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藏族特有毛织物氆氇制成的“堆嘎”(坎肩),是西藏僧侣的专有服饰之一。本文以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氆氇堆嘎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形制结构分析与数据信息采集,并就氆氇剪裁的成型设计进行了复原。从中我们发现,堆嘎中的氆氇剪裁方式属于中华传统服饰剪裁术“十字型平面结构”的范畴,而堆嘎前胸部位的“割截叠压剪裁”则是佛教“如法制衣”的表现。其中“平面建构立体”与“腋下三角补片”的朴素制衣思想,是藏族僧众智慧与想象力的结晶。氆氇在僧衣堆嘎中的剪裁方式成为藏传佛教僧服定型的标志性物证,是功能性与宗教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中华服饰裁剪宝库中的一个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2.
陈果  刘瑞璞 《纺织学报》2017,38(8):127-131
为建立藏族服饰结构图谱,完善整个中华民族服饰结构谱系,利用类型学、比较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博物馆馆藏藏族服饰的结构进行实物研究,得到了藏袍腋下插角结构的重大发现,这一特殊结构在其他少数民族中尚未被发现。对比发现,类似的结构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中晚期,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衣袍的小腰结构与藏袍腋下插角结构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藏袍腋下插角结构和先秦楚墓衣袍小腰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基于十字型平面结构下的功能性探索和实践。所不同的是,藏袍腋下插角都不是单独衣片,而是与侧片连为一体,体现了敬畏自然之下的节俭动机。  相似文献   

3.
陈研  张竞琼  李向军 《纺织学报》2012,33(9):110-115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与上海艺风堂博物馆馆藏的传世旗袍的研究与分析,从早期旗袍的造型演变、近代旗袍的造型变革及裁剪技术的改良为切入点,描述由“繁”到“简”的装饰工艺,论述了由“平肩连袖”到“斜肩接袖”、由“无省”到“有省”的造型结构。指出了出近代旗袍是“融合中西”的经典之作。它成功地完成了从中式传统“平面造型”向西式“立体造型”的完美蜕变的同时,终结了“人适应衣”的时代,开创了“衣适应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陈研  张竞琼 《纺织学报》2013,34(6):93-97
本文以上海纺织博物馆和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旗袍实物为研究对象,对近代改良旗袍的基本形制进行了论述,并将近代改良旗袍按造型形制与细部结构细分为“基本型”和“摩登型”。又通过对馆藏“摩登型”改良旗袍的基本形制、结构造型与细节设计的分析,指出近代改良旗袍是吸收西方外来服装造型方法的结果。具体是通过收省、分割、装袖等西式造型方法,实现了在外轮廓造型上由传统的“A”向“H”型再向西式的“X”型的转变。再通过采用了垫肩、拉链等西式服装辅料,辅佐主体结构实现了由离体到紧体、由平面到曲面的转变,说明了近代改良旗袍是中西方服饰文化不断的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近代民间服饰中的“文字”为研究对象,从“字”到“形”再到“艺术构成”的角度进行解析。本文首先概述了服饰中有关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然后根据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传世实物,对近代以来民间服饰中的文字分类、统计;归纳出民间服饰中“文字”作为“字体”的意义,其次是作为“纹饰”的意义。最后,总结出“文字”在服饰中的艺术构成形式和艺术含义等。  相似文献   

6.
研究“巴厘”、“卡因”和“台农11 号”3 种菠萝果实的香气成分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 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3 种菠萝成熟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从 “巴厘”、“卡因”和“台农11 号”3 种果实中分别检测出46、40 和29 种香气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99.04%、84.11%、92.43%。主要成分为酯类、烃类、苯类、萘类化合物。酯类物质在“巴厘”“卡因”“台农11 号”测试品种中含量最高,分别达90.87%、59.92% 和82.54%;烃类次之,苯类和萘类物质含量较小。3 种果实有11 种相同的香气成分,独有的香气成分为:“巴厘”16 种,“卡因”16 种,“台农11 号”7 种。3 种菠萝果实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之间存在差异,“巴厘”的重要特征香气成分为癸酸乙酯、己酸乙酯和2- 甲基丁酸乙酯;“卡因”的重要特征香气成分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台农11 号”的重要特征香气成分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  相似文献   

7.
庄立新 《纺织学报》2013,34(3):102-108
 从女装基本纸样的后片浮余量形成入手,分析了利用纸样设计、服装工艺和面料性能三个途径处理后片浮余量的多种方法。提出了女装后片浮余量结构处理应采用以“省道”、“分割线”和“褶皱”等显性而直接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结合面料塑形、工艺处理等隐性而间接的手段,通过综合考量,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余量位移”、“余量消解”和“余量转化”的观点,为提升女装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揭示服装结构设计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潘永贵  刘新华  黎寿英 《食品科学》2010,31(20):469-472
以“象牙”和“台农”芒果为试材,研究BTH 处理对2 个不同品种芒果果实中主要防御酶—— PAL、PPO 和POD 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增强不同果实抗病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台农”果实本身3 种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象牙”果实;而经BTH 处理后,对2 个品种的芒果果实,均刺激了3 种酶活性的上升,并且“台农”果实上升幅度明显高于“象牙”果实。BTH 处理增强果实抗病性与刺激PAL、PPO 和POD 活性上升均有关系,并且对台农果实作用明显大于象牙果实。  相似文献   

9.
朱莹莹  李春保  周光宏 《食品科学》2015,36(15):234-239
肠道微生物是膳食与人体健康的桥梁,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密切相关,是人体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同时,研究学者们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重要的“微生物器官”与人体生理功能、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对人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膳食对肠道微生物结构以及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并介绍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生理功能及健康的关系,旨在为未来研究饮食、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曾顺德  张超  尹旭敏  刁源 《食品科学》2010,31(24):457-460
利用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开展果蔬采后保鲜可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本实验以自行研究开发的生物保鲜剂为试材,研究该生物保鲜剂对“白凤”桃和“巨峰”葡萄采后贮藏生理的影响,以期为该生物保鲜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该生物保鲜剂处理可有效降低“白凤”桃和“巨峰”葡萄乙醇及MDA累积速率,增加POD、PAL 酶活性,减轻腐烂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蒋玉秋  王淑娟  杨汝林 《丝绸》2020,57(5):53-61
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实物复原的方式,再现服饰原物风貌,解密技术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一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女子圆领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的研究限制进行复原样本选择,并通过对出土文物信息整理、文物残片分析、服装形制推断、衣料纹样文化阐释等研究路径,展开了始自衣料织造、胸背补子复原等的复原研究,最终按相同结构与工艺完成了技术复原,再现了明代典型服饰圆领袍的实物风貌。  相似文献   

12.
邓可卉  卫艺林 《纺织学报》2023,44(4):179-186
为更好地实现残缺古代服装文物的非接触式修复,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服装建模技术进行古代服装数字化虚拟复原的方法。以正仓院所藏唐代"黄地夹缬絁袍(残欠)"为研究对象,首先在MatLab中使用Canny图形检测算法对袍服的污损纹样进行提取和修复;其次使用服装CAD软件ET SYSTEM对袍服残缺部分的款式和结构进行平面复原;最后使用基于CLO3D平台的服装三维建模技术对该袍服进行了数字化三维虚拟复原,并对复原方案执行了动态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完成古代服装文物的高精度三维虚拟复原,有效还原出古代服装的三维动态形貌,为实际修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藏族袍服的袖型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藏民袍服袖型的结构特点,并将其融合于现代服装袖型的结构设计理念中进行设计,为现代服装的袖型及肩部造型结构设计提供更多的方法.运用服装结构学、服装设计学知识,合理将藏族服饰结构特征融入到现代服装结构设计中,为现代服装及民族文化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设计方向,弘扬传统民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朱博伟  刘瑞璞 《纺织学报》2017,38(5):115-121
针对当代旗袍史学研究注重文献研究而缺乏实证考据的现状,采取文献与实物二重考证实物的研究方法、方式对旗袍结构断代进行考证, 以实物作为结论来源的基础,探索旗袍三个发展时期的结构变化。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旗袍实物和民间重要收藏标本进行系统化测量与结构图复原所得结论,同20 世纪20 年代至70 年代旗袍结构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结构复原实验发现,旗袍在结构变革和改良的过程中材料与结构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实物与文献的复核整理,归纳出旗袍发展三个时期所对应结构的典型特征,这将成为旗袍结构断代的参考依据和对传统服饰史学研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5.
洪湉  张竞琼 《纺织学报》2011,32(6):124-128
中西围裙体现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胜浦水乡妇女服饰中的"作腰"是上千年来"稻作文化"沉淀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印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从"作腰"这一具体的"点"切入,通过对文献资料、相关馆藏实物与传世实物的查阅与研究,在材质的拼接、服从性、独立性与功能性等方面比较了中西围裙的相似性;又从形制、美...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东宫冠服仪仗图,是迄今所见最为珍贵、重要、全面的明代制度中服饰的彩图文献,还包括仪仗等其他门类。尤为宝贵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宫和东宫皇帝、诸王的冕服文字和全套彩图,及《大明会典》中所缺少附图的后妃礼、常服的全套彩图,甚至还包含了当时社会多个等级阶层的礼仪服饰,以及卤簿仪仗、大射礼图等内容。可以说,它既是明朝服饰制度从制定形成到初步发展的文献资料,又是一部色彩艳丽、绘制精美的服饰集锦,是明代服饰形象的全真复原。  相似文献   

17.
清朝统治时期,为了蒙藏地区的安定,利用藏传佛教建立了驻京喇嘛制度,并仿照国家服饰制度建立了驻京喇嘛的服饰制度。在政治权利主宰下的服饰制度成为分等级、辨亲疏的工具,对稳定当时的政教秩序、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清政府对驻京喇嘛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补子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渊  范明三 《丝绸》2005,(7):49-51
在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构架中,儒家思想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儒家重视礼教,精神文化的要素很早就被融入了衣冠服饰的礼制之中。衣饰是观念的载体,“服制者,立国之经”。官服作为政治统治制度的一部分,其形制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补子是研究明清时期官服的重要资料,探究其起源可为官服制度的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虽然补子的起源在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礼失而求诸野”,对民间一些现象的考察和现存资料的研究可以为研究补子起源提供重要的依据。文章根据文献对少昊以鸟名官、禹和防风氏传说的记载,以及历代军服所用护心镜形制、现今舟曲藏族服饰加以分析,从儒家学说的角度对补子的起源做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