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志昶 《新建筑》2010,(6):64-67
回顾了中国近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渐进式"的传播历程,从教学的角度辨析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教学特征。指出,"学院派"建筑教育与中国"渐进的现代主义"相结合是以一种改良的姿态成为特殊的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学院派",其表现是"学院派"指导下的"渐进式现代主义"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导致中国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傅文裕 《四川建筑》2012,(1):67-68,72
建筑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西方的建筑美学理论在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初期,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古建筑中,各种不同的建筑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别的美学理论。在众多的建筑类别中,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园林、宫殿、民居和佛塔,而其中园林和宫殿最为熟知。园林的"曲线美"和宫殿中的"天人合一"这两种建筑美学理论也是中国建筑美学理论中发展较为成熟的理论。文章就园林的"曲线美"和宫殿的"天人合一",阐述了对于这两种建筑美学理论的看法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杨涛  杨昌鸣  滕军红 《新建筑》2012,(5):116-118
建筑以人为本,风格当随时代,这两个基本原则揭示了建筑界的一个普遍"常识",即"风格"是果,不是因。历时150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新风格"探索历程说明:中西成熟的建筑"风格"不是中国现代建筑"新风格"的来源;当代中国建筑应该放弃无果的"风格"借鉴,思考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和风格紧随时代,专心研究当代中国人及社会对建筑所提出的真正要求如此,中国当代建筑的"新风格"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分析传统建筑空间中表现出来的"留白"入手,分别从空间限定的弱化、场所功能的复合化、以及路径设置的多重化等角度,来探讨"留白"作为一种空间营造手法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邢长松 《山西建筑》2009,35(35):15-17
介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建筑问题背后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指出建筑没有个性导致人的个性的丢失,建筑缺少文化和归属感导致人的归属感的丧失,应从眼前的每一个建筑入手,让它们体现出细节、真实和文化载体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近日举办的一个高层次绿色建筑发展论坛上,记者看到背景板强烈的LED屏照射的论坛主题是"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环保",但在下午的几个分论坛里,却分别以生态建筑、环保建筑、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健康建筑为主题,工作人员表示,这几种"建筑业态"实际上都是"绿色建筑"。如果说市场上对"绿色建筑"的模糊概念还有情可原,那么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论坛,却把生态、节能、环保、低碳、健康几个概念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王良成 《山西建筑》2011,37(10):25-26
结合国内建筑智能化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实践分析,解决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在"设计之初""设计之中"和"设计之后"三个环节存在的"四大症结",以期为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的形成、机制和现状可以称得上是令人惊诧的。"全球化"是一个正在急速发生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发达国家盘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在趁势而起的同时暗暗忧虑"自己不见了"的危险。该文主要谈到"外来"与"本土",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外来建筑文化的大量"入侵",这就急需更新的地域建筑,新地域性建筑设计从内容上来说无非是本土与外来的建筑文化以及形态互相作用的过程。同时,这一关系的思辨也与当前的建筑观互为印证。  相似文献   

9.
金磊 《建筑创作》2009,(9):132-144
回溯新中国建筑设计及建筑学理论研究60年的历程,既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辉煌,也经历了顿挫、困境与危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从策划、编撰到出版的两年间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团队不懈追求、理清历史史实、揭示事件内涵、把握作品评析要点的过程。为此本丛书力诫当下文化的"浮躁"病症,每一位作者力求用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批判视点,在展示中国建筑60年学术成就及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坚守文化态度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努力反映出新中国一代代建筑学人们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我以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的宗旨:要让新中国60年建筑的经典作品不仅仅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更要引发出一系列真切的反省及总结机制,本丛书的"建筑中国"一词凸显新中国大厦奠基与新中国建筑作品建设过程这双重含义,前者具有宏观精神,后者更体现扎实的工程意义。作为一部志向于以建筑的名义向新中国60年华诞致敬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它已不再是一套具有某些个人情绪的建筑师随笔类"小书",而是集中反映"建筑中国60年"历程中的记忆、作品、语言、文字、图片等精神财富的"大书",从中不仅能读到建筑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史,更能成为珍贵的建筑设计学在理念与信息上的"教科书",因为其中闪现着一代代建筑师在艰难中奋进且不无坎坷的身影,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中国60年"系列就是希望用"全集"呈现60载中国建筑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0.
郑南根 《四川建筑》2009,39(3):52-53
"道"是中国三大传统思想中重要的一支,影响广泛,其哲学内涵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文章从单体建筑这个角度来介绍和分析,以揭示道对单体建筑的影响以及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中国性” 解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的现代性为背景,以建筑的"中国性"为核心议题,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解读其表象背后的内容和意义,指出中国馆的设计属于"中国式媚俗",中国馆建筑被意识形态"异化","中国性"不过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2.
王瑞 《四川建筑》2012,32(2):48-50
通过对刘家琨作品的分析,提出"建筑对时间的回应或记录表现在建筑对事件的叙述",借用当代"建筑叙事学"的理论,从建筑对时间的回应方面来对建筑的时间维度作一定阐释。重点以刘家琨博物馆和工作室系列作品为例,从建筑叙事的角度阐释建筑空间与时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解析建筑在时间维度的内在含义与表现,并思考时间的考虑在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蔚  张兴国 《新建筑》2011,(3):126-129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灵、宗族和儒商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对会馆文化内涵的探究入手,就该类型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形态与明清会馆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时代嬗变正是会馆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性体现,它既具有建筑类型上的"独特性与规定性",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广义地说,我们作为社会、文化的人,所从事的任何活动和制作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社会文化意涵"的。"建筑的社会文化意涵",此话题之所以特别重要,是源于建筑的独特属性:它的修建消耗巨大的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源,它在物质意义上为人们提供生存庇护所和活动平台,它又是特定文化状况的一种反映或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三个方面,即"末"与"本"、"多元"与"一体"和"道"与"象",提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个多方面系统,并试图从反求诸己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转换——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超越文化持续性的地平线",这个题目听来有点难懂,所以我又拟了一个副标题,叫做"从现代建筑史看日本现代建筑"。我之所以拟出这样的题目,是因为我认为建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职业,但在建筑中不仅有技术,还有文化的内涵。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哪出生、在哪长大、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对他所设计出来的建筑是有很大的影...  相似文献   

17.
王雪  张鲲 《四川建筑》2009,39(4):50-52
建筑形态空间分别从形态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诠释建筑。建筑的形态通过形式、表面、体量等要素直观地展现给人们;建筑的空间则是通过人在其间的活动来感知和认识。建筑的形态和空间,都可以分解成为各个层面的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认识,结合对第一城的分析,完善对建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高完成度"与"整体建筑"观的基本含意体现了社会进步后全社会对建筑行业更高层次的要求。"高完成度"建筑的终极目标是"整体建筑",而"整体建筑"观的建立就会从根本上促进建筑所有相关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化与整合,最终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多方位宏观论证及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阐述了树立"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观"的现实意义,精炼出了在工作中具体贯彻这一观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已经历了相当长(至少30年)的历史,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城镇走向深度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必然、必须和必要之路。本次论坛邀请彭一刚院士、崔愷院士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就本次论坛"建筑与新型城镇化"做主题发言报告,共同探讨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矛盾及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另外,本次论坛还包含一个分论坛,从不同的视角讨论"新型城镇化",编辑部记录并整理了各位学者的发言,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简要回顾我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企业、个人资质违规"挂靠",建筑市场被人为分割,存在"寻租"行为及执业人员的执业责任不落实等。提出强化个人执业责任,弱化企业资质制度;强化第三方在资质管理中的地位,弱化政府行政管理权利;强化政府投资工程的资质管理,弱化非政府投资工程的资质管理;强化合同法律地位,弱化资质法律效力等市场准入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