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体验式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时代,在体验经济的带动下符号消费和体验式消费逐渐兴起。在这一文化语境下,城市空间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其提供的体验功能也变得愈发重要。目前,步入局部消费社会的中国发达地区城市正面临着空间体验化的趋势,而空间体验的主题化、情境化和参与度是保证特色体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商品印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转变:首先,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正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其次,空间消费正从小范围和使用意义上的消费向大众参与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消费转变。这些变化已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3.
唐莉英 《四川建筑》2007,27(6):55-56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基础,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文中从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意义、社会责任及符号意义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非语言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基础,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文中从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意义、社会责任及符号意义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非语言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对消费社会背景分析出发,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进行简要的论述,以上海大拇指广场为例,提出社区商业广场空间设计中的几点策略来促进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研究     
《新建筑》2015,(2):155
<正>城市消费空间差异性的生产不是一次性、重复性的,而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临时建筑、周期性城市事件是差异性"重新编码"的主要手段。城市空间变为符号消费品、空间生产与消费的滥觞,并非意味着空间消费品的差异性可以任意被编码、为吸引注意力和金钱而"刻意创作",因为这样将使空间的真实性彻底扭曲和丧失。一旦场所特点被消除,空间就变成了"空洞的符号",不仅自身难以为继,其符号价值也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城市的诸多幻象,几乎都与消费和消费空间直接相关。"~①解密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来组织消费活动、构建良性的城市空间,是韩晶撰写《城市消费空间》的主要目标。现代消费,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将宏观抽象的社会经济增长需求和微观具体的个人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物质文化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化发展正处于由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重要阶段,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消费与城市的关系,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对  相似文献   

8.
龚炼钧 《山西建筑》2012,38(3):27-27,187
首先简要阐述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指出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商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异化为了抽象的符码,接着介绍了列斐伏尔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概念及其空间生产理论,并指出城市空间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品,同样被抽象化和符号化了,最后引入场所概念,说明了空间中差异化、多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袁烽  冯海鸥 《建筑创作》2007,(2):92-101
库哈斯曾指出“消费空间”可以被看作是21世纪最后的,也是最普及的公共社会空间。这种空间正如古罗马时期的万人斗兽场,以及卡瑞·卡拉浴场,抑或是从拜占庭时期流行至今的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Bazaar)。消费活动已经渗透、克隆、甚至重置了现代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的消费空间张扬的本质必定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体验。证大大拇指广场的建成无疑填补了上海浦东世纪公园板块的“消费空间”的严重不足,大大丰富了这一区域的社会特性。当代文化与社会时尚的发展正在重构着社会空间元素。城市原有空间元素多为医院、学校、宾馆、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世界》一书中引入"地点"一词,摒弃单纯的空间研究,将社会、文化、情感等"软性条件"注入其中,为城市空间研究寻找到了新的契口。有社会活动发生及社会关系存在的空间才是由其组建的城市真实价值的体现,就如同书中谈到的"地点"一样,空间需要有情感的注入。安东尼·奥罗姆(Anthony M.Orum)和陈向明以城市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搜寻以"地点"研究为核心的城市代表,并在本书中以美国城市为研究样本,呈现出城市的复杂多样性。从欧美到中国,从消费意识到政治手段,无一不在说明消失的"地点"一词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单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均质的城市空间向异质的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单位转型是城市空间重构的缩影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单位的空间和社区特点对于构建单位退休者社区和基于新单位制的低碳城市空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单位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特征和居民迁居,对于重塑城市居住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居民迁居和单位隐性化作用是城市空间重构的中心环节。因此,基于单位视角解读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蜀阳  吴昊  王晓 《室内设计》2012,93(6):12-16
当前世界格局相对稳定,人防工程在和平年代的再造与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及相关研究领域非常重视的课题之一。作为人防工程的一种,山地城市防空洞的空间体系有别于传统地下空间且又不同于地面建筑。因采光、交通以及人的心理、行为等因素,山地城市防空洞入口空间的开发利用效率及价值远大于内部空间,因此,入口空间的改造设计是其改造的重点。通过对重庆市防空洞的调研分析及其再利用优劣势的研究,提出防空洞入口空间利用中动态性、多样化、人性化和技术、艺术一体化的设计原则,从理念和设计层面为山地地区防空洞空间的再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过度消耗。一方面,日益膨胀的人口和地球有限的资源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巨大的可用技术潜力有待挖掘。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保罗·索莱里提出了以“复杂性小型化”(Complexity-Miniaturization)理论为核心的城市构想——“生态建筑学”(Arcology),以超前的眼光探索未来高密度巨构城市的发展可能。并进一步提出以“城市内爆”为途径的城市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另类空间--层际空间景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自身需求的矛盾性日渐突出,缓和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人类对新型空间,即层际景观空间的开拓.系统地阐述了层际空间的内涵与外延、类型及城市建设的意义;探索了该种空间的特质以及空间景观设计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同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方向,为城市空间的发展开拓新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空间容量是城市开发建设运营中增 值产生和分配的主要载体,不同的城市更新 途径指向了不同增值分配方式下的空间容量 增长。在中国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程 中,面对既有的巨大规模的城市空间容量, 如何在实施可行和容量限制的双向约束条件 下,有效提升城市的空间运营,推动城市的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城市更新中面临的关键 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土地开发运营增值分 配制度中的容量生成路径,分析了城市更新 在宏观层面空间容量的增长限制与中微观层 面空间容量的生成倾向并存的客观现象,并 结合北京的更新案例测算,定量分析不同增 值分配途径下的空间容量生成,指出在空间 增量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应积极完善政策制 度以降低更新成本、提高空间运营增值及确 保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城市竞争力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归纳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若干规律.①新经济时代城市竞争机制呈现与传统经济时代不同的特征;②城市竞争力取决于"起动和活性作用"的资源因素、成长性激励作用的内部能力因素,及起推动和滞缓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③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组合反映和决定了城市竞争态势及竞争的核心能力.一方面,影响因素的静态组合状态,反映了竞争"类型"的不同;另一方面,影响因素的动态组合,表现为竞争优势驱动的"时序"特征;④全球化、地方化过程作为竞争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城市的全球体系优势及地方据点优势源泉;⑤城市竞争在全球、区域及城市层面上具有不同的空间投影.  相似文献   

19.
城市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充满生机的功能混合,首先是街道和广场的使用。世界各地追随着现代建筑协会的目标,然而其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结果让人不忍目睹。因此,欧洲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新从它们丰富的历史中反思。历史街区的修复和谨慎的城市更新再度被提上日程。功能混合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新的危机出现,分析家预测城市公共空间的衰退是信息和交流由现实空间被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所致。但同时城市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屋正变得越来越小;城市居民中近三分之二居住的公寓只有1或2个人:单身或是丁克;传统雇佣单位中,雇员已经工作了数十年的团队集合被解散。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短期工作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但是每个个体都需要真实的物质接触。互联网不能取代人们的联系。因此,酒吧、餐馆、事件和公共空间为提供个人交流就显得愈发重要。欧洲城市的公共城市空间舞台上的个人表现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熙攘的街道和广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