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晋服饰经历了3种境界。何宴、曹植时期精雕细琢的华服境界;竹林七贤时期的粗服乱头、宽衣博带的浪漫境界;陶渊明时期的闲适淡泊境界。而粗服乱头、宽衣博带的浪漫超脱境界是魏晋服饰风度的主流,在士人的衣着和生活方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曲折地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相似文献   

2.
汉末魏晋时期,统治者之间为了争权夺势,引发了连绵不断的社会战争,百姓生灵涂炭,在这样一个生命被肆意践踏的时代,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文人名士,生命都显得脆弱不堪,很多文人志士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迫切想要去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叹,惋叹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种叹惋和伤感的情怀是汉末魏晋时期文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表露,充分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无限留恋和追求,也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索,标志着这一时期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生命情节和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3.
主情是舞蹈的表质特征.魏晋时期是艺术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舞蹈改变了在汉代被溶于"百戏"的综合形式,而向独立的艺术形式过渡.根据有关诗歌对这时期舞蹈的描述,认为魏晋舞蹈表达倾慕自然和旷达洒脱的情怀,表现生命易逝的哀叹,创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象外有象"的审美特征,使舞蹈具有了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随着文人思想的解放,文学自身的发展,文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多种方式和手段自觉宣传文学作品,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尽可能地让文学作品传播久远。而在文人们各尽所能推广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综合目前有关中国炒法起源的五种学说可知:中国炒的烹饪技法可能早已出现在殷商时期,似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代,普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以后。由于中国幅员辽阔,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因此,炒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就自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我国魏晋时期是一个重性任性的朝代,是一个思想言论比较自由的朝代,是一个追求人本性的朝代。这跟魏晋玄学追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有关。  相似文献   

7.
《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描述了各类神仙鬼怪的故事,有相当多的故事涉及到各类动物。关于狐的故事虽然不是最多,但是狐的形象类型比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未卜先知的狐、学识渊博的狐、凶狠残暴的狐、媚惑淫邪的狐几乎涵盖了狐形象的各个方面。狐形象的多面性对后世传奇、志怪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隐晦地反映了作者对魏晋时期政治现状、社会百态的思考与认识,具有一定的史传色彩。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文化异常活跃期.在"魏晋风度"下,士人们以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内心世界,以对"异美"的追求来凸显人本的价值,而男性化妆美容正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传统因素、思想因素和审美因素等方面对魏晋时期男性美容化妆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列举了魏晋至宋元各时期论者对此的表述及其在山水画中的体现,阐明了山水画“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境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魏晋名士崇尚"自然"而行为"放达",不甘被儒家礼法束缚。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从道家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摆脱当时趋于僵化的世俗儒家礼法的束缚,出现了"人的自觉"。魏晋时期的"人的自觉"产生的背景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但是当代人缺失了魏晋时期的一种审美情感,这也是当代人无法摆脱精神痛苦的根源所在。通过美育重新建筑起普遍的审美情感,使国人用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用一种审美的方式来经营生活,是改变当代人生存困境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万叶集》里的咏梅和歌集中出现在天平时期(729~749年),大多出自大伴旅人、大伴加持等贵族官人之手。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万叶集》咏梅和歌中梅与雪、梅与柳、梅与莺以及梅花"插发"等几种主要模式,指出其在构思、选材以及用词上模仿借鉴了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但由于中日两国传统审美情趣的不同,汉诗赋与和歌的根本差异,《万叶集》咏梅和歌与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在意境和文化蕴涵上又存在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河南焦作地区在晋文公称霸战略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春秋时期的焦作地区(时称“南阳”)不仅经济发达,而且也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晋文公兴兵“勤王”而据有南阳八邑,东可以抗齐,南可以拒楚。所以,晋文公据此战略要地,东进伐卫破曹,救宋败楚于城濮,温城之盟确立了霸主地位。故焦作地区在晋文公称霸战略中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魏晋风尚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同时也是一个审美范畴,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越名教而任自然、隐逸风习、一往情深是魏晋风尚的三个不同的表现方面。它们各有其具体内容,形成了魏晋风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对吴敬梓思想及其创作有着深刻影响。本文具体分析《儒林外史》所塑造的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形象,进而揭示全书企盼恢复儒林士人独立人格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虽然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评论的侧重点却有较大的差异。两汉侧重于屈原及其作品的思想——人文合一的模式;魏晋南北朝侧重作品本身——文学本位的视野。这种差异主要是文学本身的发展和特殊的社会思潮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对音韵的探索和诗歌创作中平仄变化的运用,可视为诗歌律化进程的起点。对汉语声韵的最初探索与东汉末年的佛教传入有关,同时在东汉文人的五言诗创作中,出现二、四字异声现象,这是汉代诗人将汉语音韵的研究所得运用于诗歌创作实践的表现。魏晋之际音韵研究日趋成熟,五言诗的创作中出现大量律句、律联,显示出魏晋诗人对声律的关注和在创作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的女性诗人留下的作品不多,却在女性诗歌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古代女子受到纲常的束缚,在外人面前也都是循规蹈矩的。人们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到女子的真实生活情况以及心理状况。诗歌是一种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从流传下来的魏晋南北朝女性诗人作品入手,解读当时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金瓶梅》作者"徐渭说"中,陶望龄是个关键人物,但陶望龄和《金瓶梅》之间的直接资料几乎没有,只有通过研究《金瓶梅》抄本收藏者和陶望龄的交往,才能找到陶望龄和《金瓶梅》早期传抄的关系。文章在潘承玉《金瓶梅新证》的基础上,通过追寻陶望龄和徐阶、王肯堂、文在兹的关系,探讨陶望龄作为《金瓶梅》早期抄本流传中作为非作者总源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温秀才和徐渭作为门客的共同点以外的相似之处,如姓名,籍贯,相貌以及性格行状等,以为徐渭作《金瓶梅》提供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