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于雄  徐伟  刘洋 《特殊钢》2021,42(2):72-74
研究了淬火+亚温淬火+回火(QLT)、淬火+回火(QT)、正火+正火+回火(NNT)3种工艺对5 mm9Ni钢板低温韧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采用NNT工艺,钢板低温韧性良好,逆变奥氏体含量8.0%;通过工艺试制,5mm 9Ni钢板,采用3.3mm厚度规格试样,-196℃冲击吸收能量≥40 J;采用2.5mm厚度规格试样...  相似文献   

2.
对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16 mm厚度规格NM450耐磨钢板进行930℃+保温20 min淬火、200℃+保温25 min回火处理,并对热轧态、淬火态及回火态的钢板取样进行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热轧后钢板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以及少量贝氏体,淬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以及少量贝氏体,回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针状贝氏体。试验钢淬火+回火处理后Rm1 378 MPa,A5021.5%,-20℃夏比冲击功61 J,表面布氏硬度443 HBW,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研究超厚规格钢板淬火工艺,建立超厚规格钢板淬火水量模型,科学合理分配高压段水量,实现有效冷却水量最大化;开发超低淬火速度和负压下量淬火新工艺,创新开发了增加淬火机低压段摆动冷却时间新工艺;完成淬火炉超厚规格钢板加热数学模型工艺与淬火机框架提升极限高度开发,使超厚规格钢板淬火能力得到提升。综合实施后,突破热处理生产线原有设计,成功实现了100~150 mm超厚规格钢板的淬火生产。  相似文献   

4.
极限规格钢板热处理生产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对国内外极限规格钢板热处理生产技术进行对比介绍。国内采用集约型与辊式淬火热处理生产技术,已经实现了最薄2 mm钢板的试制与最厚300 mm钢板的连续稳定生产,逐渐超越国外采用控温淬火与水槽淬火的热处理生产技术,为我国装备制造的大型化、轻量化、长寿命并适应复杂、苛刻服役环境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包钢生产的07系列压力容器钢为实验材料,进行了调质热处理工艺研究,探讨了淬火温度、时间及回火温度对实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不同厚度规格实验钢板的淬火温度为900~920℃,回火温度则根据厚度控制在600~650℃,研究结果为实际生产中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薄规格WQ960E钢板进行成分和工艺设计、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系列试验,有效发挥了合金及微合金元素的作用,确定了最佳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钢板经过最佳调质工艺处理后,获得了较好的强韧性配合,为960 MPa级调质钢板的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再加热淬火+回火(RQ-T)、再结晶区控制轧制+直接淬火+回火(HR-DQ-T)和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直接淬火+回火(CR-DQ-T)3种典型热处理工艺对高强度钢板力学性能及组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直接淬火工艺生产钢板比再加热淬火工艺试验钢板具有更高的强度,CR-DQ工艺试验钢板具有更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3种工艺淬火态组织均为马氏体和少量贝氏体的板条组织,CR-DQ工艺获得的板条组织细小、取向相对混乱且相互交叉纠缠、位错密度更大。研究结果为DQ-T工艺生产高强度钢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LNG用高Ni钢板的力学性能,采用正火+回火、淬火+回火和淬火+淬火+回火三种工艺对其进行热处理。性能检测及组织观察结果显示,由于正火的冷却速度较慢,影响了正火+回火处理后钢板潜能的释放;而淬火+回火处理则解决了这个问题,钢板低温韧性大幅提高;淬火+淬火+回火处理使钢板的低温韧性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通过扫描电镜的分析手段,研究了莱钢生产35CrMo预硬型模具钢板厚度方向显微组织对硬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80mm厚度钢板经过900℃淬火和550~560℃回火后,钢板近表面硬度为HRC32~36,心部硬度超过HRC28,厚度方向硬度波动控制在HRC5以内;120mm厚度钢板经过920℃淬火和570℃回火后,钢板近表面硬度为HRC32~34,心部硬度下降到HRC28~30。回火态钢板表面硬度下降幅度大于心部硬度的下降幅度,钢板近表面处组织中的回火马氏体呈板条状,原始奥氏体被晶界不同取向的板条马氏体分割细化,组织中碳化物呈短棒状,数量相对较少;板厚1/2处组织为回火贝氏体和数量较多的碳化物。随着钢板厚度增加和回火温度升高,显微组织中回火马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减少,回火贝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多,组织中的碳化物析出量逐渐增加,聚集长大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康利明  李德刚  杨维宇 《包钢科技》2013,39(4):31-33,72
通过端淬试验、硬度测试和显微组织分析,研究了2种成分不同厚度Q690D的淬透性。结果表明:1#50 mm厚Q690D淬火态边部和厚度1/2处硬度HRC差值为12,淬透性较差;通过调整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极大地改善了厚规格Q690D的淬透性,2#50~70 mm厚Q690D淬火、回火态边部和厚度1/2处硬度差值较小,50 mm厚两者硬度HRC差值最大也只有为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