品发展迅速的优势,建议建立万吨级骨干企业,发挥原料及生产方法多样、镁产品品种齐全的优势,采用先进设备,提升自控水平和精细化率,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镁法烟气脱硫的工艺原理,对镁法烟气脱硫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镁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建设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脱硫效率高等特点,并且脱硫剂可回用,既环保又经济,适合中国国情,建议加快镁法烟气脱硫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19.
以水菱镁矿为原料,通过“煅烧-水化-煅烧-水热”的简单合成路线制备了高分散六角片状的阻燃型纳米氢氧化镁。确定初步工艺后,探究了氧化镁用量、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氢氧化镁结晶度和形貌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水热条件:氧化镁用量为10%~25%(质量分数)、水热温度为150 ℃、水热时间为3 h。在水热过程中,分别向反应体系中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二醇6000(PEG6000)和聚乙二醇200(PEG200),考察了不同改性剂及改性剂用量对氢氧化镁颗粒结晶度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质量分数)PVP的条件下,能很好地改善纳米氢氧化镁的分散性,并得到了分散性好、晶形完整、粒径均匀、直径为300~400 nm、厚度为40~60 nm的六角片状纳米氢氧化镁。  相似文献   

20.
不同溶剂置换法制备纳米氧化镁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氯化镁与尿素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得到氢氧化镁沉淀,经水洗、水洗 醇洗、水洗 正丁醇共沸蒸馏3种溶剂置换后,再用烘箱干燥得到厚度仅为几纳米的片状氢氧化镁粉体,氢氧化镁粉体经高温煅烧得到纳米氧化镁粉体。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3种方法表征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镁粉体的粒径约为20~30nm,其团聚程度以及晶粒大小与溶剂置换的方法有关,团聚程度和晶粒大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水洗、水洗 醇洗、水洗 正丁醇共沸蒸馏。此外,还用毛细管理论和氢键理论讨论了纳米粉体团聚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